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玉艷
(江蘇省灌云縣小學生社會實踐基地 江蘇灌云 222200)
現在我國面臨著一個嚴重的問題就是,西方文化對東方文化的沖擊,一種功利理念逐漸在我們腦海中形成,使我們對本民族文化的不認同,繼而導致傳統文化在近現代的夾縫中生存。本篇文章就小學階段如何弘揚傳統文化的實踐策略,做一個詳細解答。
現代教育中很少涉及傳統文化,教師在這一方面研究也比較少,教師的知識儲備量很大,學歷也很高,但不一定有文化,學歷歸教育部門管理,文化歸文化部門管理,兩個是不一樣的部門。教師要加大對我們民族文化的研究,加強學生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教師也可以閑暇之余聽首古樂,練練書法,陶冶情操……
白話文的變革讓大多數人學習知識,變得越來越容易,但有一個問題就是,學生看不懂文言文,學習文言文很吃力,長此以往就會文化出現斷層現象,學生不愿意去學習這些文化里面的思想。學生以為傳統文化就是諸子百家的學說,就是文言文占主導地位。教師針對這種情況,要讓學生明白,傳統文化,不僅是這些書籍思想,還有我們的古樂、書法、武術、曲藝、節日、民俗等,激發學生學習本民族的傳統文化內容。
教師講授傳統文化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品德,讓學生能夠擁有一個幸福的生活。就拿小學階段弘揚傳統文化來說,教師要對我國民族文化有一定研究,激發學生學習我國傳統文化的興趣。傳統文化的內容多樣,教師可以讓學生去聽我們的古樂器,發現我們的古代音樂之美、去看我們的書法,了解我們書法的飄逸、去讀我們古詩,體驗詩歌的韻律之美、去唱我們的京劇,體驗民族藝術的韻味。
例1:教師可以讓學生去聽我們用古箏彈奏的“采薇”,體會我們古人的意境,聆聽我們的旋律之美。還可以學習到里面的小典故,一舉多得。
例2:教師讓學生看一下我們書圣王羲之《蘭亭集序》,看一下我們文字的優美,順便講解一下“入木三分”的典故,給學生樹立一個榜樣,既讓學生明白努力學習的重要性,又讓學生對傳統文化有了認識,學生的積極性也會跟著提高。
例3:讓學生去背誦古詩,看一下古人是怎么把內心情感用文字表述出來的,然后讓學生自己作首打油詩,來表達學生的內心情感。
1.充分利用時間,讓學生感受文化魅力
小學階段想要弘揚傳統文化,必須要與現實環境相結合。教師可以利用課間播放我們的《鳳求凰》《琵琶記》這些古典樂曲,讓學生在這些藝術的熏陶中成長;教師可以把課前五分鐘交給學生,讓學生去學習一些《弟子規》《百家姓》這些優秀經典文章。
例如:教師利用課間時間,讓學生背誦《弟子規》,學習《弟子規》不是為了讓學生生活在桎梏之中。老話說得好“無規矩不成方圓”,這句話說起來并有特別之處,但是結合當今社會中的問題,你就會發現郭德綱教育子女的辦法是對的。郭德綱說:“孩子必須在小的時候就要教育好,讓他明白什么是規矩,今天你不教育好,明天別人就會替你教育,教育孩子的時候,忠孝仁義是不能丟的。”而我們的《弟子規》何嘗不是教育孩子“忠孝仁義,”這些文化的內涵會讓學生心里變得充實起來。
2.建立比賽機制,激勵學生學習
學校對于學生不能永遠停留在口頭鼓勵,要適當的給予學生一些獎勵,激勵學生繼承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學校可以開展繪畫比賽、詩歌創作大賽、書法比賽、象棋比賽等。同時學校要了解學生的特點,對不同的學生要不同對待。同級學生相互競賽,盡量避免跨年級競賽,跨年級競賽只會打擊低年級學生的自信心,不利于學生學習這些古老的文化。教師在學校給予的有力條件下,引導學生自助學習這方面的內容,讓學生做一名品學兼優的中國美少年或者中國美少女。
3.誦讀經典文學,增進個人素養
為什么要開展經典文學的誦讀,這里面有一個小故事大家了解一下。 1988 年,75 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發表宣言稱:“如果人類要在21 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頭到2500 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這句話一說出,一時激起千層浪,全世界都開始反思了。作為中華民族的子孫,我們怎么能夠不去傳承呢?學校讓學生去誦讀《大學》看看里面的思想境界,小學生階段不能理解《大學》的內容,當長大后思想“反芻”時候,對于學生人文素養和個人修養都有很大幫助,讓我們的學生誦千古美文,做儒雅少年。
4.聘請專家,開展專題講座
聘請社會名流,拓寬學生視野,讓學生在專家思想的引領下,對自己以前的行為做出反思,就像古人那樣“三省吾身”,完善自身品質。
環境對人的影響是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將校園周圍加入濃厚的傳統文學氣息,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就會在潛意識里種下傳統藝術的種子,在不知不覺中愛上這種文化。在學校里放入石雕、校門前安裝上帶有藝術氣息匾額、墻壁上繪出壁畫,這些傳統藝術都很好的將中國傳統文化勾勒出來。學校構造的這些文化,可以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喜愛之情,有助于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1-3]。
小學階段要想弘揚民族傳統文化,就要在學校創造相應的氛圍,開展比賽,誦讀經典,讓學生在大環境下愛上我們民族文化,繼承和發展我們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