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佰平 劉 杰
(1.重慶第四十八中學校 重慶北碚 400700;2.重慶市江北中學校 重慶江北 400700)
1996年3月國家7部委聯合發布通知建立全國中小學生安全教育日制度,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 》指出:“重視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國防教育、可持續發展教育。”這標志著我國建立并發展起學校安全教育的體系,學校安全教育工作逐漸步入正軌。各級各類學校都加大力度創建平安校園,安全事故發生率也在下降。但中學生非正常死亡的事件仍時有發生,以2004~2013年大連市全體學生死亡情況動態分析為例:這十年中,大連市全體學生各種意外死亡占比70.32%,各種意外死因順位為交通事故、溺水和自殺。自殺在中學最高(1.43/10萬);交通事故中專/技校最高(3.62/10萬),非正常死亡人數的比重不可小覷,可見進一步提升校園安全教育的有效性顯得很有必要[1]。
校園安全是學校教學順利開展的重要保障。但在中學校園安全教育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一是缺乏與時俱進的、學生易于接受的教育方法和內容。許多安全教育方式陳舊,不能在中學生的眾多受教活動中形成重要影響,使得中學生將安全意識轉化為安全行為存在明顯不足。二是相當一部分老師并不熟悉安全教育知識。老師在進行安全教育時往往機械性的照本宣科,這種淺層次的教育行為很難引起學生安全意識上的共鳴。據2016—2017年度“北京市中小學生健康素養數據庫”研究調查表明,中學生闖紅燈、在馬路上打鬧等不安全行為較小學生相比明顯增加。三是校園之外的安全教育有待加強。據教育部的統計,當前中小學生非正常死亡中,有96.37%是發生在學校之外的,校園外是學生安全事故的高發地帶。
學校的安全教育應該根據各地普遍存在和本地區具體面臨的安全問題完善安全教育體系和應急措施,提高物防和技防水平,打造校園安全教育文化。安全教育的核心應該圍繞“預防為主”來開展,把教育的重心放在安全事故發生之前,及時消除校園內各環節的安全隱患。此外中學校園還要和社區以及有關部門聯合做好學校周邊環境的巡查和治理,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在學校的安全教育體系中,老師的安全教育知識是一個薄弱環節。許多班主任表示自己從未接受過安全培訓,安全知識和安全教育方法都十分欠缺,根本無法勝任此工作[2]。要提高安全教育的成效,教師首先要具備比較熟練的安全技能,能在平時的教學管理中實施有效的安全預防工作,能迅速、正確的處理突發的安全事故。學校教師應接受系統的安全培訓,具備學校安全事故預防、處理的基本知識與能力。學校應創設教師自主學習條件,積極開展安全專題類校本研究,為教師提升安全素質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3]。
學生的安全教育水平和家庭有密切的關系。據2016—2017年度“北京市中小學生健康素養數據庫”統計結果顯示:在小學和初中階段,學生家長“很少”和“從來沒有”對孩子進行安全教育的比例高達19.40%和25.70%,單親家庭和隔代撫養家庭也是影響學生安全意識和行為的重要原因[4]。家長忽視安全教育使學生更容易產生不安全的行為,學校可以通過舉辦家長安全教育課堂給家長普及安全教育知識和方法,也可利用QQ、微信、家訪等宣傳安全知識,引導家長樹立安全意識。只有家校形成合力,才能進一步提高安全教育的有效性。
①打造以生命教育為中心的安全教育文化
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首先要讓學生認識到生命的價值,只有認識、了解生命,才能讓學生從內心的角度去尊重和愛惜生命。生命教育倡導認識、珍惜、尊重、愛護生命,它告訴青少年不僅要關注自身生命,也要關注、尊重、熱愛他人的生命。《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了要“重視生命教育”,進行生命教育已成為了國家教育發展的戰略決策。生命教育在重視成績的中學校園成了安全教育的盲點,學生缺乏對生命價值的思考,沒有清晰的生命價值觀,自然不會懂得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學校應開展以生命教育為中心的安全教育課程和生命教育實踐活動,增強學生對生命的認識和理解。
②培養學生的法制意識
學生間的霸凌現象引起社會關注,這種現象是多種不良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不能把問題的癥結單一的歸因于學校教育。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多個部門共同治理。從學校層面來說,我們可以做到也可以做好的是培養學生的法制意識,將法制教育滲透到學校的學科教學和學生的生活中去。如果說生命教育是在喚醒我們對生命的尊重,那么法制教育就是在提醒學生對規則的敬畏。
③校園安全教育要加強實踐體驗
對于處于成長期的中學生來說,受認知水平、避險能力、社會經驗等方面的局限,他們遇到危險受到傷害的可能性不可能為零,因此提高中學生的安全意識和培養學生遇到事故時正確處置就是關鍵所在。創設安全教育情境,進行安全教育實踐活動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安全意識和自我救助能力。
總之,校園的安全教育需要多方通力合作,形成合力,才能提高安全教育的有效性,增強學生的安全意識,強化學生的安全行為,更大程度地保障學生的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