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光磊
摘 要:在疫情初期,由于大中小學暫不開學,所以教育行政部門及廣大師生積極開動腦筋,開始嘗試和推行網上授課模式。在網上授課的過程中,我們感受到了信息技術給我們帶來的便捷,但同時也出現了因為對軟件的基本操作不熟悉而產生的種種問題。筆者作為中學地理教師,在網上授課的過程中也遇到了設備沒有聲音等技術性問題。當然,隨著教師們對軟件的熟悉,這些問題很快就可以得到解決。
關鍵詞:網上授課模式;播課的教學
當現階段的技術問題解決以后,我們還需要著眼于一個更加深層次的問題。那就是借助網絡授課平臺,我們是否能夠發展出一套成熟的網上教學模式。由此出發,就會牽扯到一系列問題,比如:在網絡平臺授課,我們如何實施課程導入環節才能夠使得效果能佳;如何在講述的過程中進行板書以及板書應當以什么樣的方式呈現給學生;如何在網上授課的過程中進行相應的學生活動及反饋;如何在課堂上進行高效地提問,學生又可以以怎樣的方式來快捷有效地回答問題;如何布置作業以及布置什么樣形式的作業;又如何去有效地批改這些作業。
通過對不同老師網上授課的了解和咨詢,筆者發現很多(盡管不是全部)老師的網上教學方式都有自己的特色。比如,某語文老師的作業是要求學生背誦古文,并且將背誦古文的視頻上傳至網絡;某化學老師放棄了傳統的PPT授課模式,而是將攝像頭對準了自己書桌上的紙和筆,邊授課邊在稿紙上寫板書,儼然形成了書桌上的“黑板”;某體育老師在家中利用攝像頭遠程示范,學生再上傳自己的練習視頻,并通過網絡互動為學生指導體能訓練,等等。
盡管上述老師們在教學過程中的某個環節表現得很亮眼,但并不意味著他們的網上授課過程是盡善盡美的。某些教師囿于對網上授課的排斥心理以及對軟件的熟悉程度,在他或她的整堂網絡直播課中不可避免地出現諸多問題,使得整體課堂效果大打折扣。因此,這些推陳出新的“招數”雖然有其可圈可點之處,但并非嚴格意義上的系統的教學模式,只是一些較為零散的教學方法或教學竅門。但是,如果能夠廣泛地搜集這些方法或竅門,并將其進行歸類和整理,那么形成一套可供參考的系統教學模式指日可待。
前面已經提到,我們的基本研究過程主要是廣泛地收集不同教師的網上授課資料,吸取其網絡授課的已有經驗(當然也包括那些尚未實施的獨到想法),有目的地進行評價和篩選,最終整理和總結出一套較為完備的教學模式。具體的方法和措施如下:
第一,制定教學環節分類標準。根據傳統教學模式,暫時將教學實施過程分為導入、新課講授、教師個別提問、學生活動、回顧與總結以及課后作業布置等環節,后期在研究過程中再根據實際情況增刪相應的環節。
第二,制定教學環節評價標準。根據傳統教學評價模式,制定一個完整的網上授課評價模式。筆者所在的中學之前已經推廣普及了一個本校獨有的教學評價模式。這里筆者可以直接借鑒其原有模式,制定一個網上教學的評價模式。
第三,收集教師們的網絡授課資料。在對教學環節做了細致區分并且制定好了網絡教學評價標準后,我們接下來所要做的就是廣泛獲取和搜集教師們的網絡直播課教學視頻。在搜集過程中,筆者傾向于不僅僅搜集地理教師的網絡授課資料,同時也應當大量搜集其他科目教師的相關資料。這是因為目前網絡直播授課剛剛起步,而現有的地理直播課程資料則相當稀少和單薄;同時教學模式的研究是方法論層面的研究,其他科目的教學方法和竅門依然具有很強的借鑒和指導意義。
第四,整理和簡化收集到的資料。我們在最初的階段中已經劃分好了教學環節,制定好了教學評價標準,同時因為完整的教學視頻長達40分鐘,直接進行分析和評價存在冗余數據多,工作量大等弊端。所以我們就需要在本階段利用標準來對資料進行篩選和精簡,力圖做出每一份資料的樣本或“切片”。當該階段的研究工作完成后,我們實際上就形成了日后用于資料分析和評價的數據庫。
第五,分析樣本資料,歸納總結網絡授課教學模式。通過樣本的比較分析,我們基本上可以判斷在目前的網絡直播條件下,在基本的教學環節中,哪些教學方式或者手段是最合理的。而我們將不同環節的教學方式進行有機的整合,就能夠形成最終的地理直播課的特有教學模式。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在確定某個環節要采用的教學方法時,可能出現多種優質的可供選擇的方法。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需要進一步評估該環節的教學方式與其他教學環節的教學方式之間銜接是否得當以及關系是否吻合。
筆者所在的學校于2020年3月15日以后開始開展網絡直播授課。從3月15日至12月31日,筆者的網絡直播授課次數已經累積達34次,期間經歷了諸多困難,比如在導入過程中曾經采用傳統授課模式中的案例導入模式,但由于在網絡上與學生缺乏面對面的情感交流而導致效果并不理想。筆者也是從那時候開始思考適合地理網絡授課的課程導入方式應當是什么樣子的,進而擴展到對每一個教學環節具體網絡教學方式的思考。
除了個人的親身經歷,筆者也與其他教師作了深入交流,發現其他科目的教學方式以及一些老師極具個性化的授課方式具有非常好的借鑒意義。比如,我們所熟悉的黑板在網絡授課時無法使用,雖然直播軟件自帶電子黑板,但用鼠標寫字很困難,效果也很不理想。有鑒于此,筆者嘗試著在講述的過程中利用Word文檔打印板書,當這節課結束后,板書以及教師筆記也同時整理好了。比如,網絡授課過程中本來是無法進行個別提問的。但是,有老師想到利用手機微信中的視頻會議功能,可以讓全班學生與老師進行實時互動。雖然受網絡延遲的影響,這種方式有瑕疵,但這畢竟是一次有益的嘗試。
隨著疫情得到有效的控制,我們認為長達40分鐘的地理網絡直播課已無太大必要,而針對單個知識點的微課則有進一步探索的價值。針對學生在地理作業中的一些普遍錯誤,我們嘗試著做了很多3至5分鐘的試題講評微課,要求學生利用這些微課視頻來訂正作業錯誤。事實證明,在第二天的課堂隨機提問中,學生對于易錯點的掌握情況基本是令人滿意的。
在過去一年中,關于地理網絡直播課的思考要么來筆者自身的實踐,要么來自與其他老師的互動交流。疫情中的地理教育既有諸多困難,也潛藏著廣闊的前景。換句話說,疫情是一場危機,它既是“危”也是“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