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術
(東莞松山湖實驗小學 廣東東莞 523808)
2019年秋季在全國范圍內統一使用統編版教材,它更加注重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尤其是表達與習作能力。它的一大特色是設置了一個特殊單元——習作單元。三至六年級共8冊教材,六年級下冊的第三單元是習作單元,其他冊均是第五單元,可見對學生習作能力的培養是重中之重的學習目標[1],通過8個單元的習作訓練來突破習作的重點和難點。
在習作教學中,教師一定要走出一個誤區——只告訴寫什么,卻不教怎么寫。你要相信習作教學,一定要教,一定要練。那么如何利用好統編教材的習作單元進行習作教學和訓練,從而扎扎實實地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與能力呢?我認為關鍵抓好“點線面”的有機結合。
從點線面構成理論來看,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點”這一基本元素構成,那么習作教學的點是什么呢?是學生學的知識點,是教師教的知識點。簡單來說就是學生具體學什么,教師具體教什么。
比如,統編四年級上冊的習作單元,單元導讀是“了解課文按一定順序寫景物的方法”,單元習作任務是“按照游覽順序寫景物”[2],半命題,以《游 》為題。想把游覽過程寫清楚,可以先畫游覽路線圖;再把印象深刻的景物作為重點來寫,注意把它的特點寫出來;可以使用過渡句。寫完以后,同學們之間彼此交換,查看游覽順序和景物的特點是不是清楚明了,根據存在問題提出建議。雖然教材已經為我們提出了相當的習作指導[3],但是想按照游覽順序把景物描寫清楚,僅僅靠教材上的這些提示并不夠的,還會涉及到觀察順序,選點觀察,想寫的生動還少不了語言、動作、心理描寫等知識。想文章讀起來流暢而又邏輯思維清晰,還要注意文章結構的選擇,句子和句子之間的銜接,段落和段落的過渡等知識。這樣看來并不是簡單的把景物介紹清楚就可以了。
習作課時間有限,單獨想依靠一兩節習作課將所要教的知識點傳授并做訓練,那是絕對不可能實現的。在這里我有一點建議提供參考:
解讀習作單元,明確知識點。拿到教材,先自己認真解讀習作整個單元,了解本單元習作任務,列出學生要更好完成習作學習需要做的訓練有哪些,相應的可以明確教師在課堂上要教的知識點具體有哪些。
分散教學知識點,落實每節課中。一個完整的習作單元包括“精讀課文”“交流平臺”“初試身手”“習作例文”和“習作”五部分[4]。習作單元的精讀課文不同于普通單元,我們要聚焦在寫作方法上。以四下第五單元為例,通過解讀教材后確定“瀏覽順序”知識點,將這一知識點有側重的落實于課堂教學中。比如《記金華的雙龍洞》這一篇課文,按照路上、洞口、外洞、內洞以及出洞的順寫的[5]。那么這節課作為“瀏覽順序”的示范最好不過。再如《七月的天山》對于景物的描寫重點放在天山的水、樹、山,以此文示范“抓住印象深刻的景物,寫出景物特點”這一知識點。
充分利用例文,可做習作指導也可做講評例文。習作單元設有兩篇例文,千萬不能將其作為精讀課文或者略讀課文。
習作單元的交流平臺是單元的靈魂,為什么呢?因為它可以幫助我們梳理本單元學生們在每堂課中學到的“點”,特別是寫作方法。
比如四下第五單元的“交流平臺”,梳理“寫清楚一景物”的要點有:①按照一定順序,可以是游覽的順序,也可以是景物變化順序。②印象深刻的景物,最吸引你的特點重點寫,切忌面面俱到。③調動多種感官,插入語言、心理、動作等描寫將感受寫清楚,為文章添彩。
“初試身手”的熱身,可以將上述點、線融會貫通,一步一步地有機結合,形成一體化的“面”。比如四下的習作單元中“初試身手”有兩次片段實踐體驗。一次是創設情境“星期天,你要帶一位同學參觀植物園”。根據示意圖,先畫一畫參觀路線,確定瀏覽順序。很明顯這是一次按照瀏覽順序將景物寫清楚[6]。另一次是學生自己決定介紹身邊附近的一處景物。相比上一次,這個更容易操作,因為沒有過多限制學生的寫作順序,學生更容易有話說。在實踐過程中,發現問題,及時修改,這樣就可以在運用中得到鞏固。
鉆研習作單元文本,全面解讀文本,明確知識點,并將知識點融會貫通于本單元的每個部分內容,每節課抓住關鍵知識點的教學與訓練,通過“交流平臺”進一步將各點相結合,點連成線,線構成面,最終的習作才會得到高效整合與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