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茂兵
(重慶市武隆區鴨江鎮中心小學校 重慶武隆 408500)
在平常的音樂課堂上,音樂欣賞基本都是以聽為主的,但聽唱主題是欣賞作品的基礎。引導學生聽唱音樂主題,有利于學生把握主題形象,增強學生對于所學內容更深刻地理解,這樣就能夠使學生的音樂思維被調動起來,學習積極性提高了,學習效果才能夠大大提升。例如,學生在欣賞童聲獨唱《每當我走過老師的窗前》時,主題音樂十分鮮明。樂曲為兩段體結構,采用主副歌的形式寫成,主歌為第一樂段,由起承轉合四個樂句組成,每一樂句都從較低的音起句,上行后再下行,由較低的音收句,我們先學習了第一樂段主題音樂,表達了夜深人靜走過老師窗前時激動起伏的心情;第二樂段引導學生形成這樣的感受,即把對老師無限熱愛之情深深地埋在心底,這無形中與第一段形成對比,學生的理解就會深刻一些,在學生學習了第一樂段的主題旋律后,再來分析整首樂曲的結構布局,就變得簡單多了。
音樂在我們視覺領域里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利用圖片、視頻等影像資源能讓學生更好地欣賞理解音樂,而且從小學階段學生的特點來看,直觀的視覺印象往往給學生思想的沖擊更大,有利于學生對于所學的理解。例如,在教學欣賞課《山村來了售貨員》這一課時,我先請學生欣賞了嗩吶獨奏視頻,首先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好地感受樂曲描繪的售貨員上山、吆喝賣貨以及山民爭相購貨的場景,最主要的是還能更進一步了解我國民族樂器,使學生在欣賞音樂的同時還增長了樂理知識。在其他的音樂欣賞課中,我也引用了大量的圖片、視頻資料,這樣能使音樂在學生的腦海里更加具體化、生動化,對于更好地理解、欣賞音樂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音樂是一門極富創造性的藝術,現代教育強調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意識,音樂課程也不例外。在小學音樂課程中培養學生的創造力,能夠更好地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和想象能力[1]。基于此,教師可以結合所學內容來針對性地引導學生,讓學生用心去體驗和感悟,對音樂作品做出自己的理解和評價,從而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增強學生的創造力意識。
例如,在欣賞《金蛇狂舞》時,我們可以邊聽音樂邊展開想象。《金蛇狂舞》是音樂家聶耳根據民間音樂《倒八板》整理改編的一首民族器樂合奏曲,全曲呈現了江南一帶端午節賽龍舟時的熱鬧場面。它發揮了各種民族器樂的特征,表現了歡樂祥和的生活畫面。我們引導學生通過欣賞想象劃手們飛快地劃著槳,急促的鑼鼓聲此起彼伏,龍舟像箭一樣飛速前進,船上的燈火倒映在水面上,緊張而歡騰。而處于兒童階段的學生本身就是善于思維和想象的,教師可以結合小學階段學生的特點,把需要學生學習的內容和學生的現實結合,引導學生去思考、想象。當然,因為年齡段的局限性,很多時候要想達到預設效果是需要教師來精心準備教學流程,給學生創造想象的空間,讓學生加深對音樂作品所涵蓋的內容、音樂形象本身的理解,讓學生的思維得以釋放,讓學生的情感得以表達,真正讓學生的思維隨著音樂想象的翅膀一起飛翔。這對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創新意識都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堂好的音樂欣賞課,教師手語運用是必不可少的。因為課堂上,教師的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點微笑都能啟發感染學生。在沒有文字結合的抽象器樂作品中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它往往能觸發學生八感受到的音樂用肢體動作形象地表達出來,加深對音樂情感的體驗。
跟隨音樂邊聽邊動,能幫助學生感知音樂節奏、速度和情緒起伏。邊聽邊動,還能讓學生思維活躍起來,讓課堂氣氛更加活躍。比如在欣賞《苗嶺的早晨》時,在聽第一段音樂時,教師用手勢做沉睡狀,然后皺眉打哈欠,伸懶腰,做出被鳥叫聲喚醒狀。看到這一系列的動作,學生也就跟著教師的感覺投入到音樂中了。進入第二段快節奏后,教師用手打著節拍,身體隨著音樂搖擺,學生受到教師的情緒感染,也一起拍著手,一同感受音樂作品所描繪的群鳥躍上枝頭共同歡唱的熱鬧場景。課堂頓時充滿了伴隨著音樂節奏的掌聲,成了熱鬧的海洋,歡樂的氣氛達到高潮。
總之,音樂是一門藝術課程,小學音樂課是需要教師精心結合學生實際預設課堂教學的,要從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的角度出發來設計教學流程,多種角度、多種方法來引導學生學習音樂知識、感受音樂的魅力,要從學生綜合素質的角度出發來開展教學活動,以生為本,開展教學,鼓勵學生參與,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感受,這樣學生才能夠真正參與到課堂教學中,才能夠真正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