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晗
摘 要:《食品安全質量管理》是三年制食品營養與檢測專業必修課程,是食品營養與檢測專業的核心課程。根據高職學院學生的個性化特點,不斷探究該課程的教學改革模式,突出學生在教學體系中的主體地位,采用多種多樣的教學形式,如: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對《食品安全這樣管理》課程的學習興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以達到預期的課堂教學效果。
關鍵詞:食品安全與質量;課程教學;改革
引言:《食品安全與質量管理》是高職學院學生三年制食品營養與檢測專業的必修課程,同時也是核心課程。食品安全與質量管理對最終落實到實際生活中,因此,對學生食品質量安全控制與管理能力的培養對學生未來生活和發展起著重要作用,教師必須引起重視,注重培養學生實際操作能力。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一般是以教師講授理論知識、學生記憶為主。目前,《食品安全質量管理》課程仍然延續傳統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無法讓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缺乏實際動手操作能力,難以將所學知識落實于工作和生活,教學效果不明顯,未能滿足國家對這類人才的需求。因此,教師要不斷創新教學模式,精心設計教學方案,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培養學生自主思考能力,提高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更好的掌握這門課程,達到教師和學校預期的教學目標,滿足國家對這類人才的實際需求。如何創新教學模式現在已成為該課程教學中的關鍵問題,本文就《食品安全質量管理》課程改革的思考展開論述。
一、明確課程在此專業中開展的重要作用
食品營養與檢測專業是以食品檢驗與食品質量安全管理為主要的學習方向。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已經不再關注溫飽問題,更加追求食品的安全與質量,可見國家對食品檢測與質量安全控制的高技能人才需求量比較大。為了能夠培養此專業的高素質人才,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知識水平,將該課程劃分為四個核心教學模塊:食品理化檢驗類課程模塊、食品微生物檢驗類課程模塊、食品儀器分析類課程模塊、食品質量管理與食品安全類課程模塊,分別培養學生的食品理化檢驗技能、食品微生物檢驗技能、食品儀器分析技能、食品安全與質量管理技能,提高學生生產性實習、綜合技能訓練技能鑒定、頂崗實習社會實踐等專業綜合能力,從而提高學生對社會和工作的適應能力,為學生未來在事業方面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可見,《食品安全與質量管理》對該專業的重要性,教師必須要對該課程引起重視,注重培養學生的食品安全與質量管理技能。
二、明確課程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
教師要根據該課程中主要的教學內容,為每一節課制定相應的教學目標,其中包括:技能目標、知識目標、綜合素質的培養目標。教學目標的設置要恰到好處,將教學內容的重難點分配均勻,以便于學生更好的接受,能夠使學生學習基本的食品安全與質量控制的理論知識,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培養學生的食品安全與質量的意識,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專業素養。學生通過對《食品安全與質量管理》的學習,應該具備食品的安全控制和質量監管的能力、自覺執行與食品這樣安全有關法律專業素養、自主獲取實施食品質量相關規定與標準的能力、敢于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才是本課程對中的教學目標。
三、總結教學經驗,挖掘課程教改特色
《食品安全與質量管理》的課程改革,是根據食品質量安全與管理工作崗位對員工工作能力的需求,將現在學習與學生未來工作解密相連,使學生畢業之后能夠順利的找到一個工作,提高學生未來的競爭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改變傳統的灌輸的教學模式,在學生掌握相關理論的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在不斷的訓練中提高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食品營養與檢測的專業核心素養。
根據教學經驗總結,《食品安全與質量管理》課程的教改思路主要包括以下三點:
(一)根據崗位需求,重組課程教學內容
國家經濟發展迅速,“食品安全與質量控制崗位”對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教師必須了解食品安全與質量控制崗位人才需求的發展方向,打破傳統的一味灌輸理論知識的教學模式,注重學生的技能培養和知識的靈活運用,重組課程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培養,提高學生對未來工作和生活的適應能力,為學生未來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去相關的崗位進行實習,讓學生了解目前崗位對人才的需求,使學生找到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明確該課程對自己未來發展的重要性,這樣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對該課程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二)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生永遠是教學體系的主體。