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
摘 要:近年來由于我國文化傳承機制不健全,再加上受西方文化的沖擊等因素,導致我國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工作方面,出現了很多迫切性問題。如何改善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和傳承的問題,本文將進行建設性的探討和研究。將當今我國非遺傳承工作中的重點和難點集中在一起,找出造成這種困局的真正原因。結合時代背景,開發發展機遇,討論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最實用的方法,更好的讓非物質文化遺產代代相傳下去。
關鍵詞:時代機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傳承
引言
當今社會,人們并沒有離非物質文化遺產漸行漸遠,相反,非物質文化遺產見證了人類文明的歷史,也同樣給人們的未來指引方向。在日新月異發展的今天,人們不再是自我封閉,而喜歡跟身邊的人分享自己的東西與情感,文化感情也得到進一步交流與認知。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傳統復興在時代轉折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們不僅是物質與物質間的碰撞交流,更是精神與精神之間的傳承與寄托,這也將會是人類世界未來發展的大趨勢。
一、在時代更迭的背景下我國非遺傳統傳承與復興的意義
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是國家的財富,更是人類文明的財富。它不僅僅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文化積淀,還代表著最高文化成就。對于人類文明發展進程,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歷史見證。非物質文化遺產屬于全人類文化遺產,應得到尊重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繼承得越多,越能展現出世界文化的多樣性。這些文化都是隨著人類文明發展進程,根據不同的人文環境,自然環境,在歷史長河中不斷演變,代代創新相傳至今,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將在新時期產生新的活力、新的內涵和價值。
二、在時代轉折的背景下我國非遺傳承與傳統復興的困難
(一)傳承文化思想的受眾范圍越來越小
任何文化的發展與傳承都離不開國家和政府的支持與鼓勵,有了國家的介入與政府的支持,好的文化傳統將會得到更好的傳承與發展。但是支持與推動并不是最為重要的,重中之重則是需要具備支持傳承與弘揚的載體。如果不能,那么文化將失去它對外的競爭力,喪失了自身的行動力,最終將淘汰在歲月的歷史長河中。所以我們在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同時,要讓群眾真正的了解到其重要的意義與內涵,讓群眾真正的喜歡,所容納所接受,擴大受眾程度,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非遺傳承與傳統復興。近幾年,國家大力支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運行,相繼頒布了許多非遺的政策與法律,并且將重點放到了保護上面,極大地增加了保護力度。
(二)總體情況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衰敗情況加劇
在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分很多層面與措施,近年來得到重視與關注的莫過于戲曲文化。戲曲文化的重視,有效地減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衰亡程度,但這種重視程度僅限于局部重視,并沒有遍及,得到廣泛認可,這種情況不能掩蓋非物質文化遺產日益衰敗的現象。就目前情況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發展工作十分的不樂觀,這也給國家相關工作人員帶來了非常嚴峻的考驗。
(三)在傳承過程中忽略非遺的人文因素
隨著我國經濟市場的不斷發展與壯大,在經濟市場宏觀的大背景下,文化傳承保護工作也趨于市場化和經濟化。現實是殘酷的,一旦大力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勢必會削弱其真正的精神文化內涵,更嚴重的會造成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崩塌與瓦解。
三、有效促進我國非遺傳承和發展的有效對策
(一)提高文化自覺意識
文化自覺意識是提高非遺傳承發展非常行之有效的辦法。只有真正地提高人們的文化自覺,才能夠有效地促進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發展與傳統復興。讓傳統文化逐漸適應當今社會形勢下的新環境,擁有新時代下自主選擇文化價值取向的能力,才能夠真正提高文化自覺意識。所以,作為新時代、新世紀、新征程的共產主義接班人、中華民族文化的繼承人,必須對自身文化意識得以加強與提升,不斷地發掘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活力與魅力,在文化層次構建體系方面真正做到為我所用、學以致用。
(二)加強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生態環境
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的生態環境,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展與人們的生活、發展、經濟等有機的相結合,加強三者之間的相互發展、制約與聯系,從而形成一個長期有效并無限循環的優良系統。因此,想要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大環境發展的更好,就需要樹立正確的文化價值觀、核心觀。
(三)堅持發展文化公益事業
公益事業體現一個人的三觀價值所在,所有從事公益事業的人都有一顆溫暖善良的心。大力發展文化公益事業可以給人們帶來更多了解傳統文化、接受藝術熏陶的機會,文化公益事業的發展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國家文明的相關發展程度。因此,加大對文化公益事業的支持和發展,不僅可以使人們獲得相應的文化知識,感受文化公益事業帶來的美與善,還可以促進民族文明事業的發展,有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傳統文化的復興[2]。
(四)振興傳統工藝,產業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光是文化性的,也可以是產業性的。只有將文化傳承與產業發展結合起來,非物質文化遺產才會有新的生命及活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留地如是少數民族聚居地,并且相對貧困的話,運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影響力,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傳統工藝相結合,最大限度的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力,使得人們更加主動的去傳承它。
四、結語
綜上所述,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是每個階段、每個時期國家與各民族發展的需要所在,也是文明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產物。我們國家雖然對非遺傳承保護與傳統復興起步稍晚,但也漸漸步入佳境。在當今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和偉大改革的過程中,非物質文化遺產始終都是各民族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我中華泱泱大國亙古不變的瑰寶與珍貴的歷史記憶。雖然在傳承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工作道路上充滿艱難險阻,但是偉大的中華民族依然發揮著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克服一切困難與曲折,通過不斷地努力為傳統文化的發展與傳承書寫著美麗的篇章。在文化傳承與傳統文化復興中,始終堅持文化認同和文化自覺意識,使傳統文化在當前時代下迸發出新的活力、衍生出新的內涵,讓其成為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
參考文獻:
[1]喻雙.淺談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發展[J].文藝生活, 2019,5(21):243-243.
[2]王文超.傳統工藝的文化復興與"非遺"實踐[J].民間文化論壇, 2019,7(4):6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