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鳳琴 劉萍 李清 劉瑩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鄉村的發展越來越引起社會的重視,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伴隨鄉村旅游的興起與發展,鄉村成為游客一個新的探奇之地,最能體現和宣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地方在鄉村,鄉村旅游帶動著鄉村旅游景觀的產生。基于此,通過分析齊魯8號風情路的現狀與不足,從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提出規劃策略,為今后的鄉村旅游景觀規劃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齊魯8號風情路;鄉村振興;鄉村旅游景觀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城市化水平提高,人們生活水平也不斷提高,每件事物都有兩面性,快速城市化發展帶來經濟進步的同時,也對鄉村地域產生了巨大沖擊。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大國,鄉村旅游資源十分豐富,發展鄉村旅游可以促進農村發展,為進一步解決“三農”問題提供了一個新的途徑,但在開發鄉村旅游景觀資源的同時,不能一門心思只求快速發展,往往忽略了鄉村旅游景觀的生態方面的重要性,從而導致資源破壞和生態環境問題的產生,旅游規劃與景觀規劃息息相關,因為旅游與景觀是相輔相成的。如何在保證鄉村生態環境不被破壞的同時,充分開發鄉村資源,宣揚鄉村傳統文化,發展鄉村經濟以及提高鄉村居民的收入,是鄉村旅游景觀規劃中必須重視的一個問題。
1鄉村旅游景觀概述及其規劃原則
1.1鄉村旅游景觀概述
鄉村旅游景觀是一門涉及了景觀規劃、城市規劃、旅游學、景觀生態學和建筑學等的學科。鄉村旅游景觀衍生于鄉村景觀(圖1),鄉村景觀是以農業活動為基礎而形成的一種景觀綜合體,是兼有生產與生活的雙重功能的景觀,隨著社會演變,不同的階段有不同時期的鄉村景觀,鄉村旅游景觀就是現代新階段的產物。當下工業和科學技術迅速發展,新的高效的農業生產工具提高了生產效率,鄉村的景觀多樣性和景觀的規模也發生了改變,鄉村旅游景觀以人文和自然景觀為基礎,以吸引游客為目的進行規劃設計,力求贏得社會、經濟和生態三重效益。
1.2鄉村旅游景觀規劃原則
1.2.1生態性原則。鄉村旅游景觀融合了自然景觀、半自然景觀和人工景觀,既有人們進行生產與生活的農業景觀,也有傳統鄉村聚落的居民建筑和供游客使用的旅游產品,既有農田、山林、果樹,也有山丘、水庫、溪流,風光旖旎,富有自然風光。鄉村的生態環境是鄉村旅游的精魂所在,在進行鄉村旅游規劃的同時,要注重開發與保護并舉,保護鄉村原有的生態環境和鄉土植物,因地制宜地進行合理規劃。
1.2.2體驗性原則。從旅游開發角度出發,鄉村旅游景觀應具有足夠的吸引力來吸引游客,游客能夠參與到游覽的整個過程中,如種植樹木、采摘瓜果和耕種捕撈等活動,不僅能體驗鄉村生活,也可以在參與的過程中獲得輕松、愉悅的感受。鄉村文化、鄉村景觀和鄉村生活等旅游資源都可以作為吸引游客的優勢條件,讓旅游融人到鄉村生活中,使游客切身體會鄉村的文化特色與生態環境之美,如農事體驗、鄉土民俗風情體驗和觀光休閑等,為游人提供具有休閑、療養功效的體驗方式。
1.2.3突出鄉土性原則。在進行鄉村旅游景觀規劃的過程中,要深入發掘鄉村獨有的特色景觀資源。鄉村是中華傳統文化傳承的基石,在進行鄉村旅游開發的過程中,要充分利用當地特色自然和人文特色景觀資源,就地取材,傳承鄉村肌理,將當地傳統文化、風情民俗和自然生態環境等融入景觀規劃設計中去,營造能夠展現鄉土特色的鄉村旅游景觀,拒絕直接將城市景觀搬進鄉村,使鄉村喪失本土特色。
1.2.4整體發展原則。鄉村旅游景觀規劃可從3個層面出發,即生產、生活和生態,具體就是既要提高鄉村居民收入和發展鄉村經濟,也要傳承鄉村文化和營造良好的鄉村景觀,還要保持鄉村生態環境不被破壞,為社會創造一個科學發展的鄉村生態環境。在鄉村整體的景觀布局上,要相互呼應,發掘相似性和差異性,把鄉村各種景觀要素結合起來作為整體考慮,使景觀整體融洽而細節獨特,實現人與環境共同發展。
1.2.5可持續發展原則。鄉村旅游景觀若想要保持持久的魅力,需探索可持續發展的開發模式。規劃設計充分考慮旅游活動對當地生態平衡產生的影響,最大程度降低對鄉村原生環境的破壞,促進人與環境和諧發展。鄉村旅游在帶動當地經濟進步的同時,對環境的保護予以高度重視,鄉情在則特色在,風情在則發展興。
