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芳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第五中學 福建泉港 362803)
在素質教育背景下,給初中歷史教學帶來了新的挑戰和契機。傳統初中歷史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和發展需求,因此教師需要順應時代發展,轉變自身教學理念和模式。隨著教育改革不斷深入,出現諸多新型教學模式,項目式學習就是其中一種,主要指通過營造問題情境,把歷史學習與學生實際生活進行聯系,促使學生在自主探究和實際體驗中,通過合作形式完成項目任務,達成學習目標。把該種教學模式應用到初中歷史教學中,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有助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需要科學合理的規劃項目學習主題,精心設計項目學習目標,指引學生通過親身體驗和感受,掌握更多歷史知識和素養,有效提升教學效果。
首先,有助于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在初中歷史項目式學習中,主要是圍繞項目主題或者是多個單元歷史知識構成的復雜問題進行的,注重統整與重構知識,教師需要指引學生從更高的層面思考問題,討論其在實際情境中的應用[1]。在該種教學模式中,有效打破了傳統教學知識碎片化問題,可以促使學生對歷史本質進行更深入的探究,幫助學生構建新舊知識的聯系,有效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其次,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思維水平。在項目式學習中,需要不斷探索歷史核心概念與本質問題,這和傳統教學模式相比存在較大的不同,項目式學習更加側重于歸納思維與整體思維。在項目式學習中,指引學生利用已有知識與經驗,主動探究和綜合思考以及思辨表達項目任務,對歷史現象中蘊藏的客觀規律、普遍理論進行挖掘,可以有效提升學生思維能力。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歷史教材是課程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教材內容,開發和設計學術類項目,項目內容應蘊藏歷史學科核心知識和關鍵能力。在該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對教材問題性和項目化轉化,進而形成學生對某個主題的學術性挑戰。與此同時,教師需要明確項目主題概念內涵,通覽教材,基于項目學習目標,對教材相關知識進行分析、比較、選用,做到融會貫通,把其和項目探究內容進行整合。此外,在適當的時候可以增加一些其他學科或者是課外知識,對課外資源進行開發,進而有效發揮出項目式學習學術類項目作用,提升教學質量。
例如,在講解“經濟體制改革”時,該節課知識點內容涉及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中共十四大、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等,這些知識點是很難凸顯出中國40年經濟體制改革歷史的全貌的,知識內在邏輯關系確實。這時,教師可以把課程內容主題化與情景化,基于課程標準,結合學生已有知識與經驗,設計立體化和結構化的項目任務,把孤立、分散的歷史事實、概念、結論,引入到完整體系中,其中包括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共十九大、鄧小平南方談話、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中共十五大、中國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等內容。在該學術性項目式學習中,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從整體上理解和掌握歷史知識,還可以促使學生遷移和應用歷史知識,培養學生關鍵能力,提升學生思維能力。
實際上,歷史是現實的源頭,而現實是歷史發展的結果,也是未來的歷史。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歷史教學和學生實際生活,設計生活類項目式學習,把學生校內生活和校外生活進行有效連接[2]。在生活類項目實施過程中,教師提出與學生實際生活相關且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指引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進而完成項目任務。在該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實際生活的所見、所聞、所感,更加生動直觀的理解歷史知識,還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共鳴,提升學生參與主動性,可以有效提升教學效果。
例如,在講解完改革開放知識點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一些生活類項目式學習活動。如飲食改變、服飾演進、住房改善、通信方式改變、交通工具改變等家庭專題,或者是社會保障體系完善、教育事業發展等社會類專題。教師可以把這些專題提供給學生,以供學生自由挑選,指引學生以項目小組為單位,利用調查問卷、走訪等形式,開展生活環境調查,撰寫調查報告,制作PPT進行成果展示。在該過程中,學生可以深刻感受到改革開發對生活環境的影響,感受改革開發的好處,進而有效提升學生的關鍵能力,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歷史核心素養,
總而言之,在新課改背景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利用項目式學習是非常重要的,不僅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還有助于提升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為學生以后的歷史學習和發展打下良好基礎。目前,由于受到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并沒有把學生作為教學主體,一味的把知識灌輸給學生,嚴重阻礙了學生的發展。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需要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組織學生開展項目式學習,促使學生可以在完成項目學習過程中扎實掌握歷史知識,提升學生歷史素養,從根本上提升歷史教學效果,實現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