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志豪
(大連海事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院 遼寧大連 116000)
“互聯網+”背景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舉措,也是重要的組成部分[1]。加強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開展育人工作的創新方式,是拓寬思想政治教育維度的創新舉措。新形勢下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需不斷提高。
隨著互聯網行業的不斷發展,大學生的生活、學習得到了巨大的改變。互聯網讓大學生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社會,這個社會是包容的、交互的、開放的、復雜的。如今,基于互聯網背景,眾多高校開始探索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它帶給大學生教育全新的機遇。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符合時代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具有及時性、效率高的特點。互聯網時代,大學生更能擁有敏捷的、復雜的、多樣的思想,針對大學生不同的需求,網絡思政教育針對性地開展育人活動,使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得到提升,讓思想政治教育變得深刻、鮮活。
大學生使用網絡的普及性、多樣性拓寬了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微信、微博、QQ“兩微一端”的使用,學習強國、易班等軟件的推廣,貼吧、斗魚、B 站、知乎等網站平臺的興起,讓大學生能夠在網絡中獲取大量的資源信息,這些都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陣地。把握好、占領好這些網絡陣地,并將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融入其中,就能達到更好的育人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單向性的傳統思想政治教育以老師灌輸為主。而互動性為主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讓教育者與受教育者能夠在互動中完成價值、信息、知識的傳遞,這就使教育“動起來活起來”;此外,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不被空間、時間所局限,豐富多樣的網絡載體,突出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性。
在教育部2017 年頒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中,將“創新推動網絡育人”列為十大育人體系之一,引導廣大師生重視網絡陣地,強化網絡思維,提升網絡文明素養,用好、用細、用實互聯網。我國連年增長的大學生網民數量[2].使牢牢把握互聯網陣地,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變得尤為重要,但目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著以下挑戰。
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與思想政治教學合力未能形成。學生工作干部、宣傳專干等是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成員;而思想政治教學的主要成員是思政課教師,思政課教師更多地把精力投入書本教學中,導致網絡戰斗能力削弱。
在長期的網絡文化浸染下,高校學生對于網絡的依賴性提高,對于網絡作品的選擇有自己的“價值觀”;但在高校網絡思想政治中,網絡作品針對性不強、質量不高、不接地氣的現象比較普遍,育人效果不好。
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主要就是大學生,但是大學生可以劃分為多種特殊群體,如學困生群體、貧困生群體、心理問題學生群體等,每個人受到的網絡文化浸染不同導致網絡認同不同,這就造成了網絡思政教育的多樣性。
在網絡育人方面,教育要更加面向社會潮流。熱點事件也是一種教育資源,與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相關學習更加搭配。在大學生網絡思想教育建設中融入網絡熱點事件,有利于大學生的社會批判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的養成。同時,可以促使高校網絡思想政治建設內容更加開放。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依賴于理論學習和思想政治管理,一般由學校黨、團委以及二級學院進行相關工作,但是在縱向傳遞相關精神時存在“層層遞減”的現象。目前,傳統的工作方法仍被大多數高校所采用,使得高校不能充分認識到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緊迫性,缺乏對學校學生關于網絡事件看法的關注,不能及時掌握關注高校學生網絡思想狀況,無法跟隨網絡文化潮流,導致高校學生的網絡思想教育工作很難在各級組織有效進行。高校應建立“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模塊,形成“學校—學院—年級—班級”的縱向教育體系及“思政教師—黨政干部—學工干部”的橫向教育體系。
單向性地傳授知識往往是傳統方法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相關工作者的教育形式,學生通常是被動接受知識,缺乏互動,使得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較低。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逐步普及的狀況下,借助互聯網以及大數據,網絡相關資訊能積極地被推送給學生們,利用算法配給每個學生感興趣的個性化知識,讓學生們可以主動地上網瀏覽訊息,引導同學發表健康言論;學校可以錄制精品網課、發布精品微視頻、創作微網文,使思想政治教育生動鮮活[3],讓學生們靈活接受知識,擺脫了傳統時間和空間的教學束縛,解決傳統教育方法學生不積極的問題,大大提高了思想教育效果。
總而言之,在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取得成就的同時,在面對網絡育人的大趨勢下,教育方式亟待推陳出新;網絡思想教育相關制度以及梯隊安排需要進一步完善;新時代背景下,高校更是要抓住機會,檢驗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成果,守住陣地,改進方案,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完善育人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