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楊梅 吳曼穎 程淑珍 謝華鍇



摘要:鄉村景觀城市化、同質化是現在鄉村景觀建設普遍存在的問題,不合理的規劃設計使得鄉村特有的人文景觀及自然景觀破壞嚴重,甚至不復存在。基于鄉村當下集約快速發展的景觀現狀,分析張家界地區土家族鄉村景觀存在的問題,通過生態的修復、人文歷史的傳承保護、鄉土元素的提煉等方法,營造出富有文化內涵和當地特色的鄉村景觀,以供參考。
關鍵詞:鄉村景觀;鄉土景觀;鄉土元素;鄉村旅游
隨著相關政策的推動,我國鄉村建設投資力度逐漸增大,人們對周邊的環境、生活的品質也越發重視,鄉村景觀設計走進人們的視野,成為鄉村發展中必不可少的過程。合理的景觀設計對改善鄉村環境、促進鄉村經濟發展及提高農民生活水平有著積極作用。就我國鄉村景觀發展現狀而言,新型城鎮化進程加快,鄉土傳統文化面臨危機,許多具有地域特色、民族特征、文化價值的鄉村景觀被破壞,“千村一面、模仿城市”的模式正取代鄉村景觀的舊格局。鄉村建設不應該片面追求景觀的提質改造,不應局限于傳統新農村單獨以經濟增長為主的模式,應轉變為通過科學規劃設計將鄉村景觀營造成具有地域差異、民族特色、文化底蘊的景觀,以實現鄉村的可持續性發展。
1相關概念分析
1.1鄉村景觀
本研究對鄉村景觀的界定基于地理學角度的認知,指在鄉村區域范圍內人類因生產生活的需要對自然環境進行改造所形成的景觀。鄉村景觀是人類和大自然結合的產物,介于自然景觀與人工景觀之間,是鄉村經濟、社會、人文、自然等多種現象的綜合表現。
1.2鄉土景觀
鄉土景觀指在一定地域范圍內,當地居民在生產生活中所形成的景觀,主要包含自然、社會和文化景觀3個方面。從景觀風貌可分為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由山、水、地形、氣候、植物等自然元素構成的則為自然景觀,是鄉土景觀構成的基礎;人文景觀指由人類直接參與或干預所形成的景觀,對追溯地域歷史文化有著重要意義。簡而言之,鄉土景觀即利用傳統、本土的景觀元素營造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景觀。由于地域的不同,鄉土文化差異明顯,推崇的鄉土景觀形態也會隨之不同。
2張家界土家族鄉概況
張家界地處湖南西部,民族分布有漢族、土家族、白族、回族、苗族等17個民族,是典型的少數民族聚居地。土家族主要分布在張家界市東部,武陵山脈東部邊緣,澧水中游的慈利縣,占全縣總人口的61%。慈利縣土家族聚居村落的產業發展均以第一產業為主,旅游產業為輔,因地理位置較偏遠,道路交通不便,經濟發展較落后,鄉村景觀較為原始,道路、住房、產業布局雜亂,景觀缺乏整體的規劃設計。
3鄉村景觀存在的主要問題
3.1基礎設施落后,景觀質量差
基礎設施落后是鄉村建設發展存在的普遍問題,隨著新農村建設和鄉村振興政策的推進,道路“村村通”“戶戶通”工作基本實現,但對于居住較分散和偏遠的村寨尚未實現,且單調的水泥路硬化缺少相應的景觀綠化,景觀缺乏美感。張家界土家族鄉對外交通基本完善,但對內交通不足,一是部分道路硬化工作未完成,二是道路系統缺乏科學性,斷頭路、回頭路的現象嚴重,指示牌、垃圾桶、座椅基礎設施等缺乏鄉村特色,活動廣場、入口標志、村部建筑千篇一律。
3.2城市元素入侵,景觀缺乏特色
