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建華
(福建省莆田第十八中學 福建 351100)
新課程標準中,提出語文學習任務群這一理念,要求教師將多本語文教材內容整合在一起,將此分成不同的學習任務群,引導學生進行有計劃、有目的的學習活動。該教學方法在語文閱讀教學中運用,優化學生閱讀學習效率,提高教育工作效果。本文就此淺談我們一些看法。
首先,群文閱讀。該閱讀方法是當前比較火熱的閱讀學習方式意識,與傳統單篇文章閱讀方式相比,是一種組合式閱讀的方法,將同一主題不同作者的幾篇文章整合在一起,使學生在交流互動中,了解不同的寫作方式與格式,感悟作者的情懷[1]。群文閱讀,強調文章主題,意在培養學生閱讀理解能力與語言賞析能力,對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培養具有促進作用。該方法與傳統教學方法不同,為學生閱讀理解能力與學習能力發展做好鋪墊。
其次,學習任務群,主要是針對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學習資源與學習環境來描述的,在語文閱讀教學中運用,主要是強調學生語言應用能力培養,目的是提升學生語文學習能力。學習任務群是一個綜合性的學習活動,具有多樣性、多元化的發展趨勢。語文群文閱讀教學中,學習任務群的運用,提升學生對語文學習的重視,提高教育工作質量,促使語文教育改革發展。
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作用非常明顯,不僅是教育的組織者,也是實施者。通過對課堂活動的分析,主要發現以下問題:第一,教師對閱讀教學的重視不高。實際教學中,教師將教學重點放在知識技能、學習技巧上,并沒有對學生閱讀學習過程進行科學引導,鼓勵學生在學習中獲得知識,掌握獨自閱讀學習的方法。這一問題需要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視,通過對閱讀的重視,改變當前教學效果。第二,教學方法落后。新課程教育理念下,傳統閱讀教學方法已經無法滿足學生發展需求,不利于教育工作改革進步。閱讀活動中,教師會將閱讀方法技巧直接告訴給學生,如課堂上大聲朗讀、文章情感、作者表達方式等等。這種教學模式中,學生無法獲得參與探究的情感,不能體會到自主學習的樂趣,過于被動。長此以往,學生就會失去自主學習的欲望,最終影響閱讀學習效果。第二,過分強調自身主體地位。閱讀活動中,為了快速完成閱讀教學工作,提升學生語文學習效果,教師會將知識傳授作為教育的重點,通過理論知識引導教育,完成教育工作。在此過程中,忽視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學生學習過程變得被動,影響教育教學。
在閱讀學習中,學生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學習興趣不高。高中學生學習壓力較大,不僅學習語文、數學、英語,還要學習理科內容還文科知識。在巨大壓力的影響下,學生對閱讀學習失去欲望,不愿意再進行探究。學生興趣,是閱讀學習的動力。若是對教材內容沒有任何興趣,那么就會失去學習的欲望,也會對閱讀學習效果產生一些影響。第二,學習觀念落后[2]。閱讀學習最終目的,不是為了提升學習成績,而是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質,并在實踐中夯實學習基礎,提高自身文化素養。但是部分學生認為學習的目的就是獲得理想的學習成績,通過好的成績考入理想的大學,選擇喜歡的專業。錯誤的思想觀念,影響學生思維品質培養,導致學習效果不佳。
在高中閱讀教學中,發現部分教師對教學資源拓展這一方面的重視不夠,將教材作為主要閱讀素材,導致學生閱讀范圍窄,且效果不理想的問題出現。素質教育背景下,對語文閱讀教學提出更高的要求,不僅要創新閱讀教學方法,同時還要豐富教學資源,為學生構建豐富多彩的課堂環境,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利用互聯網中較多的語文教學資源,是拓展課堂教學知識的重要途徑。部分教育工作者雖然使用互聯網教學,但是沒有意識到閱讀素材的拓展,并沒有根據教材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語文閱讀素材導致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受到局限。在后續語文群文閱讀教學中,需要提升對教學資源拓展的重視,加強對教育資源拓展途徑的運用,以此實現教學內容創新,為學生全面發展做好鋪墊,也促使全文閱讀活動更好地進行。
目標是教育工作實施開展的前提,也是指導思想。群文閱讀教學中,需要根據文章類型、主題及表現手法制定科學的教學目標,并將此作為學習任務群設計的基礎,以此保證課堂教學效果[3]。教學目標設計前,需要明確參與群文閱讀的文章,了解各個文章之間的差異性與內在聯系,根據此設計學習目標,以此保證教學效果,為學生閱讀理解能力提升打下基礎。
以郁達夫的《故都的秋》、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兩篇文章為例,這兩篇文章都是以自然環境為主題,對學生景色文章寫作具有幫助作用。教學目標設計前,需要對兩篇文章的寫作方式、情感表達手法進行全面具體的分析,并圍繞此設計學習目標,為群文閱讀活動開展做好準備。經分析后,確定學習目標:第一,感受寫景抒情散文的語言美,領悟作者的審美與寫作情感。第二,加強對情境交融寫作方法的研究,了解該寫作手法在寫景散文中描述的內容。第三,思考作者的情感,領悟作者寫作意圖。確定學習任務后,則布置學習任務,將此分享給學生,作為學習任務群的內容意識,為群文閱讀活動開展做好準備。
