王舒 徐斌



摘要:當下中式園林的建造如火如荼,但真正能夠傳承精髓的案例少之又少,僅僅是套上了中式園林的軀殼。針對這一現象,以古典園林新范本的中國園子·夢溪園為例,分析其造園手法,結合園主分享,旨在重新喚起中式園林的營造之法。
關鍵詞:中式園林;營造;夢溪園
“偶得悠閑境,遂忘塵俗心。始知真隱者,不必在山林”。中國古典園林取之自然,但高于自然。它不僅是自然風景的簡單模擬,還是我們日常生活的真實寫照。總的來說,園林就是我們的家環境。然而當下的中式園林營造并沒有過多的注重“家環境”的營造,而僅僅是套上了所謂中式園林的軀殼。各大地產商為了利潤與資金快速周轉,全然不顧地域與現場條件,瘋狂地復制其所謂的中式產品,中式園林營造的匠心與匠意正在逐漸消亡。因此,以江南古典園林新范本的中國院子·夢溪園為例,旨在重新喚起中式園林的營造之法。
1走近中國院子·夢溪園
1.1夢溪園整體概述
在杭州市余杭區良渚街道石橋村,有一個當代修建的中國古典園林,名曰“夢溪園”。園名取自北宋大科學家沈括隱于東明山麓著《夢溪筆談》之意。是浙江省風景園林學會人居生態分會會長周偉國老師打造的江南古典園林新范本。
夢溪園傳承于南宋,參考宋式營造法則,充分展現出歷史的厚重感。園區內主要特點在于注重空間布局的平衡、空間色彩的協調以及空間架構的合理。在園林的建造中,以滿足生活功能需求為前提,注重不同節點的尺度關系以及對理想生活的營造,與其說是在造園,不如說是在創造生活、享受生活。
1.2夢溪園空間布局
夢溪園總占地面積近3.33hm2,主要分為生活區和生產區,以湖水隔開。生活區為南邊占地約4.66hm2的古建筑文化區。北邊的生產區則主要用于種植有機蔬菜、花卉苗木和水產養殖,重點發展生態農業圖1夢溪園景觀設計總平面圖(圖1)。
園子將中國古典園林的意境與造景手法完美融合,亭、臺、樓、閣、廊、榭、橋搭配水、石、花、木、草,山石小品點綴其中(圖2)。正如沈括所描述“漁于泉,舫于淵,俯仰于茂木美陰之間,與之酬酢于心目中之所寓者:琴、棋、禪、墨、丹、茶……”(圖3)。
園中建筑多為“老料新作,古為今用”,自然地將建筑和周邊的環境融為一體(圖4)。疊石是中式園林不可或缺的造景元素,夢溪園也不例外,園子通過大大小小的各類石頭,模擬真山,師法自然。植物多為粗放式成片種植,且與建筑、山石等其他元素“巧妙組合”,通過形態與季相變化,對空間進行調色。園中植物配置尤為注重林冠線的體現,高低搭配,遠近結合;園內園外統一考慮,善于借景,小中見大。園中的水體模擬大自然及生活中各種水體存在的形式,并運用現代水循環處理系統,充分發揮出水的靈動性與生態價值。
1.3夢溪園營造手法
1.3.1“象形”與“象意”手法的運用。①象形:通過石頭、小品模擬自然生物的形象。如“大象”,在東方文明古國中享有崇高的地位。中國人把大象視為吉祥、太平的象征,寓意吉祥或喜象。人們運用諧音、象征等手法,把“太平有象”用圖畫、雕刻等形式表達出來,寓意天下太平、五谷豐登。如“月兔”,民間傳說,有月兔和月亮的地方,便是嫦娥所居住的仙宮(圖5)。如“猴”,通“侯”,寓意升官加爵等。②象意:通過山石、小品等表達美好寓意。如人在“品”上走,寓意為“上品人”,通過碎拼鋪裝,寓意“歲歲平安”,踏過三級步石,寓意“連升三級”,跨過小橋,前方為滴水石,左側不遠處為一涌泉,寓意“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圖6)。整個園區通過“象形”與“象意”的手法營造出豐富的景象。