鄉村景觀構成要素主要包括地形地貌、水體、植物、建筑物、構筑物及鋪裝等。鄉村景觀趨向城市化是現在我國鄉村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水體駁岸硬化、外來植物入侵、新建構筑物設計與建設缺乏地域特色等,使得鄉村景觀元素破壞嚴重,這主要是由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和村民缺乏對鄉村景觀的認同,片面追求生活環境的改善,對城市文化的盲目崇拜自修自建所導致。張家界土家族漢化問題嚴重,文化方面較突出的便是傳統語言的喪失,景觀方面主要體現在建筑外形、景觀材料、鋪裝形式等方面。
3.3文化傳承危機,景觀缺乏內涵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由于環境、地理氣候、生產生活方式的不同,不同地區的人們思想觀念和文化特征也不同,這就是鄉土文化。鄉土文化是鄉村文化差異的基石和靈魂,但是在鄉村景觀設計中,由于對鄉土文化內涵認識不清及對文脈延續的忽視,許多具有弘揚價值的鄉土文化未得到很好的保護與傳承,具有較高觀賞價值的人文景觀資源未得到很好的利用與開發。鄉村景觀設計僅僅停留在設計層面,缺乏對當地人文資源的深入挖掘,縱使具有美輪美奐的景觀,也缺乏設計內涵,經不起細細評味和時間的考驗。張家界土家族擁有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文化,隨著人們對本土文化的漠視,其鄉村景觀漸漸失去鄉土性,自然景觀資源和人文景觀資源都面臨著保護與傳承危機。
3.4盲目旅游開發,景觀缺乏生態性
隨著鄉村旅游的全面推進,旅游產業項目的開發對鄉村景觀環境造成的破壞與影響不容忽視。眾所周知,張家界以旅游立市,擁有龐大的旅游市場資源,這對張家界市鄉村產業發展轉型而言是一個機遇。張家界土家族鄉依托其豐富的景觀資源和人文資源在發展第一產業的同時積極發展旅游產業,但大多缺乏整體規劃、存在布局不合理,破壞鄉村原有肌理和生態平衡等問題。如大型露天停車場、突兀的現代建筑、大量的硬質鋪裝、過度的資源開發等,使得鄉村景觀環境的結構不平衡,破壞了原有的生態系統,使其景觀生態性降低。
4具有鄉土特色的鄉村景觀營造
4.1科學規劃,和諧發展
規劃是景觀設計的前提,科學的規劃設計能有效協調鄉村景觀資源在開發時遇到的開發與保護、個性與統一等問題。鄉村景觀設計要在尊重總體規劃的基礎上圍繞景觀與人類和諧共生的原則展開,同時也要尊重自然,對自然環境的改造不能違背景觀生態原則,做到設計、人類與自然三者和諧統一,互惠互利長期共存。在具體的鄉村景觀設計中,應對場地進行詳細地考察,對景觀資源進行整合,根據景觀資源分布現狀對其進行合理的空間結構規劃和道路規劃,在尊重鄉村原有格局前提下再進行功能分區,從而達到鄉村發展與自然生態的和諧發展。
4.2完善基建,提升品質
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對人村公路進行改造提質,根據使用需求在現有基礎上進行加寬和綠化設計,增加標識,樹立標志物,能明確鄉村邊界,有效提升景觀美感。對鄉村內部道路進行梳理,根據地形地貌,合理增設景觀游道,設立慢性系統,完善交通網,滿足鄉村旅游需求。按照設計規范設立公廁、路燈、座椅、垃圾桶、標識牌、休憩場所等設施,有效引導,滿足游客觀光需求的同時提升鄉村景觀質量。
4.3因地制宜,物盡其用
因地制宜是景觀設計的基本原則,指根據鄉村的具體情況,制定適宜的景觀設計方案。物盡其用則是充分利用鄉土景觀資源,這有利于保持鄉村景觀的鄉土性,對展示鄉村風貌十分重要。鄉村景觀設計是對鄉村要素的分析、提煉和組合,簡而言之就是景觀設計要考慮村莊的地形地貌、氣候水文,保留村莊中現有的泉、山、林、田、湖等景觀元素,結合當地的本土植物、原生石材、鄉土構筑物打造原汁原味的鄉村景觀。