2齊魯8號風情路鄉村旅游景觀規劃概述
2.1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旅游業蓬勃發展
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游也隨之蓬勃發展起來,山東旅游近幾年也迎來熱潮,在山東鄉村全域旅游的勢頭正勁,全力推進鄉村旅游規模化發展,山東省全年鄉村旅游接待游客5.03億人次,同比增長13.03%,實現鄉村旅游消費2955.24億元,同比增長15.94%。山東省規模化開展鄉村旅游的村莊已達3500多個,鄉村旅游經營業者8.4萬戶,吸納安置就業52萬人,打造鄉村振興的齊魯樣板,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發展具有鄉村本土特色的發展模式是當下鄉村旅游景觀規劃的重中之重。
2.2齊魯8號風情路人文景觀資源
一線八村,八村八品。齊魯8號風情路位于濟南市和泰安市之間,又處于泰山西麓,是春秋時期齊國與魯國的交匯地,古老的齊長城橫臥泰山山脈的崇山峻嶺中,山脈蜿蜒曲折,綿延橫亙,具有較豐厚的文化底蘊,“齊魯”二字命名則出自此處。齊魯8號風情路串聯起8個村落,北起拔山村,茶馬風情區、園藝風情區、山居風情區、集貿風情區等八大區域,以“帶頭聯動,抱團振興”的整體發展的策略,沿路一路向南,沿著泰山山脈,一條富有良好生態環境和山地田園風光的“旅游路”就此誕生,不僅為8個村的發展凝聚了力量,也為游客營造了恬靜、優美的生態旅游環境。
2.3齊魯8號風情路自然景觀資源
齊魯8號風情路一連八村散落分布于泰山山脈之中,因與外界相隔,交通條件有限,城市化發展并沒有對這些村落的自然生態環境造成破壞,擁有森林、河流、果園、農田和山谷等豐富的景觀類型,自然秀美的山地型鄉村生態風光因而成為這條鄉村旅游路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山脈中松柏蒼翠,溪水潺潺,植物景觀豐富而穩定,泰山特有的松樹和柏樹布滿山野,許多游客為“泰山迎客松”慕名而來,以觀美景。
3齊魯8號風情路鄉村旅游景觀規劃當前存在問題
3.1發展不平衡,旅游服務設施不完善
齊魯8號風情路沿線的所有村莊并非都實現了景區化的治理,一些配套設施尚待完善,缺乏政策的支持和引導,也需要專業人才的引進。馬套村是當前8個村子發展較為完善的一個代表,滿足不同年齡和類型的游客需求,具有配套的游客服務中心和休閑觀光區(圖3);住宿方面,既有城市里的標準客房,還有古樸溫馨的農家小院和精致典雅的鄉村別墅。相對而言,其他村子則發展較慢,且自我特色挖掘不充分,缺少配套設施,如整條旅游路線缺少公共交通路線,沒有固定的公交線路,導致當地居民和游客出行不便,阻礙當地鄉村旅游的發展。
3.2居民參與意識不足,年輕勞動力流失
本土居民作為鄉村的主人,在鄉村旅游景觀規劃中起到重要作用,只有在景觀環境符合當地居民心理需求時,才能調動居民熱情,讓鄉村旅游景觀給居民帶來物質和精神的雙重收獲,帶動他們參與到鄉村旅游的建設中來。齊魯8號風情路上的村子中,許多年輕人外出打工,村中以老年人和兒童為主,如青天村中70歲以上老人就有40多人,整個村子也就100余人,老人占了大多數,嚴重缺乏青壯年勞動力。在鄉村旅游的發展中,缺少了青年勞動力的村莊,就缺少了動力和活力,促進鄉村發展,更重要的是增強當地居民對自己家鄉的認同感和凝聚力,留住年輕勞動力,增加他們的經濟收入,提高生活水平,這樣才能保證一個可持續的發展模式。
3.3旅游產品特色不夠突出
鄉村旅游迅速發展帶動旅游產品的產生,當前主要的旅游活動還是以普遍的農家樂為主,如吃農家飯、住農家屋等,除馬套村和青天村有自己獨特的民宿,拔山村、玉皇廟、店臺村和界首村等村落都沒有特色民居,也缺少體驗性旅游活動,鄉村旅游的本質是游客在鄉村地區的文化體驗活動,8個村子都有自己的采摘果園,但都缺乏吸引力,且季節性明顯。多點開花、連點成線的“齊魯8號風情路”作為山東推進鄉村旅游集群片區探索的一個縮影,發掘特色旅游產品,讓“花”開得更美,是當下規劃的重點。
4結論
鄉村旅游是實現鄉村振興的有效途徑,依托合理的開發模式和優越的開發條件,是鄉村旅游景觀規劃的必然選擇。“齊魯8號風情路”以抱團振興、一村一品等發展模式,以發展鄉村旅游集群片區為目標,將散落的鄉村旅游景觀串聯起來,形成凝聚力,是新時代鄉村旅游發展的創新之舉。
(收稿:2019—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