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漢兵
(玉門石油機械中等專業學校 甘肅玉門 735211)
植物生產與環境課程教學時,教師需了解中職學生學習能力,以及教學大綱的教育要求,設定科學合理的教學計劃,有序構想教學模式,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實現課程預期教學目標。
教師通過開展植物生產與環境課程教學活動,激發出學生課程學習興趣與熱情,并培養學生自主探索學習能力與習慣,保證學生主動參與到課程教學活動中,提高課程綜合教學效果。
中職學生通過該課程學習,可對植物生產與環境的基本概念進行理解掌握,且思考學習過程中,鍛煉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與探索求知能力,引導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植物生產與環境課程作為基礎性學科,為中職學生專業課學習鋪墊基礎。學生在學習相關內容時,需通過實踐操作對理論知識進行融合吸收,轉化為自己的知識儲備,夯實植物學科的基礎知識,促進中職學生綜合素質提升。
中職院校針對植物生產與環境課程教學時,應當了解中職學生對基本植物生活常識的認知狀態,根據學生的實際理解范疇設計教學方案,合理滲透引申教學內容,以保證實際課堂教學質量與效果[1]。
鑒于中職學生的好奇心非常強,且學生具備很強的動手操作欲望,教師開展課程教學時,采取現場教學策略,將課程教學內容轉移到實際操作現場,在指導學生操作過程中進行教學滲透,確保學生學習掌握效率。
例如,中職院校植物生產與環境課程中,教師教學單元1“植物生產與環境概述”相關內容時,應用現場教學策略,在田間指導學生進行實踐操作、調查問卷,依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滲透引申教學內容,實現預期教學效果。
為確保現場教學可行性與實際效果,教師設計微課引導的課前預習計劃,針對每一位學生的學習特點,設計個性化預習學習方案。本單元主要包含以下教學內容:植物的生長、植物生長的周期性、植物生長的相關性、植物的極性與再生、植物的休眠與衰老、植物的成花過程及影響因素、植物生產、植物生產的自然要素、植物生產的農業生產要素等。
教師圍繞具體教學內容設計系列微課,引導學生進行課前預習,為現場教學鋪墊基礎。為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性,教師可依據教學內容,設計以下思考探索問題,驅動學生進行深入學習思考,并帶著探索意識與學習疑問進行現場操作。
問題1:周邊地區農業生產的基本情況是什么?
問題2:周邊地區農作物生產的基本自然要素包含什么?
問題3:周邊地區農業生產的基本要素包含什么?
通過微課導向的課前預期與問題驅動,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為田間現場教學鋪墊基礎。在實際現場教學時,教師根據具體的農作物與學生進行互動,了解學生的自主預習與問題探索實際情況,并合理引申出該節課的教學重點,確保學生學習掌握“植物生產與環境概述”的基本教學內容。
教師進行植物生產與環境課程教學時,針對一些特殊抽象教學內容,可采取案例教學法,保證教學質量與效果。因為部分抽象的生物教學內容,無法為學生進行直觀的演示與剖析。為確保學生學習理解效果,教師采取案例教學策略,利用信息技術將抽象的教學內容轉化為動畫模型,結合具體生活案例進行教學講解,實現預期課程教學目標[2]。
例如,中職教師針對“植物生產與光能利用”相關內容教學時,由于植物光能利用屬于抽象的生物學知識,無法為學生演示光能的利用,如植物的光合作用、植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的關系等內容。
為保證課程教學質量,教師采取案例教學計劃,依據教學內容制作動畫模擬視頻,并結合實際生活案例進行教學引導。如教師引導學生思考生活案例:向陽山坡的花草樹木為什么比背陰山坡的植物生長更加旺盛?
在學生進行思考交流時,教師依據學生的發言提問,逐漸引申出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的動畫模擬視頻。通過動畫模擬演示,引導學生了解植物生產與光能的利用,進而科學地解答教師提出的生活案例,提高學生課程學習效果。
為深化學生學習質量,教師引導學生進行發散思考:生活中的哪些案例可有力地證明植物的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基于學生的發散思考,教師指導學生學習“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的關系”,提高學生對該節課程內容的整體學習效果。
實踐教學指導時,教師可設定實踐探索項目,由學生進行自由選擇,并讓學生設計項目實踐方案,論證植物生產與環境教材的相關論點。教師對學生的實踐方案進行指導修改,確保學生設計實踐方案的可行性。讓學生在動手自主實踐探索中,學習理解相關內容。
文中對植物生產與環境課程教學進行分析,提出幾點教學措施,望可以對中職院校相關教師提供幫助,促進中職院校該課程綜合教學質量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