受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部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往往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一直處于被動的聽講狀態,逐漸抹殺學生對《食品安全與質量管理》課程的學習興趣,降低了課程學習的積極性,學生的學習質量較低。學生的所學的專業知識最終都要運用到社會實踐中去,高職學生畢業在即,培養學生自主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尤為重要,直接關系到學生畢業后的就業問題。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凸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當學生具備一定的理論知識時,教師只負責為學生設置課堂任務,做到“多看少講”,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想象和操作,鍛煉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助于學生更好的適用社會。
(三)改變教學評價體系,采用綜合考核方案
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評價也要具有綜合性。學生的綜合成績主要由五部分構成:報告及案例練習占40%,綜合理論考試占35%,課堂提問占10%,課堂練習占10%,學習態度及考勤占5%,學生可以根據教師考核方案中每一項成績所占的比例,了解《食品安全與質量管理》課程的注重點,并朝那個方向邁進。
(下轉第頁)
(上接第頁)
四、加強學校教學資源的建設
(一)組建一支力量雄厚的師資團隊
任何課程教學改革的順利進行,都需要一支力量雄厚的師資團隊作為支撐。常言道:“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一個人的力量終究是有限的,團隊力量能夠將課程教學改革過程中遇到的復雜問題簡單化,提高辦事效率。建議在組建課程教學團隊時,成員之間教學階梯安排合理,專業互補性較強,能夠滿足課程教學的基本需求。
(二)結合教育特色,重組課程教學內容
教學課程材料也不是萬能的,教師在重組課程教學內容時,
要根據自己學生的具體需求,適當增減教材內容,在基本知識學習之余,盡可能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就目前我們選用的張曉燕主編的《食品衛生與質量管理》教材而言,其知識體系框架完整,內容編寫非常嚴密,極具高職教育特色,并且符合學生現階段的認知規律,同時,教材還附加拓展資料,能夠滿足學生對食品安全學習的需求。但是教材的內容有限,聯系實際較少,教師團隊可以根據崗位需求和學生的認知能力,在不脫離教材知識的同時,將知識進行重構,劃分為各個學習模塊,盡可能滿足所有學生的個性化需求。
(三)豐富課程教學素材
為了提高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必須豐富教學資源。推薦與課程相關的各種技術資料書籍,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對該課程學習的熱情。除此之外,對于自學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還可以給學生提供與該課程相關的網站,可供學生自主查詢資料,提高專業素養。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食品安全與質量管理是一門新興學科。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大家越來越注重對食品安全的檢測,該專業具有非常大的發展前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形勢的變化及時做出相應的調整,使課程教學緊跟社會發展,與此同時,教師的教學模式也要不斷創新,這樣才能滿足國家對食品安全專業的人才需求,保證人們的食品安全,從而保證人們的身體健康。
參考文獻:
[1]陳慶華,任務引領教學模式在《食品質量管理》課程中的教學探索[J]].現代企業文化,2008(20):196~197.
[2]陳 萍、文連奎、張艷榮.食品質量管理學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黑龍江畜牧獸醫,2007(7):126~127.
[3]巴福平、石紅霞、葉楠.談食品質量管理學教學改革[J],食事求是,2004:60~62.
[4]白艷紅、趙電波。“食品質量與安全”教學與素質教育相結合的探索[J].中國輕工業教育,2006(4):58~60
[5]陳龍,陳亞藍,姜興旭,朱靜,劉濤.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課程思政改革途徑探究[J].農產品加工,2020(10):95-97.
[6]沈冰,馬婷婷,李揚.新形勢下高職食品類課程思政教育改革與實踐路徑初探——以“食品質量安全管理”課程為例[J].廣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12(06):131-134.
[7]包海泉,董俊斌.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食品安全性課程實踐教學改革的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9(06):253+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