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慶市黔江區阿蓬江中學 白云飛
竹枝詞,一種詩歌體裁,唐宋以降流傳漸廣,現已蔚為大觀。對于文化教育尤其是詩教,竹枝詞當是不應忽視的文藝形式。竹枝詞的歷史流變及藝術特征等使得它具有多方面的教育價值。
據前人考證,竹枝詞本出自民間,后經各代文人大量模仿創作而興盛[1]。竹枝詞大致分成了民歌竹枝詞與文人竹枝詞兩大系列。竹枝詞將民歌竹枝詞的拗體視為常體,而文人竹枝詞也不乏絕句形式(前人考證竹枝詞格律時已認識到律體為竹枝詞之別格)。就句式而言,竹枝詞以七言為多,也有五言點綴其間。僅以竹枝詞一體為教學素材,學詩者即能大略了解詩歌源流,且能習得不同體式的詩歌創作。
竹枝詞孕于民間,其語言通俗流暢,格調清新自然。相較之下,許多習詩文者一直存在崇華彩、掉書袋、擅套話等習氣,那么習竹枝詞對糾稚嫩、正文風當有積極影響。而竹枝詞中出于表達效果的需要而運用的諸如比興、雙關,反復、對偶等技巧手法對于習詩作文也有很好的啟發意義與應用價值。
竹枝詞源于巴渝民歌,是當地百姓生活和生產勞動的結晶,其間充溢著濃郁的巴山楚水間的地域生活氣息和民族文化特色[2]。及其流傳至各地,竹枝詞又記錄了不同地域的風土人情。竹枝詞中記述的眾多民俗事象和儲存的大量文化符號是溝通當代學子和傳統民俗文化的橋梁。通過竹枝詞的學習,我們可以更好地了解民族和當地的歷史文化。這有助于激發大眾的民族自豪感,提升民族認同感,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也能起到一些真正實在的作用。這些是教學其它詩歌難以達成的效果。
竹枝詞可引領習詩文者關注文化、關注生活。習詩文者接觸大量竹枝詞后,應能受之啟發,從而主動關注并積累身邊的文化生活素材,將其融入自己的詩文創作。用生活用文化澆灌出的作品定能避免空洞無物、無病呻吟。由上述可知,竹枝詞的學習可以促進學習者的寫作,也能夠有效地助力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傳承與傳播。
竹枝詞深植于地方文化土壤中,可以說與廣大讀者身邊的民風民俗融為一體。生活化的特色使得竹枝詞的教學更接地氣。學習竹枝詞的課堂可以也需要方便地深入山前水畔、田間地頭、村舍古屋;我們在這樣的大課堂里可以清楚地嗅到空氣的清新,我們俯下身去就可以撫摸到散發著花草氣息的泥土。這樣一個開放性的課堂是緊貼生活的,是充滿樂趣的;它可在一定程度上突破目前依然存在的唯教為重、唯課本為重的定勢,可作為當代社會所提倡的素質教育的實施的一個很好體現。
素質教育的側重點之一在于內鑄人的生存發展所需的心理品質,注重形成學生的健全個性。而竹枝詞中所體現的質樸純真、積極樂觀、爽朗豁達真性情,勤勞本份又不懼艱辛的生活態度、孝老愛親、團結協作的純良民風還有那種道法自然的睿智幽默等等對于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的樹立,對于學生健全個性的養成有著非常積極的意義[3]。如“誰家今夜添新鬼,一路喪歌唱到明”中所體現的灑脫豁達,“栽秧薅草鳴鼓鑼,男男女女滿山坡。背上兒放陰涼處,男叫歌來女接歌”這么一個辛勞協作、苦中作樂的歡快熱鬧之場面,“儂今上轎哭聲哀,父母深恩分不開。嬸娘齊聲低勸道,阿們都是此中來”這一飽含親情的哭嫁場景,“筍子變竹心不變,皮匠錐子要當針”、“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還有晴”這樣一些出于天籟的婉約詼諧的智慧都對學習者有著“潤物細無聲”的影響。
綜上所述,竹枝詞從多方面而言都具有很高的教育價值,而且竹枝詞千百年來碩果累累,易于取材,我們完全可以由此著手開展詩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