高中語文群文閱讀中,若想提高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需要改變以課本知識為主的教育理念,融入一些有趣的文章,豐富學生語文知識,使學生在閱讀學習中掌握更多的閱讀技巧,了解更多與文學有關的知識。這樣一來,不僅夯實學生語文學習基礎,而且可以提高語文教育工作效果,促使學生綜合素質提升。傳統教學中,教師可以將課本知識作為教育的主要內容,很少對閱讀內容進行拓展教育[4]。實際教學中,加強對互聯網資源的利用,借此選擇與教材內容有關的素材,將此與教材內容整合在一起,構建完善主題學習材料,引導學生運用教師講授知識解決問題,以此提升課堂教學效果,培養學生語文興趣。
例如,進行《沁園春·長沙》《紅燭》等詩歌學習時,教師可以通過互聯網選擇一些與這兩首詩歌相似的文章,如《雨巷》《再別康橋》等,將四篇文章整合在一起,引導學生探究詩歌的意象表現手法與情感。在詩歌閱讀中,學生會發現每個詩人情感表現手法受都各不相同,但是也存在一些相似,都是通過文字描述的方式展示出自己內心的寄托,對美好事物的向往。確定閱讀群學習任務后,則根據此選擇教學方法,以合適的方式進行教育指導工作,鼓勵學生在實踐學習中提升審美能力與鑒賞意識。
對于學生來講,群文閱讀是一種比較陌生的學習模式,若是與單篇閱讀學習方式進行理論知識學習,會使學生出現抵觸心理,不利于教育工作改革發展。因此,教師需要設計學習任務群,利用科學手段設計學習流程,選擇學習方法,創建良好學習環境,使學生在課堂學習中語文學習能力得到提高。情景教學是當前教育教育工作中比較明顯的教學方法,對學生探究學習能力與思維品質培養具有促進意義。課堂活動中,教師可以利用情景教學方法營造好的學習氛圍,將群文閱讀任務具體化,以此提升課本知識學習效果,培養學生閱讀學習意識。
以《拿來主義》和《讀書的目的和前提》內容為例,語文課堂進行群文閱讀時,教師可以利用問題情景的方式進行理論知識教育工作,將教學內容轉化成問題,分解成單獨的小任務,使學生在任務的驅動下,思考文章,理解教材內容,以此提升群文閱讀效果。這兩篇文章分別講述一個道理:文化的重要性[5]。學習任務設計中,可以圍繞兩篇文章的核心主題設計,使學生意識到沒有不勞而獲,只有不斷的進取才能取得勝利,展示自身的價值。根據對文章的分析,設計以下內容:第一,兩篇文章有哪些異同,分別講述了什么?第二,你對文化中的拿來主義有什么看法,是否所有拿來的東西是都不好的,對待文化的過程中,應該做到什么?第三,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思考,學習的目的與意義是什么,怎樣才能學好知識,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呢?確定學習任務后,則引導學生閱讀課本內容,思考教師提出問題,并在探究學習中提高閱讀理解能力。該方法的運用,為學生學習過程指明方向,活躍課堂氛圍,促使學生閱讀理解與問題分析能力發展。
在群文閱讀教學背景下,若想提升學生閱讀學習效果,使學生在實踐學習中更好的成長,需要改變傳統教學評價模式,融入過程性評價,對學生閱讀學習情況與課堂表現等進行全面分析,以此提升學生閱讀效果,使學生更好地成長。在當前教育背景下,結果性評價已經無法滿足學生的成長需求,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實際教學中,需要根據學生學習情況、問題分析、課堂表現、問題回答等進行綜合評價,使學生對自身的學習情況有初步的認識。在評價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對學生學習提出一些建議,比如哪一方面需要改正,哪方面表現得非常好等等,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對自己語文閱讀學習有更加深刻的認識[6]。這樣一來,不僅能夠為后續的教育工作提供便利,同時還可以解決當前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發展。此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自評與互評,對彼此學習情況進行綜合評價,并在對別人的評價中了解自身學習中存在的問題,以此提高自身學習能力。為了使學生獲得更多的參與感,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對自身教學過程進行評價,包括群文的選擇、學習任務的設計、課堂教學的控制等等,使學生在評價中認識到自己與教師的地位是平等的,從而激發學生課堂主人公意識,為后續高效教學活動開展打下基礎。
總而言之,高中語文群文閱讀中,通過學習目標制定、教學資源整合、多元化學習方法的運用,解決當前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從而提升學生語文學習效果,使學生感受到語文學習的快樂。實際教學中,加強對群文閱讀的重視,借此培養學生閱讀與寫作興趣,提高語文學習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