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 敏
(四川省綿陽外國語實驗學校 四川綿陽 621000)
節奏創編是音樂教學重點內容,對學生的音律意識與節奏意識培養十分重要,是提升音樂教學效果的關鍵手段。如何在音樂課堂教學中進行節奏創編教學,提升音樂知識教學效果,是教育工作者面對的問題,本文就此進行探究。
音樂課堂教學中,部分教師為了完成基礎知識教學,會采用與文化課相似的方法進行教育工作,將課本知識以口述的方式滲透給學生,并沒有為學生提供體驗學習的機會。對于校學生來講,這種學習方式比較單一枯燥,無法激發學生課本知識學習效果,使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更多的興趣,不利于節奏創編教學實施。
節奏創編教學中,需要充足的教學資源與樂器,以此保證課堂教學活動順利實施。但是小學音樂教學中存在教育資源不足的情況,缺少音樂器材[1]。音樂學科作為一門藝術課程,需要一些專業的音樂器具,如鋼琴、小提琴、二胡等資源的投入,使學生在音樂的海洋中感受不同音樂作品的節奏,并利用此創作新的音樂旋律。但由于教學資源匱乏的問題,導致教學效果不理想,影響學生音樂素養培養。
小學音樂教育中,發現部分學生對音樂學習的重視不夠,認為這門非文化課程不能帶給自己幫助,無法提升文化課程學習成績,正是因為此失去對音樂學習的興趣。實際上,音樂學科的作用不僅是提升學生藝術素養,也是熏陶學生情感態度的重要課程,對學生素質培養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小學生并沒有意識到這一問題,也沒有進行個性化學習,導致自身節奏創編意識差。
奧爾夫的聲勢律動教學方法在小學音樂教學中運用,彌補傳統教學中教學資源不足的問題,調動學生參與節奏創編欲望,使學生在實踐操作中形成積極的情緒,以此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聲勢律動教學方法中,要求學生將自己的身體作為樂器,通過拍手、跺腳及拍打身體的方式完成音樂知識學習,感受音樂作品的節奏[2]。學生不僅是受教育者,也是教學活動的組成。實際教學中,利用聲勢律動教學方法,使學生參與課堂學習活動中,并跟隨音樂旋律的變化,舞動自己的身體,展示自己理解的音樂旋律。
以《數鴨子》為例,進行這一內容教學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進行教育工作,將數鴨子以視頻的方式展示出來,讓學生一邊觀看動畫,一邊傾聽音樂旋律,并用肢體動作表達出自己對音樂旋律的感受。當音樂播放結束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說出自己對這首歌曲的感受,并引導學生創作出獨特的音樂旋律。教師:同學們,你們聽完這首歌曲后,心情怎么樣呢?學生1:我覺得非常輕松,感到非常快樂。學生2:我覺得這首歌非常的好聽,很活潑。教師:那聽到這首歌的時候,你想用什么樣的方式表達自己對這首歌的喜愛之情呢?學生3:我想跟著音樂的節奏,一邊拍手邊唱歌。教師:其他同學呢?學生4:我想一邊扭動身體一邊唱歌。教師:好的,接下來就用自己的方式來表達對這首音樂旋律的感受吧!然后帶領學生一同聆聽并舞動肢體。該方法字啊課堂教學中運用,使學生學習過程變得更加有趣,對音樂知識的理解更加清晰,學習效果也更加明顯,無形中提高學生節奏意識。課堂教學中,加強對該教學方法的研究與利用,借此提升音樂教學效果,培養學生音樂素養。
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注重各種音樂器材的運用,借此提升課堂教學效果,為學生音樂節奏編創能力培養提供動力[3]。由于學校教育資源有限,無法保證課堂教學活動順利進行,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的運用,實現各種音樂器材的引入,優化學生學習過程,使學生在音樂學習中提升學習能力,以此夯實學習基礎,強化學生音樂學習效果。互聯網中擁有海量的教育資源,教師可以利用不同樂器的表現方法進行教育工作,使學生了解不同樂器呈現出的聲音是什么樣的,并借此進行節奏編創,提升音樂節奏學習效果。
例如,進行《兩只老虎》音樂教學時,教師可以利用鋼琴、小提琴的音樂旋律進行伴奏編創教學,讓學生感受不同樂器的音色,并跟隨音樂的旋律進行哼唱,激發學生的創作靈感。當基礎內容教學結束后,則引導教師對這首兒歌的節奏進行創新,以全新的節奏體現出來,增加學生對音樂學習的熱情。在學生創作前期,教師可以將自己改變的歌曲呈現出來,讓學生了解什么是節奏編創,并模仿教師的改編的歌曲進行寫作創新。通過教學資源整合利用、學生自主創新,提升學生對節奏創編的認識,并主動參與此過程中,感受到音樂節奏的魅力,體會到節奏創新的快樂,并在教師的引導下掌握編創的方法,提升音樂學習動力。
總而言之,小學音樂教學中,節奏編創能力的培養,提升學生對音樂學習的重視,改變傳統以成績為主的教學模式。課堂教學中整合教學資源,采用聲勢律動教學方法進行節奏編創能力教學,使學生在學習中音樂素養與品德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