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麗紅
(江西省南昌縣蓮塘第三中學 江西南昌 330200)
語文一直以來都是高中生在日常學習中的重點學科之一,對學生們的高考成績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和作用。語文教學中,閱讀一直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學生們自身閱讀能力的高低,會影響到整個語文的學習成績。尤其是在當前新課程標準改革的影響下,對高中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要求有所提升。學生們必須要具備一定的閱讀鑒賞能力,通過閱讀可以感受到文本當中的情感、內涵以及想要表達的內容等。由此可以看出,在新時期背景下的高中語文教學中,語文閱讀鑒賞能力的培養勢在必行。
對于高中生而言,教師在對學生們的語文閱讀能力進行培養時,必須要提前給學生們打下良好基礎的基礎。尤其是在高中一年級的時候,要與閱讀教學目標進行結合,對學生們的鑒賞性閱讀能力提升。閱讀鑒賞能力培養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可以讓學生們從中掌握最基本的文本特點,以此來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引導學生們逐漸形成良好的閱讀能力。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對閱讀教學內容進行設置以及教學時,必須要與教材或者是閱讀作品內容主題進行結合,同時還要與具體的表達方式進行結合,這樣有利于幫助學生們理順清楚文章內容的具體思路,對作品的要點進行概括和總結,這樣有利于為學生們的語文閱讀鑒賞能力提升打下良好基礎。
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要想從根本上保證學生們的閱讀鑒賞能力可以得到有效提升,就必須要保證學生們自身具有非常良好的體裁意識,這樣才能夠從中理順清楚文章的具體脈絡,對文章的套路也可以有所認識和了解,進而保證閱讀鑒賞活動的順利開展。無論是詩歌或者是散文、小說等,無論是散文當中的抒情類型或者是雜文類型等,只有對文本自身的框架有所認識和了解,才能夠確定鑒賞的方向[1]。由于各種不同類型的版本教材之間具有一定的差異性,所以在鑒賞活動的具體開展中,必須要對具體的方向進行確定,對體裁進行合理的編排。但是在體裁編排上并不確切告訴學生們具體的編排內容。因此,學生們在拿到一篇閱讀文章時,首先要做的一點就是要對文章究竟是什么樣的體裁進行判斷,詩歌或者是戲劇類型的體裁相對比較容易分辨,而散文或者是小說在分辨時,稍微有一些難度。在判別時,通常情況下要根據文章內容是否有虛構的部分,如果有虛構的部分則是小說,如果都是以真實的內容進行描述,那么就是散文。比如“故鄉”等文章鑒賞中,學生如果無法對這些文章的體裁進行思考,那么很容易就會直接將這些文章內容看作是散文來進行鑒賞。由于文章當中有部分類似散文的內容,所以很容易混淆[2]。只有通過有針對性的鑒賞、辨別,才能夠弄清楚具體的體裁,后續的鑒賞才能夠體現出針對性。
在套路總結中,與其相對應的是文章的不同結構形式,或者是文章自身的思路等。各種不同類型的體裁都有自身相對比較穩定的一種套路形式,比如詩歌的套路形式就是押韻、對仗等,而散文的套路形式則是以情、景、人以及事件等相互之間的自由排序等。對于小說而言,則是更加注重情節、線索等相互之間的穿插等。在對詩歌進行鑒賞時,其中的核心要素就是要將其中涉及到的情境關系把握清楚,尤其是人物形象與抒情之間的關系等。在寫景時,其中核心要素就是意象組合,通常對思路會產生一定影響的方式有襯托、抑揚以及照應等。尤其是在當前國外詩歌的創新方面,在傳統詩歌的基礎上,將很多現代化的元素也一并融入其中,久而久之,現有的流派過于繁雜,對整個形式的構成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比如“詠鵝”這一首詩,在對其進行鑒賞時,首先要做的一點就是要清楚該詩與抒情之間的關系,雖然全文都是在詠物,并沒有表現出情感的抒發。但是在對整首詩進行閱讀之后,就可以感受到詠物的背后就是情感的表達。其次,對該詩中的詠物部分進行更加詳細的分析即可。
在整個散文鑒賞中,要想實現對學生們鑒賞能力的培養,要結合散文的特點,提高學生們在其中的參與積極性。通常情況下有觀點性的論述類文本,都會直接以議論文的思路為主展開有針對性的鑒賞。在中心論點可以適當的加入分論點、論據等,這樣有利于保證鑒賞的合理性。在針對抒情類的文本進行鑒賞時,可以將其劃分為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這兩種不同的形式,間接抒情中的主要介質是圍繞人物形象、敘事等展開,要對其中涉及到的人物、情感關系進行把握。對于雜文類的文本進行鑒賞時,必須要對其中想要展示出來的丑惡現象進行確定,緊接著對這些現象進行深入分析,最終提出批判的結果,以此為基礎,有利于提出有針對性的改進意見和建議。比如“拿來主義”就是相對比較典型的雜文類思路。在對該文章進行鑒賞時,可以對其中“閉關主義”等這種錯誤的做法進行展示,緊接著對其展開有針對性的批判,最后以“拿來主義”結束。
語文一直以來都是高中階段在日常教學時的重點。閱讀鑒賞也是語文教學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同時也是新課程標準改革深入背景下對學生提出的新要求。對高中生的語文閱讀鑒賞能力進行培養,有利于學生們對文本內涵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實現情感的共鳴、修養的陶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