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楠
摘 要:從古至今,女性的地位隨著時代的變遷而變化,由高到低,由低到高。民國時期社會雖動蕩不安,但教育制度仍得到較大的建設與改革,各種新型的音樂形式陸續出現,本文中以流行音樂為例,筆者將從女性的角度對民國時期流行音樂教育各方面進行論述。
關鍵詞:民國時期;女性;音樂教育;流行音樂教育
一、民國時期流行音樂概況
流行音樂一詞是根據英文“popularmusic”翻譯而來,最早出現于我國的民國時期,有三十多年的發展歷程,在這一短暫的時間里,音樂教育得到較大的發展,尤其是女性流行音樂教育。接下來筆者將其大致分為兩個階段來進行展開:第一階段萌芽時期(1912-1936年);第二階段發展之巔(1937-1949年)進行簡述:
1.1第一階段-萌芽時期
1912年大清帝國正式終結,我國兩千年來的封建帝制也宣告滅亡。開始踏入民國時期,國民政府開始大力提倡“美育”的思想,先后陸續頒布了一系列的教育章程,直至五四運動的爆發促進了人們的思想解放,大量的西方音樂思潮的傳入,使得新型的音樂形式—流行音樂開始得以萌芽。
流行音樂的開山之人是黎錦暉,自幼對音樂的表現有著過人的天賦。一生中堅持創作有《葡萄仙子》等作品,還建立從“中華歌舞專門學?!?,后因生存和學校運營的需要,開始創作了大量的家庭愛情歌曲,“中國第一首流行歌曲”—《毛毛雨》的問世,使得黎錦暉的名聲大振。
1.2第二階段-發展之巔
雖經歷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兩個時期,但中國音樂發展仍然突飛猛進,中國的許多音樂家如江文冼星海等人也仍堅持音樂創作與音樂教學,音樂教育這塊沒有被落下。直至1945年解放戰爭的勝利,多個解放地區的群眾音樂運動逐漸開展起來,魯迅藝術學院的成立,開展了以抗戰歌詠和農村劇團為主的一系列活動,中國音樂教育仍向前進一步發展。
上海作為我國流行音樂的發源之地,在史上達到巔峰,流行音樂在上海有著“時代曲”之稱,是我國的流行音樂的第一個發展高峰,在上海的流行音樂被稱為“上海時代曲”。
二、民國音樂教育
2.1民國音樂教育
從古代到清代音樂一直是一門不被重視的學科,到了民國才逐漸得到了重視,大其致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音樂社團的成立,如大同樂會、中華美育會等的建立,為后期專業音樂教育的發展提供了經驗。第二;社會性學校的建立,民國時期政府師范學校規程,以教授音樂知識和技能、唱歌、樂器彈奏及音樂教學法為主要教學內容。第三;藝術院校的專業音樂教育,1927年第一所專業音樂學院“國立音?!钡慕?,往后各類專業音樂教學機構相繼增多。
2.2民國流行音樂教育
民國時期流行音樂教育的發展主要集中體現在黎錦暉所創辦的中華歌舞專修學校中,在其發展中為了適應當時的政治局勢與經濟環境環境,都有不同的名字,但名異實同。如開始的“中華歌舞專修學校”“中華歌舞團”“美美女?!薄懊髟乱魳窌鑸F”“明月歌劇社”等等,其教學采用一邊訓練一邊演出的形式,所演唱的流行音樂也廣泛流行開來,培養了大量的電影明星,為流行音樂的發展奠定基礎。
三、女性流行音樂教育
民國時期女性的音樂教育制度的形成與發展經歷過一個漫長的過程,最早體現在南京臨時政府教育頒布的《壬子學制》中,后改為更為完善的《壬子癸丑學制》,許多教育政策陸續實施后,逐漸使得音樂課成為了女性必修的、選修的課程。在研究民國時期女性音樂教育的發展過程中最為激發筆者好奇心的是女性流行樂教育的這一大亮點,接下來筆者將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詳述:
3.1教學內容
黎錦暉有著深厚的國學基礎,因此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們講國語,用國語音調演唱歌曲,因為國語詞匯的音節輕重和四聲升降可以更好地表現樂律。在音樂的學習中,黎明暉、王人美、周旋等人改變了以往少量民歌音韻味和地方口音。
在教學中,從唱法、鋼琴、舞蹈課等的學習都需要的打開大門向西方學習,“不能關起門來自己搞”,首先關于如何更好進行演繹的唱法引發了無數的思考,初期黎明暉等人“尖直白”的唱法,到了后面周旋等人在進行演唱學習時發現這種發聲法的弊端,,并憑著勤奮學習,發現西洋發聲法的優勢,將中西的唱法相結合;其次在鋼琴課與舞蹈課教授時,不按外國的要求進行教學,堅持要有民間色彩。演繹好一首樂曲則需要對其創作背后的相關文化有一定的認識,在教學中黎錦暉則注重讓學生對民族風格的音樂和民族樂器的學習,才能更好地表達樂曲所要表達的情感。
除此之外,新文化運動后,西方音樂家紛紛來中國,將西方的音樂理論與作曲技巧帶來中國,并進行識譜練琴、樂理等進行授課。黎錦暉為了吸引群眾的好奇心,創造出一種“中西合璧試”的學習方法,流行音樂文化內容的學習越來越多樣化。