4.4文化傳承,突出特色
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保護,不僅能增加村莊歷史文化底蘊,還能提升村民的村莊歸屬感,有助于舊鄉村的再生。鄉村景觀設計要充分保留與展現當地傳統文化,簡單的理解就是通過景觀營造手法,將當地的文化元素與景觀融合。張家界土家族鄉村景觀設計應深入發掘土家族文化資源,如過趕年、土司文化、擺手舞、土家織錦、哭嫁等等,通過景觀小品或場景營造等形式加以開發利用,可以營造出很多符合鄉村意境且具有地域特色的景觀。
5張家界土家族鄉村景觀設計——以桃花村為例
5.1項目概況
桃花村位于張家界市慈利縣南山坪鄉東南部,是由原楓樹村、新坪村與田埡村合并而成的行政村,桃花村下轄17個村民小組,總面積約7.2km2。東接雙合村,南臨李家埡水庫,西與犀牛村接壤,北與南山坪村毗鄰,距鄉鎮約5km,距縣城約35km,距張家界市區約80km。村莊歷史悠久,人文底蘊深厚,人口以土家族為主,是典型的土家族民俗村寨。
通過對桃花村的實地調研和相關資料查閱,發現其具有豐富的景觀資源和地域文化資源。境內擁有南山瑤池、鴨子口水庫、千年古木林、溶洞奇觀、南山桃源、青峰古寺等景觀資源,是鄉土景觀中可直接或通過簡單的藝術處理與鄉村景觀結合,是較容易利用的鄉土元素,為桃花村發展鄉村旅游奠定基礎。作為土家族鄉村,其傳統文化資源也是豐富多彩(表1),但與此同時也存在基礎設施落后、景觀環境雜亂、資源未得到充分利用等問題。
5.2設計理念
桃花村是全國旅游扶貧的重點村,旅游發展需打破“就旅游而發展旅游”觀念束縛,突破把鄉村旅游僅僅當成農家樂的局限。按照“景在村中、村融景中”的發展理念,重點營造“山水休閑、田園觀光、創意體驗、鄉村度假、養生養老”等五位一體的特色旅游業態格局,將桃花村打造成生態文明建設的搖籃、特色產業的發展典型,最終實現桃花村鄉村旅游與美麗鄉村建設的融合發展。
5.3總體規劃
根據現狀,桃花村景觀設計緊緊圍繞“南山桃源、楓樹水鄉”的主題,充分挖掘境內山、水、林、田、湖等景觀資源,根據資源分布現狀,將桃花村分為“一廊、兩心、五區”的空間結構(圖3)。在此基礎上將桃花村分為入口區、綜合服務區、生態廣場旅游接待區、鴨子口水上運動娛樂區、南山瑤池休閑區、南山桃源觀光區、農耕文化體驗區、生態文化保護區8個分區(圖4)。
根據每個分區的資源現狀建設各個分區的特色旅游項目,以水上娛樂區為例:該區域位于桃花村東部,依托李家灣水庫及胭脂溪沿線水域,建設李家灣漂流、李家灣親子游體驗核心景區,主要規劃峽谷漂流、搖搖橋、親水棧道、保健游道等重點項目。
5.4景觀設計
通過對桃花村現有資源的考察和傳統文化的梳理研究,景觀設計以鄉土景觀元素為切入點,以雕塑、景墻、標識牌、燈具、座椅等景觀小品為載體展現傳統文化,通過對鄉村景觀現有肌理的保留、鄉村生產道的提質改造、居民建筑的修復與改進等,突出桃花村景觀的鄉土性和地域性。
6結語
綜上,對于張家界土家族鄉村的景觀設計,需要充分尊重場地、充分挖掘當地的物質和非物質景觀元素,在此基礎上根據鄉村現有特色,科學規劃,完善設施、合理布局,營造具有鄉土性和地域性的特色景觀,從而促進鄉村旅游,塑造品牌形象,提升鄉村魅力,打破當下鄉村旅游千村一面的格局。
(收稿:2020—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