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兆欣
(山東省日照市莒縣第六中學 山東日照 276599)
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課程總目標”中提出“要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由此可以看出,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個體思想品德的教育也尤為重要。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地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情操。
在課堂中,教師可以根據需要選擇語言描摹、情緒傳遞、甚至可以利用視聽資源的輔助,來達到情景渲染的目的,促進德育教學在語文課堂的滲透。
通過生動而豐富的語言描摹來渲染情景,促進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的想象,激發他們的情感。語言描摹來渲染情景可應用于課堂導入部分,教師以情感飽滿的導入,奠定整節課的情感基調,也能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學習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這篇文章時,教師就可用低沉的、悲憤的情感講述日本侵略者的罪行,并用PPT 投示圖片。觸目驚心的圖片、如泣如訴的講述,很容易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從而更好地理解作者對淪喪故土的眷戀和誓死收復失地的愛國熱情。
通過情緒的傳遞來渲染情景,促進讀者主體(學生)與文本主體的深度同化與調節。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發揮主導作用,因此教師的情緒影響課堂的氛圍及學生對信息的接受。一個合格的教師要懂得調控自己的情緒,并懂得利用情緒感染學生。在授課過程中,教師要通過情緒的傳遞,做好交流的橋梁,促進學生走進文本,對話作者。如教師講授朱自清的《背影》時,在情緒的處理中加以淡淡的感傷與哀愁,學生對文本的處理,就會更多地將關注點放在“父親”的“囑托”“關愛”,以及“我”的四次流淚這種雙向情感交流上。這有利于學生能夠學會珍愛親情,多與父母交流,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巧妙地借助視聽資源,利用感官的直接沖擊,促進情景的渲染,以此來打動學生,促進他們思想情感的流露,達到德育滲透的教育目的。如在“細節描寫”的作文課中,我就曾選擇了一個短的視頻——《十分鐘》,催人淚下的音樂,細微的情感處理,讓學生在感受“細節”刻畫的魅力的同時,也被短片中父母親情所感動,感受到父母的不容易,能夠更好地感恩。
怎樣在德育教學中讓學生參與進去?主要在于讓學生“動”起來。通過“動”,學生得以感觸,才能更深入地進行師生對話、生生對話及文本對話。
語文課堂的“動口”主要就是“讀”,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多讀書不僅有利于掌握書中的精華,也有利于學生感觸文本深層次的思想主題。所以,教師在進行德育教學滲透時,一定要引導學生,通過“讀”,來感觸文本及其思想。如講授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時,就可以要求學生通過讀書來感受詩人的精神。用較高的起勢、較快而有力的語速來讀出自然環境的惡劣,用拖長的語音來讀出詩人的凄苦,而最后一部分則用上揚的升調及氣息的延長讀出詩人為天下蒼生“祈求廣廈”的愿望。從而,一位憂國憂民、推己及人的詩人形象就在“讀”的過程中顯現在腦海中。
在德育教學滲透中,“手到”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動手”才能“動心”,這樣才能更好地參與課堂,融入課堂與文本,領會其中的“精氣神”。記得在學習郭沫若的《雷電頌》一課時,曾在班里組織過一次“演講比賽”。有一個小組特別的用心,在充分的準備演講的同時,還準備好道具。輪到他們組時,“小屈原”頭戴“枷鎖”,拖著“手鐐”“腳鐐”就上場了,他悲憤的、充滿激情的內心獨白,他落魄的、凄慘的裝扮,在那堂課中引起了轟動,引發了學生的共鳴,屈原的形象及偉大精神也就深入人心了。
語文課堂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目標實現往往需要深層次的挖掘,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讀懂文本,深層次挖掘其內涵。教師可以通過問題設置的方式來促進學生“動腦”,通過由簡入難、層層深入的設計“問題串”,注重能啟發學生的“思考點”。例如在講授《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這首詩歌時,可設計問題“詩人在詩中描繪了幾幅畫面?”“這些畫面哪些是現實?哪些是想象?”“每幅畫面詩人的情感是怎樣的?”“結合時代背景,說一下你從中讀出了一個怎樣的杜甫?”學生在動腦的過程中,根據教師設計的“問題串”的思路,能更容易地把握詩歌所蘊含的情感,感受詩人推己及人、心懷天下蒼生的偉大情懷,從而使德育教學的滲透水到渠成[1-2]。
總而言之,語文的德育教學的方式有很多種。教師發揮其主導作用,營造情景氛圍,調配好課堂及學生,給予學生更多的探索、感受的機會。還應立足語文教學,鉆研教材,將語文的德育因素加以挖掘?!按猴L化雨,潤物無聲”,將語文的德育滲透體現在課堂及生活的點滴,使健康的道德思想之花開得郁郁蔥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