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媚
(廣西貴港市港南區木格鎮盤古小學 廣西 537135)
新新課標指出: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都應重視朗讀,讓學生充分地進行朗讀,在朗讀過程中進行整體感知、培養語感、深化情感。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應以學生朗讀為主,“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可見,通過朗讀文章,可以將內容轉換成立體的聲音,使文字表達的內容具體化,不僅如此,在朗讀的過程中,文字的形式、邏輯脈絡、語言表達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也可以發揮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促進學生語文綜合素養形成。
新課改背景下,雖然教師和學生對朗讀能力的認識有了很大的提高,朗讀教學也得到了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重視,但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朗讀教學仍存在不少問題。目前,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由于教學大綱中對朗讀能力培養沒有明確的要求,使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朗讀展開缺乏足夠的重視,進而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設計中,朗讀部分占時較少,甚至經常被其他課堂練習所占用,朗讀時間難以保證,朗讀效果也難以提高。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朗讀教學與其他內容異樣具有重要教學價值,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時要多做準備,在朗讀教學中要體現教學多樣化,以激發學生的朗讀熱情,培養學生的朗讀習慣,幫助學生理解朗讀內容,體會文章的情感[1]。目前朗讀教學內容一般采用教科書中的內容,教師內容不豐富,學生在預習階段就已經閱讀過課文,導致學生朗讀積極性不高,忽視課堂朗讀的重要性。
小學語文教學中,為了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教師首先要認識到朗讀對語文教學起著很大的促進作用,其次要在原有的教學方法上進行改革,從課程的整體情況出發合理設計教學內容[2]。現實的語文教學中,教師不能只是為了趕進度,要給學生足夠的朗讀時間,讓學生真正融入到課文的具體情境中去,帶著自己的想法去朗讀。另外,此時教師要發揮自己獨特的作用,在學生大聲朗讀前對學生進行引導,向學生傳授一些經驗,以保證學生的朗讀效率。例如,教授新課文時,老師可以先在黑板上展示一些課文中的重點生詞,或對課文內容提出疑問,等學生讀完后再對其進行檢查。這樣的話,學生的朗讀注意力就會非常集中,再結合教師教學以及生活經驗,學生的朗讀能力就會有很大的提高。
前文筆者已經提到,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朗讀時間不足,學生朗讀意識明顯不高。因此,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朗讀能力,最主要的方法就是增加學生的朗讀時間,提高學生的朗讀興趣。同學們不僅在課堂上朗讀,還可以在課間和早自習的時間朗讀,放學回家還要求朗讀。學生朗讀過程中,教師和家長要起到重要的監督作用,一起陪著學生和孩子讀書,慢慢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朗讀習慣。
朗讀,顧名思義,就是用大聲朗誦的姿勢把文章讀出來,但小學階段的學生很難能讀懂這一層次,這就需要教師去引導和糾正。在整個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中,對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提高是貫穿始終的。同學們的朗讀能力提高了,語感增強了,口語和寫作能力也自然提高了。因此,教師需要加強學生在課堂上的朗讀技巧,糾正學生在朗讀過程中的不良習慣,更進一步加深學生在朗讀時的情感代入力,力求用最飽滿的精神、最真切的感情,把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表現出來。比如,教師在引導學生朗讀四年級人教版《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時,就需要學生用昂揚的精神和狀態來朗讀整篇文章,因為這篇文章正是表達了作者對周恩來總理的敬佩與尊敬之情。同學們還應帶著作者那份敬佩和尊敬,以求深刻地理解周總理人生目標、人生態度。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現代化教學手段層出不窮,并在教學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小學語文課堂表演性朗讀過程中,教師運用信息技術,不僅能為表演性朗讀提供良好的平臺,且還能吸引學生主動投入到朗讀情境中去。例如,在學習部編版三年級下冊的《惠崇春江晚景》時,因這是古詩文,比較晦澀難懂,學生很難進行表演朗讀。此時,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技術動態展現古詩文所描繪的意境,引導學生欣賞理解,再進行表演朗讀,顯然學生的表演流暢了許多,情感也豐富了許多。
老師的積極引導,對小學生學習朗讀的積極性起著重要作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朗讀評價的正確實施,運用藝術評價語言和激勵評價語言進行朗讀評價,有利于小學生保持朗讀學習的熱情[3]。藝術評價語言,是指教師在處理學生朗讀不足的時候,用委婉的方式讓學生接受個人的不足。通過評語,不僅可以傳遞出客觀真實的信息,而且可以使學生認識到自己的閱讀能力,成為閱讀學習的積極參與者。例如,有些學生讀得快,老師就會評價說:你讀得快,證明你的基礎知識掌握得很好,而且一定在課前認真預習。你可以慢一點,等著大家一起讀完。這種評價能以表揚的方式引發學生的問題,能使學生積極地接受個人的不足。激勵評價語言,要求教師根據學生的個別語文學習狀況,設定不同的閱讀評價標準。身為老師,要善于發現學生的朗讀優勢,多給學生以正面評價,欣賞發現學生的優點,使學生不斷進步。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朗讀能力的培養是必不可少的一環,教師應正視朗讀教學,轉變固有的教育觀念,以新課改為依據,求真務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