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庭婷
(重慶市輕工業學校 重慶 400709)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新時代賦予中國教育事業前所未有的重任。教育現代化是我國新時代教育發展的戰略要求和必然趨勢。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系統地描繪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體系構成。向世人表明了中國未來發展“堅持和鞏固什么、完善和發展什么”,也開辟了“中國治理”的新境界。在《決定》確定了實現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體目標和總體要求的情況下,應該不斷探索職業教育管理現代化與教育創新的新舉措。
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發展下,都在積極探索健全學有所教的制度體系并應用到教育管理中,有效提高教育管理能力。《職業教育法》指出:“職業教育是國家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勞動就業的重要途徑”。在這種背景下,應該強化對職業教育管理措施應對研究,及時找到適合職業教育管理和發展的路徑。職業教育改革是滿足現代化教育發展的必要需求,在現代化教育發展中,由于教育的定位、工作目標以及教育的首要問題和根本任務的確定,因此在這種情形下,有效地推動了職業教育管理體系現代化與教育創新的研究。
管理學中象征論認為,管理者的作用是有限的,很難影響實質性的組織成果,因為在管理中有大量的因素不是管理者所能控制的,而組織的成敗往往取決于這些因素。只有率先實現人的現代化,使教育管理活動中人在理念等方面達到現代化的要求,教育管理現代化發展才能事半功倍[1]。因此,在學校教育管理現代化活動中,現代化的教育管理應尊重學生和教師,提高歸屬感、榮譽感,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教師體現在職業道德、教學基本功、專業技能,對教育教學的態度等引導學生培育和踐行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
傳統教育管理模式中,絕大多數的信息搜索工作都是以文字和文件的形式出現[3]。但引入信息化技術讓教學管理更加便利和直觀。對于教育管理工作而言也是如此,無論是信息傳遞工作抑或是跨部門管理工作,幾乎大多數的調節性舉動都可以在互聯網空間中運行,無須人員來回奔波。在現代化背景下,應加大信息化的建設和應用,加大信息化技術方面的校企合作,做到學校開發或與企業合作平臺,加強教務、學保工作及時緊密溝通,教師和學生考勤、評教評課、辦公等可通過數據分析,更加透明公正。學生和教師都更加適應快節奏的工作模式,在信息化技術的幫助下,教學管理工作便也變得更加高效。
教學管理現代化的重點應放在信息化時代教師和學生心態所受到的影響。管理的成效應注重現代化思維的轉變。很多教育管理者不能及時接受現代化的教育理念,管理方式墨守成規。比如一些管理規則制度的修訂,一條條枯燥無味的限制性語言對學生加以規范,毫無彈性的強制性條件限制了人的發展方向。在這種消極的培養方式下,學生逐漸形成慣性思維,隨波逐流,顯示出學校管理方式的落后[4]。教育管理現代化可以把增強學校文化作為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行為,從整個學校的大環境來影響學生發展而在教師的教學管理上,國家大力倡導改變傳統教學模式即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工作任務為導向的項目化教學。這種教學模式的轉變也需要教師思維的轉變。
在創新教育管理措施實施中,首先要確立的就是創建特色化教育培養模式,只有能體現新時代治理體系現代化的教育培養模式,才能全面的提升教育管理的現代化治理能力。例如,建立起以“學生全面發展”為總目標的教育培養模式,通過對思政類課程和非思政類課程的分析、挖掘與實踐,構建按“知”-“情”-“意”-“行”漸進式,且包括思政目標、思政內容、思政方法、思政評價四個要素的課堂思政模式。通過培養學生的“政治認同”“法治意識”“共同參與”“職業精神”“健全人格”等政治素養和職業素養,進而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的職教新人。
職業院校現代化的教育管理與教育改革創新的模式中,應該注重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學校教育對接職業標準、行業標準和崗位規范,深化教學改革,教學過程對接生產過程、實行專業群課程共建、資源共享,促進專業鏈和產業鏈的有效對接。例如,構建由行業企業專家及校內教師組成,以專業群帶頭人為引領,以專業帶頭人核心,以骨干教師為主體的專業群建設團隊,培養和造就一批教學、實踐、科研與技術服務能力突出的專業群帶頭人、專業帶頭人及骨干教師。建立健全完善產教融合的教學和人才培養機制等,實現職業教育管理現代化與教育創新的動態更新。
綜上所述,通過本文的總結,將新時代職業教育管理現代化與教育創新總結為以下幾點:首先是要從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及管理成效多方面去探究職業教育管理現代化的創新路徑,其次是建構特色化教育培養模式,包括學校、企業等多方參與、融合新時代課堂思政模式。只有在職業教育管理現代化與教育創新中,能夠將以上幾點處理好,這樣才能全面提升新時代職業教育管理現代化與教育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