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國
(河北樂亭第二中學 河北樂亭 063600)
在高中物理新課程標準中強調,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高中物理核心素養主要涉及到以下幾個方面:物理觀念、科學態度與責任、科學探究、科學思維。在核心素養背景下,傳統灌輸式、填鴨式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無法使學生感受到體驗和探究以及實踐應用的過程,嚴重阻礙了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想要有效改善這一教學現狀,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需要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思維發展規律,靈活利用問題驅動式教學模式,激活學生的思維,指引學生自主學習,對物理知識進行主動分析和探究,在問題探究和解決中形成良好核心素養。
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想要充分發揮出問題驅動式教學模式的作用,教師需要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為主,營造問題情境,進而有效提升教學效果。根據相關調查顯示,物理觀念是學生學習思維的產物,不僅具有認知性特點,還具有體驗性特點[1]。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對其中的關鍵信息進行提取,以此為基礎營造問題情境,激活學生學習思維,使學生可以積極主動的思考和解決問題,進而找出物理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更加深入的理解物理知識、概念、規律,進而構建完整的物理知識體系,促進學生核心素養良好發展。
例如,在講解“電勢能和電勢”時,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提問:在勻強電場中,靜止釋放一電荷,電荷從A到B受到哪些力?如何運動的?其動能是怎樣變化的?緊接著,教師可以繼續提問:和重力場類比,什么能力轉化成為了動能?在電場中,電場力做功和電勢能變化之間存在怎樣的聯系?在問題的引導下,學生學習思路準確,可以更加深入的理解相關物理知識,還可以提升學生問題探究和解決能力。并且,通過這樣層次性的問題設計,可以使學生看清物理現象本質,還可以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知識體系,正確認識所學知識,有助于學生形成核心素養,學會利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物理問題。
在高中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科學思維可以促使學生更加深入的理解物理知識,有目的的對物理問題進行處理,進而提升學生分析和解決物理問題能力[2]。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需要打破傳統教學理念的束縛,結合教學內容,精心設計問題,指引學生在問題的牽引下進行頭腦風貌,指引學生利用自身的智慧和思維,分析、推理、處理物理問題,進而促使學生思維發展,更加透徹的理解物理現象和知識,有效培養學生科學思維,提升物理課堂教學質量。
例如,在講解“超重和失重”時,為了可以使學生掌握超重與失重現象,學會利用牛頓第二定律對超重與失重問題進行分析,教師可以提出問題指引學生進行討論研究:在豎直方向上物體超重與失重和速度有關,還是和加速度有關?結合牛頓第二定律分析物體超聲與失重物理原理。教師可以把學生進行憤怒,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實驗探究和解決問題。在該過程中,教師應關注學生探究過程,提供給學生必要的指導,保證學生實驗探究嚴謹性和實驗結果精確性。在學生明確和加速度有關后,教師可以繼續提問:在臺階式電梯上,站在電梯上的人是否存在超重、失重現象?然后指引學生探究討論。通過這樣的教學模式,可以充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欲望,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提升教學效果。
在高中物理教學中,實驗教學是非常重要的內容,并且實驗是學生對物理問題進行分析、對物理知識進行掌握的重要途徑。現階段高中物理實驗教學效果并不樂觀,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過于保守,沒有把學生作為教學主體,學生很少有機會進行自主探究和操作,嚴重阻礙了學生探究能力的提高。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把實驗教學和問題驅動式教學模式進行充分融合,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結合教學內容,設計實驗問題,激發學生實驗操作欲望和主動性,進而有效提升學生實驗研究能力,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素養。
例如,在講解“楞次定律”時,教師可以先把實驗演示給學生,把磁鐵從線圈中插入和停頓以及拔出,指引學生對各階段現象進行觀察。然后,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在線圈中是否存在感應電流?為什么?拔出磁鐵和插入磁鐵時感應電流方向一致嗎?如何對感應電流方向進行判斷?在一串問題引導下,可以有效激活學生的已掌握知識經驗,激烈的進行討論和研究。緊接著,教師可以把學生進行分組,并分發相應的實驗器材,指引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實驗設計和操作,使學生在實驗探究中對感應電影方向判斷進行學習。通過這樣的教學模式,可以使學生直觀的了解物理知識,有效提升學生實驗探究能力和操作能力,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良好發展。
總而言之,在核心素養背景下,在高中物理課堂教學中,利用問題驅動式教學模式是非常重要的,不僅可以有效提升教學效果,還可以有效促進學生核心素養和綜合能力的提升,為學生以后的物理學習和發展奠定良好基礎。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創新自身教學理念和模式,結合學生實際情況,通過科學合理的手段,靈活利用問題驅動式教學,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問題情境,促使學生可以在解答問題過程中扎實掌握物理知識,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最終實現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