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嘉鈺
摘要:對景觀生態學的研究,實質上是對生態空間不同角度的研究,景觀生態重建指的是在景觀設計中,利用廢礦、廢地的生態環境,采取合理的開發方式來進行設計,使得生態資源再利用。對于這種有許多廢礦、廢地的礦區廢棄地來說,不同的地區又有不同的特點,所以要采取不同的策略來應對。對于礦區廢棄地的改造是十分復雜的,我們要遵循景觀生態學所提出的原理,從分類、建模、可行性分析來按步驟進行設計,提供合適的條件,最終進行廢地重建,實現生態平衡。
關鍵詞:景觀生態規劃與設計;生態重建;礦區廢棄地
1景觀生態規劃與設計
景觀生態規劃與設計理念是根據生態學原理所決定的,是一種為了達到設計地區的生態平衡,提高地區生態環境質量的科學性設計。具體采用的方式是生態模擬、區域規劃、可行性分析來提供理論基礎以及后期評估的保障,景觀優化就可以改善地區生態,總結出各種實際性設計方法,最終達到地區生態平衡這一目標。
2礦區廢棄地復墾的景觀生態規劃與設計原理
對于礦區廢棄地重建的景觀生態規劃與設計有2種解釋:第1種是在礦區開采的同時進行重建,在開采過程中就已經設計好了重建的具體規劃與設計,這樣做不僅節省了設計時間,還能把對環境造成的傷害降到最小。第2種是已經開采結束,面對的是過度開采已經被破壞的生態環境所做出的重建設計。第1種模式的主要任務交給了礦區開發者,在開發的同時進行廢礦設計規劃。總而言之,礦區廢棄地給我們帶來最大的困擾是環境破壞的不可修復性損傷,需要解決的問題都是濫用資源、不合理開發所產生的惡果,這也是研究景觀生態學來重建廢地的意義。
可持續發展理念是廢棄地景觀生態建設的首要目標。礦地的過度開采會破壞土地,損壞地區生態平衡,要做到可持續發展,必須遵循景觀生態學原理來進行重建設計。所以,對廢棄地進行景觀生態重建是理論到實際的具體行動,將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變為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從細節人手,按步驟實施。
3礦區廢棄地景觀生態規劃設計的實現
3.1目標規劃
對于廢棄地的景觀生態規劃設計,需要建立的是一個生態平衡、物質循環再生的一個系統。依據現存礦區的實際環境情況與特點來說,大多數廢棄地還是以農業為主。主要的趨勢是建立生態農業并且運用礦區的一些基礎建設相輔相成,有的還以旅游業為特色設計。通過以上的主題規劃,使廢棄地的周圍環境生態效益有所提高,高效利用土地資源,達到一個平衡的生態系統。
3.2功能規劃
景觀生態系統主要包含3個方面:環境、生物、文化。對于環境來說,在進行廢棄地規劃的時候主要是達到環境的一個生態平衡,現在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環境污染也越來越多,對于廢棄地區的景觀區域,主要的目的是進行環境保護。對于廢棄地區,可以規劃為牧業、漁業、耕作業、果林業等。發展農業也是對廢棄地再開墾的主要方式,通過農作物的種植生長,有利于改善土地環境,使土壤中的有機物更多,有利于循環利用。
對于農業來說,植物的生產,水產業的水生動物等,都是為了使整個生態系統能更好地自我調節,物質能循環利用,達到生態系統的平衡狀態。在此過程中,人們通過重新開發廢棄地也是為了獲取更多的物質資源,是當今社會生產力提高的一種措施。
對于文化方面,結合礦區所在地區的自然、經濟、人文等的不同使廢棄地重新改造,建造成一個具有文化特色的區域。例如,有的廢棄地就改造成了旅游生態文化為一體的系統。一部分廢棄地被重新復墾為具有文化特色的旅游風景區,但這只是一部分,并不全面,只能作為地方產業的一個輔助,并不能起到主導作用。
3.3結構設計
結構設計相對于功能設計來說,是更加具體的,也是對功能設計的深化。結構設計相當于對整個生態系統的理解與劃分,而結構設計相當于在功能設計劃分好的幾個區域再深入具體地設計。對于單元的規劃從其自身的性質入手,確定其適合的方法和手段。和功能設計不一樣,礦區廢棄地的結構設計不會從全部景觀生態系統的方面進行思考,概括出大體的功能特點,確定土地復墾的目標,而只能對于有直接特征的結構,使各個系統相互配合。也就是對于結構與單元的方式要找到一個空間連續并且有主要特點的地方,將不同的區域看作是不相同的景觀設計類型,再對這些不同的類型深入分析忉。
耕作的類型主要適用于廢棄地面積較大的區域,也是廢棄地復墾的重點研究方面。采礦后大多數的土地會產生負地形或者是平緩的地勢。對于耕作的這部分土地,大部分的糧食類作物主要以小麥、玉米為主,對于經濟類的農作物主要是種植棉花、花生等。將耕作的土地、村莊、工廠等連在一起的河流、樹林、道路等具有廊的特性,而填充在其中的基底具有斑的性質。就像不同的農業景觀設計一樣,但是在實施前必須要采取一定的措施。
此結構設計適合凹陷或是下沉不均勻分布的土地,使高的地方積水較少或者沒有,低的地方產生積水較多的高低相連的廢棄地。采取“挖深墊淺”措施方法,地勢較低的部分就蓄水養魚開展漁業,地勢較高的地方就填土種田發展農業,種莊稼或者是開展畜牧業放養牛羊,從空間方面展示的是田塘相間,功能上表達了農業漁業的相互補充的生態格局。通常,為了防止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對于池塘周圍,如果水源充足水質良好可以種菜,如果水質較差適宜種糧食,部分地方建造畜牧場,在系統中建成以池塘的花草、蔬菜、糧食為主的同心圓環,實現良好的生態循環。這種方式把池塘中的漁業、農業和畜牧業3個方面更好地結合一起,使陸地生態系統與水生態系統相輔相成,建造成一個全面的符合多層次多功能的生態系統。
由于地下水水位較高,在開采過程中容易造成地表塌陷而產生積水。對于這種情況,可以利用水位來進行養殖活動,在積水較深的區域進行漁業的養殖,在積水較淺的區域進行水面植物的種植。從整體上看,各區域水陸相連,塘塘相近,又激活了養殖產業鏈,通過水塘帶來的正面效益,為地區生態增添了新的活力。這種水體共生的新型經濟形式適合動植物混養,構建微型生態圈,提高了養殖業競爭環境,樹立了新的行業發展方向,最大程度利用了環境帶來的經濟效益。
4結語
實際廢棄區域不僅是上面所說的類型中的一種,一般是幾個類型結合在一起的景觀恢復。有時會在幾種不同類型的連接處產生新的結構類型。在全新的類型中,村落主要分散在較大的水面邊緣部分,畜牧業的養殖場、農作物加工廠等都分布于村莊的邊緣部分,養殖場旁邊是一些農田樹林等,大水面主要連接田地與池塘的部分,打造種植生產加工運用為一體的消費模式。在漁農牧各方面連接的基礎上,向各個行業的生產方向發展,能夠綜合全面地經營發展。
(收稿:2019—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