3.2師資力量
民國時期流行音樂的快速發展離不開大量的詞曲創作人和歌手等音樂人才的支撐,本無所謂的“音樂天才”,需要教師耐心的教導。明月社創始人黎錦暉憑自己在音樂方面的天賦,言傳身教地教授給學生,多種形式培養這些學生成為歌舞人才。
黎錦暉辦學不是為了牟利而是真正地熱愛音樂。由于入學的學生不需要交付學費,學校的運營需要大量的資金,沒有多余的前聘請教師,師資力量極其不充足,黎錦暉無奈之下邀請一部分在歌舞上有一技之長的親朋好友義務兼課,如其七弟黎錦光在歌舞團中擔任中國傳統樂器地教授。中國的音樂大門打開,大批的留學生歸來,為了提高學生的音樂水平,黎錦暉邀請他們前來教學,如蔡元培、李叔同等人。除此之外,伴隨著音樂文化的逐漸交融,還聘請了許多外籍教師,“中西合璧”的師資力量雄厚,俄國舞蹈教師馬索夫夫人,武藝高超,對待教學工作極其認真,對待學生的要求也非常嚴格。
3.3教學模式
民國時期流行音樂教學的場所不固定,形式規模自由,設備簡陋,在其發展過程中,明月社在各個階段為了適應其發展,都有各個不同的學校名字。由于師資力量的不足,在明月社中大部分時候采取“小先生制”,即先學會的教后學者,比如黎錦暉在教一首歌曲時,誰先學會,誰唱得好就是小先生,這種教學方法成功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一定力度上解決了師資力量不足的問題。明月社不需要學費,沒有任何合同,從入校入團都沒有任何約束,來去自由,并且每場演出后還抽出部分收入分給學生,將學生當做自己的兒女一樣關心,提供吃住,教習歌舞藝術,促進民國時期流行音樂的發展。
四、學習與思考
在人類發展歷史上,音樂一沒有缺席過人們的文化生活,且音樂的形式越來越多樣化,流行音樂這一新形式的出現,給人們帶來了新的審美感受,其中女性如何接受流行音樂教育這一問題對當代音樂教育的影響與啟示。筆者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闡述:
4.1教學體系的優化
自古以來,在中國音樂教育體系中并沒有將女性流行音樂教育單獨區分開來,建立獨立的女性流行音樂的教學體系,筆者通過以上的相關探究,在遵循嚴格的教學大綱的基礎上,緊密結合女性流行音樂的教學目的,靈活地制定相應的教學計劃與設計教學內容,讓女性成為音樂課堂的主人翁,并貼合女性的自身的學習能力,研發符合要求女性流行音樂教育的相關音樂教材,并定期地組織公開的研討方式,培養女性更好地音樂教育,完善音樂教學體系,改變以往單一的教學體系,教學目標更加系統、明確。因此在當代高校的流行音樂專業教育中,應努力做到“教材與教學的針對性”將焦點聚焦于女性這一塊,只有如此更多個性鮮明的女性流行歌手才有可能呼之欲出。
4.2社會價值的體現
教育不斷得到重視是社會進步的階梯,音樂教育也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筆者在相較于以往傳統的音樂教學,發現民國時期的女性流行音樂教育具有不可低估的社會價值。其一;流行音樂的創作內容貼合人們日常生活,所以女性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幫助她們深刻地感悟生活,進而有助于他們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其二;身處亂世之中的女性,以自身的努力在演唱技巧與表演上進行不停地學習,改變了以往“歌女”的貶義,她們所演唱的歌曲層2在歌廳、影院一度流行,使得流行音樂得到了大規模地創作,進一步提升了女性在社會中的地位。其三;從這一時期的女性流行音樂教育中,女性以其嬌柔的形象在演唱中對敵軍進行“糖衣炮彈”,體現女性強大的精神風貌和堅忍不拔的毅力,在當時起著一定的影響作用,綜上所得可以發現女性流行音樂教育在我國社會在進步,人民思想解放,對于推動我國的發展起了積極有力的促動作用。
結語
民國時期女性流行音樂教育的相關研究,深刻認識到社會發展離不開女性教育的發展的問題。當然在音樂方面亦是如此,話說“音生于心,理生于里”,女性通過音樂教育提高了自我意識的覺醒與認同。在文中通過對流行音樂的發展,并將其與女性音樂教育相聯系,探究女性流行音樂教育各個方面的重要問題,但在研究過程中由于筆者自身的教育理論水平和實踐經驗有限,仍存在諸多有待完善和改進之處,有些觀點還需要進一步思考。
參考文獻:
[1]中國女子教育史[M].武漢出版社,雷良波等著,1993
[2]中國流行音樂簡史[M].中國文聯出版社,孫蕤編著,2004
[3]民國風華我的父親黎錦暉[M].團結出版社,黎遂著,2011
[4]基督新教與中國近代女子教育[J].郭衛東.歷史檔案.2001(04)
[5]中國近代女子教育述論[J].陳祖懷.史林.1996(01)
[6]中國流行音樂發展歷程[J].李佳欣.北方音樂.20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