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飛
(青島黃海學院 山東青島 266427)
在當今的學科設置中,大多都沿用了西方的學科體系。在這樣的背景下,來講解國學這門源自中國傳統知識架構的學科,與西方意義上的哲學之間的基本問題,需要我們做出更細致的區分,來探討中國自己的哲學的獨特性與西方哲學對中國思想文化的影響,加深對國學與哲學的基本問題的研究。
國學從根本上是屬于哲學的,是哲學學科體系下的一個細分門類,但是具備自身的獨特性,其重心放在了義理。現階段,對于國學的研究領域已經作了相對有效的規定,擺脫了以往邊界模糊、研究重點不清晰的狀態。但是,因為中國的歷史源遠流長,關于國學的研究也綿延了幾千年。在國學的研究上,作出有效的劃定,有利于更好地展開國學相關知識的闡述。陳寅恪曾說過,中國的思想文化門類眾多,百花齊放,可以統稱為三教九流,三教為實,九流則為虛。其中的三教便是佛儒道,佛教思想雖然起源于印度,但是經過幾千年的本土化發展,其義理也早已實現了中國化,與中國本土文化相互交織、互為發展。在長達幾千年的思想文化發展上,佛儒道這三教的思想觀念相互格義,成為國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對于國學的研究,基于道與理來開展,是一條行之有效的路徑。
在國學的發展歷程中,最早可以追溯到道與理的形成與演進。何謂“道”,古人有云“形而上者謂之道”。道生萬物,也引導著天地間的秩序,規范人的世俗行為,探討著人生與自然的意義。在道家的思想觀念里,道是可做區分的,可分為人道和天道,天道是世間最高的秩序,人道應當絕對地服從天道,落實到人的行為上面,則主張人的行為要符合自然的規律,不可違背自然規律,要順從天道。而儒家,則把重心放在了人的身上,主張人道,強調忠誠與寬恕。雖然與道家主張的道不一樣,但是儒家的思想也是體現了“道在器中”。道家與儒家的思想實現了差異化的補充,各有各的哲學特色,兩者也都害怕各自思想出現分化,削弱在世俗中的影響,所以宗旨也是保持平衡的狀態,避免紛爭[1-2]。
中國的國學與西方思想體系里的哲學是有著較大的差別的。主要體現在中國的國學注重身心的發展,強調要修身心,實現身心的統一和諧。而西方則注重身心的分化,這也即是肉體與靈魂的分化,主張理性,突出可見但未知的現實世界。后面發展成了高度的理性主義,重視挖掘事物的本質,而輕視事物的現象。但是國學主張統一,變與不變的統一,本質與表象的統一,心靈的發展要與現實生活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因此,對于事物之間的統一性研究得比較多,但對身心之間,以至事物之間的矛盾的研究不夠,無法正視矛盾對于促進事物發展的重要作用。因此,直到今天,中國的哲學思想都較為忽視邏輯推理與驗證,無法使經驗論真正地發展為具備理性認知的方法論,從而在主流的哲學思想體系里,喪失地位,缺乏自身的獨立性與發展性。
中國的國學既取之于實際生活,又制約著現實的生產生活方式。在傳統的國學里,儒家當道,強調家國同構,以及宗族倫理,造成了嚴重的政治僵化效應,政治生態上缺乏活力涌入,對于個人實現獨立發展以及社會運行機制的高效更迭產生了嚴重的阻礙作用。公民的理性意識與公共精神無法得到培養,對知識學科體系的構造也建設不足,直接表現在了經驗論當道,對邏輯分析與理性驗證重視度不夠,造成這方面的方法論長期落后于西方。雖然這種思想的優點是在強調現實,避免出現嚴重的虛無主義,但是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造成了歷史上我國的公民長期缺乏理性精神與批判精神,容易迷信權威,政治生活乃至生產生活是一潭死水,缺乏張力。
近代以來,西方的哲學思想伴隨著政治活動、軍事活動和經濟活動等,快速傳入了中國,對中國人的生產生活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傳統的儒家觀念受到沖擊,開始與西方的哲學思想產生融合,創造出一些新的思想見解。但是,兩者的融合工作還遠遠沒有完成,伴隨著中國的經濟開放程度日益提升,中國傳統的國學觀點也將得以重構,發展成更適合當下的哲學體系。在這個過程中,面臨著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兩者是否能夠實現良好的分化與融合,在西方哲學與國學的融合與分化上,要實現各要素的有機整合與良性互動,從而在當下的社會生態里實現一個動態的平衡。從而能夠真正地應用于現實生活,緩解當下的環境與人、人與人、人與社會乃至國家之間的矛盾,充分發揮哲學思想對于現實生活的正向引領作用,規范人的行為,實現環境與經濟發展的統一,助力國家更好地發展。
西方哲學思想所表現的關于時代與人存在的終極問題的思考,體現了其獨特的基督教思想觀念以及其自身的價值取向。中國的國學也表現出了濃厚的中庸之道的思想。國學與西方哲學互為區別,也互為聯系。因此,如今我們關于哲學問題的思考,不僅要借鑒西方哲學里的先進思想,也要看到中國國學里的精華部分,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保持一個理性的批判態度,從而更好地服務于現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