1.3.2傳統技法的傳承與應用。整個造園過程,沒用過尺,用的是尺度,注重風水格局與空間感受的營造。
①假山疊石:整個園區疊石著重體現2個“恰”字口訣:恰到好處——掌握好石頭的位置關系,恰如其分——掌握好石頭的重量關系。另外尤其注意石頭與其他元素的貼合與協調,利用植物隱藏跌水源頭,模擬山泉由森林匯人流出,師法自然。②鋪裝臺階:鋪裝材料多為古樸的金山石,鋪裝的形式主要以南宋為范本,注重韻律與節奏,純手工打鑿鋪設。臺階常常以整石來做,并在兩頭用石頭作為護腳。石頭“恰”到位,臺階嵌入其中(圖7)。③植物水體:植物如紐帶,與建筑、山石等巧妙組合,常常利用一二種植物不加修剪,成片種植。水體營造也是模擬自然界各種水體形式,或開闊、或蜿蜒,收放結合。
2造園者分享
2.1對“景觀的理解
什么是景觀?景觀就是各種要素的組合,每個要素都有其存在的意義,不是美好的事物才稱之為景觀,沒有丑哪來的美?而園林景觀包含2個方面:
(1)自然景觀:就是沒有人的干預和干擾或受到人的干預很有限,沒有改變它天然本質的面貌,天然形成的環境或事物,比如江河、湖海。(2)文化景觀:是人為了生存,通過勞動,在天然的景觀之中所做的一些改造,人們的生產活動和實踐活動與周圍環境很好融合在一起就是文化的景觀。天然景觀怎樣保護、維護,文化景觀怎樣與天然景觀相輔相成,融合在一起,是園林景觀所要涵蓋的主要內容。
2.2對“造園“的理解
造園自然離不開傳統,既要有古風古韻,又不能脫離現代人的審美觀和生活方式,在傳承中創新,創新中繼承。園林景觀設計是一門實踐性的藝術,它需要你不斷領悟與實踐。好的東西不是一時地震撼,而是要往心里去,很多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細節,只有通過不斷的實踐才能體會。當然,造園必定是繼承先人,中式園林講究的是一定要有意境,不然就沒有生命力。
造園需要了解很多非園林專業里的知識,比如通過漢字了解園林文化:“囡”在古代可解釋為通過戰爭占領一定的土地和人口,人類從原始到聚居,到部落,到融合,到國家的出現,到歷朝歷代的更迭,人類的歷史其實就是一部戰爭史。因為戰爭,人類對地域、對家國有了深刻的理解,有家有國才能穩定發展。“圜”原指帝王及其貴族的陵墓建筑,除了祭祀,就是生死,這是最神圣的地方,但從古人構字的本義,它更偏指讓人民有田耕、有衣穿、有飯吃。“安”構字的本義是有房子、有女人,人們才能穩定生活下來,所以國家、家園、安家,都是園林的本義。造一個好的園子,是一種嚴肅而神圣的責任,是敬國、是愛家。
隨著城市不斷擴大,自然離我們越來越遠。城市的擴大帶來了許多的城市病,光污染、聲污染、空氣污染,這些都給人體帶來了很大的傷害。但園林植物與水體可以改善我們的生活環境,大自然里的植被作用不僅僅體現在景觀上,還能凈化空氣、吸收噪音、吸附塵埃,水分子的循環同樣能夠降低地表溫度,加速空氣流通。
3結語
“中式園林”不僅可以表現文化,也可以有生命。它不再僅僅是居住形式,更飽含當代中國人的文化精神歸屬與向往。“中式園林”集生活美學、傳統美學、生態美學、工藝美學、材料美學于一身,是融入哲學思想的藝術深加工。在城市化日益明顯的今天,作為人居環境建設者的我們,理應在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把“生活”帶回家。
(收稿:2019—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