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鳳明
摘要:合理利用秀湖濕地景觀和棋盤山風景區歷史人文景觀資源,合理開發秀湖濕地獨特的自然景觀與人文資源,適度開展濕地生態文化旅游,促進棋盤山風景區地方經濟發展和社會的穩定。
關鍵詞:河流濕地;科學恢復;濕地科普;遼寧秀湖濕地
1現狀分析
1.1城市解讀
遼寧秀湖國家濕地公園位于沈陽市城區東北部,距市區17 km。由秀湖湖口至蒲河上游區段全線8km長,是沈陽市蒲河的源頭之地,濕地地處沈撫同城渾河北岸的核心地帶,與撫順高灣經濟區毗鄰,是沈陽經濟區沈撫連接帶上的重要節點,沈撫同城規劃建設的先導區。
1.2區位分析
沈陽市是遼寧省人民政府所在地,位于東經122°25~123°48,北緯41°12~42°17之間。東臨撫順市和撫順縣,南與本溪、遼陽2市相連,西與臺安縣、黑山縣接壤,北與彰武縣、鐵嶺縣和法庫縣毗鄰。境內東西長105km,南北寬85km。
2項目定位
遼寧秀湖濕地是東北地區典型的內陸河流濕地,具有自然、完整的河流濕地生態系統,同時也是遼河流域水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長時期的農業生產和生活污水的排放導致了秀湖水體污染、水質下降,因此恢復蒲河水體的自身生態凈化功能是本次規劃的主要內容。
遼寧秀湖國家濕地公園的規劃力圖展示東北地區河流濕地特有的濕地景觀以及動植物資源,著重維護遼河流域水生態與水環境安全、保護自然河流濕地生態系統。核心定位為:棋盤山風景區生態建設的重點、濕地動植物的家園、濕地科普教育基地、沈陽市民休閑游憩的樂園。一力圖將遼寧秀湖國家濕地公園建設成為,集自然河流生態系統恢復、環境保護、水質凈化、水生態安全、休閑觀光、科普教育于一體的復合型濕地公園,進一步深化沈陽市的生態建設。
2.1保障區域水資源安全
蒲河是遼河的二級支流,遼寧秀湖濕地處于秀湖、渾河交界區域,保護與恢復蒲河生態系統功能,能解決秀湖濕地周邊及區域的水污染問題,進一步確保區域水資源安全。
2.2合理平衡濕地保護與生產
針對遼寧秀湖周邊干擾因素,通過恢復秀湖濕地生境,重點保護好原有河流、沼澤濕地,在蒲河流域農業種植區內全面提倡綠色種植、養殖,把濕地保護與生產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2.3科學統籌濕地資源
規劃區域內豐富的濕地、水、動植物資源是秀湖濕地的建設基礎,合理統籌濕地資源的保護與恢復,才能確保資源的可持續發展,保障秀湖濕地的良性循環。
2.4打造區域共管示范
通過濕地公園區域內科學合理的社區管理,有效整合周邊資源,為解決我國農耕生產與濕地保護之間的矛盾提供良好的示范。
2.5營建特色科普、休閑區
棋盤山風景區擁有獨具特色的自然資源和文化特征,充分突出秀湖濕地的自然生態特征和地域景觀特色。秀湖物種資源豐富,恢復河道內的生境可以更大程度地提高物種的豐富度。
在滿足物種保護、水資源安全的前提下為市民提供休閑、運動、科普學習的大型開放空間,充分發揮濕地的社會效益。濕地公園以秀湖濕地及濕地范圍內的野生動植物資源為主要保護對象,全面保護秀湖濕地生態系統,維護秀湖濕地水文生態過程、結構與功能,改善和恢復濕地生境和水禽棲息地,合理利用秀湖濕地景觀和棋盤山風景區歷史人文景觀資源,合理開發秀湖濕地獨特的自然景觀與人文資源,適度開展濕地生態文化旅游,促進棋盤山風景區地方經濟發展和社會的穩定。
規劃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貫徹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濕地保護管理的通知》、國家林業局《關于做好濕地公園發展建設工作的通知》精神,堅持“政府為主導”和“保護優先、科學恢復、合理利用、持續發展”的基本原則,規劃遵循“重在自然、貴在和諧、精在特色”的建設理念,強化生態文化建設,最大限度地減少人為活動對濕地的干擾和破壞,通過大力開展濕地科研監測、宣教展示、生態利用等,達到生態效益、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最大化。
3規劃原則
3.1保護優先,科學恢復
在濕地公園建設中堅持保護濕地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完整性,防止濕地退化,保護濕地生物多樣性,維護濕地生態過程及實現濕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科學恢復是以濕地自然的演替過程、自身植被群落組合及空間分布為依據,借鑒國內外先進的濕地恢復理論和實踐經驗,結合濕地公園實際,引入先進的恢復技術和措施,最大限度恢復和保護各類濕地自然的生態特征和風貌,達到恢復秀湖濕地的生態結構與功能的規劃目標。
3.2凈化水質,確保水資源安全
遼河流域水網發達,地下水資源充沛。蒲河作為遼河的二級支流,水質凈化、水域安全是首要保護對象。對于人為影響嚴重的濕地,通過適當的人工措施開展水質凈化等恢復工程,不僅為恢復和重建濕地生境提供了條件,同時也加大了遼河流域水域安全的保障。
3.3生產、生活與濕地保護的協調與融合
蒲河流域作為我國重要的農業生產地區。生產、生活與濕地保護的協調與融合成為秀湖國家濕地公園的主要任務,從而真正做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融。
3.4全面統籌規劃,建設分期實施
根據遼寧秀湖國家濕地公園資源分布情況、保護物種分布及周邊區域經濟發展狀況,對遼寧秀湖國家濕地公園的建設進行全面規劃,并根據建設內容的輕重緩急和現有條件分步實施,制定保護恢復優先、合理利用隨后的近、中、遠期三期的實施計劃。規劃是工程建設的前提,規劃并成為政府管理部門依法保護、建設和管理濕地公園的依據,同時規劃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與實踐指導意義。
3.5合理利用與科普宣教的有機結合
通過濕地公園的建設,滿足不同人群的興趣和需要,培養公眾環保意識,讓公眾了解、感受濕地提供生態服務功能,充分體現人類回歸自然的參與式理念,在具體的景觀布局、建筑設計和設施建設等方面都讓游客感受到人文關懷,通過展示濕地的多重生態功能,增強公眾對濕地保護的自覺性,充分發揮濕地公園的科普宣教功能。與此同時為市民提供了休息、娛樂等場所空間,合理利用與科普宣教通過空間形態有機結合在一起,充分發揮了濕地科普與利用倍增的社會效益。
3.6體現地域特色,傳承當地文化
充分突出秀湖濕地的自然生態特征和地域景觀特色,在保護現有特色景觀資源的基礎上,規劃突出濕地公園所在的棋盤山風景區獨具特色的歷史文化。
4功能分區
根據濕地公園資源特征和分布情況、干擾程度分析以及自然人文單元的完整性和管理便利的需要,將遼寧秀湖國家濕地公園分為濕地保育區、恢復重建區、科普宣教區、合理利用區和管理服務區。各功能區分區界線明顯,功能分明,便于辨識和管理,既突出各功能區自身特點,又不破壞濕地生態系統的完整性。
4.1濕地保育區
濕地保育區是開展濕地保護、濕地資源監測等措施的區域,在該區域內不得進行任何與濕地生態系統保護和管理無關的其他活動。
4.2恢復重建區
恢復重建區內通過恢復濕地的自然形態,培育濕地生態的自我循環功能,營造濕地水文、生態過程和環境,并適當地設置科普宣教點。
4.3科普宣教區
科普宣教區主要以濕地的生態功能、文化功能、宣教功能和游憩休閑功能展示為主。
4.4合理利用區
合理利用區是開展生態旅游、生態養殖以及其他不損害濕地生態系統活動的區域。
4.5管理服務區
濕地服務管理區主要具備管理和服務功能,使濕地公園得到科學有效的管理和保護,為參觀者提供優質的服務。根據保護和管理的需要,構建秀湖國家濕地公園完善的保護和管理體系,并建設相應的保護、管理設施;配置相應的保護、管理設備,為參觀者提供優質高效的服務,實現良好的管理、保護和服務功能。
(收稿:2019—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