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緒霞,李煥煥,李巍侖
(德州市水利局,山東 德州 253014)
德州市高度重視農村基層防汛預警體系建設等各項建設任務,在樂陵市、禹城市設立農村基層防汛預報預警項目,以提升防汛抗洪和防災減災能力。本文以禹城市為例簡述該預警項目的系統框架和工作流程。
通過開展洪澇災害基本情況調查(防治區內的人口分布、水文氣象、地形地貌、歷史洪澇災害、涉水工程已有洪澇災害防治現狀等基礎信息),建立洪澇災害調查成果數據庫。劃定洪澇災害危險區、確定雨量、水位預警指標和閾值等。
建設符合基層實際的雨情、水情、汛情監測系統,通過前端的水雨情監測站點和視頻監測站點,實時、定時發送監測數據到區中心數據庫,進行存儲、分析、發布。
在易洪、易澇危險區配備無線預警廣播,通過無線預警廣播將洪澇災害發生時的預警信息及時送到災害地區,并同步發送洪澇災害預案。
用于基層防汛工作的監測預警軟件平臺,包括計算機網絡建設、監測預警平臺軟件開發、數據庫建設、防汛視頻會商系統改造等。
建立完善縣區、鄉鎮(街道)、村三級責任制體系,明確縣區組織機構、人員設置、職責等。根據當地情況,編制區、鄉鎮(街道)防御預案,建立群測群防責任制組織體系,并積極開展宣傳、培訓和避險演練工作。
根據當地實際需求確定本縣(市、區)應急救援工具和設備配置,在縣級和重點鄉(鎮、街道)及行政村(或自然村)配置應急救援工具和設備,進一步加強基層救災手段和方式,提高基層應急救援能力。
以上6個部分從建設主體上可以劃分為3大類,其中水利專業占1類,信息化建設與實施占2類。洪澇災害評價和群測群防體系需由具有水利勘查資質單位進行實施,最終將實施結果以信息化的方式放入軟件平臺中;汛情自動監測系統和防汛監控監測預警平臺需要信息化建設單位、軟件開發單位進行實施,主要進行軟件開發、網絡規劃建設和具體數據傳輸管理建設等;預警設施設備和應急保障救援需要信息化集成建設單位進行具體的施工、聯調、維護等。
按照“全面覆蓋、突出重點、合理配置”的要求,針對防汛工作中的薄弱環節,結合當地防汛減災工作實際,制定了禹城市農村基層防汛預報預警體系建設目標。調查根據外洪影響和低洼易澇威脅的村落情況,評價洪澇災害威脅程度,科學劃定危險區,計處預警指標值,為及時準確發布預警信息、安全轉移人員提供基礎支撐。完善基層實際的雨情、水情、汛情監測系統,優化自動監測預警站網布局,補充自動監測預警站點,實現雨情、水情、汛情信息的自動監測與數據共享。
軟件平臺是整個基層防汛預報預警體系的業務匯聚點,其建設需要具備技術先進性、運行穩定性、開放擴展性以及創新性等特點。系統采用插件式結構體系開發,可以提升軟件開發的并行性,提高軟件開發速度,增強最終業務系統的可靠性和可維護性;系統應采用分布式的系統部署方式,降低因服務器硬件問題產生的系統崩潰概率,同時降低各臺服務器的運行負載,整體提升系統軟硬件運行的穩定性。系統設計充分考慮“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移動應用”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業務應用相結合,提高決策能力、管理能力、提升服務水平和創新性。
根據農村基層防汛預警預報體系建設發展的目標,按照水利信息化頂層設計“五統一”的標準,基層防汛監控預警一體化信息化建設需要達到“六個一”要求,即“一個門戶、一張地圖、一個平臺、一個中心、一個網絡、一套保障機制”的設計理念。
統一門戶即集成各獨立松耦合信息系統的工具性平臺,讓多個系統融合為“一個系統”,為水利各用戶提供統一的工作平臺。包含“單點登錄”“個性化顯示”“信息集成”等功能。
基層防汛預報預警軟件平臺基于山東省水利廳地理信息服務平臺提供的地圖服務,在省廳地圖服務的基礎上展現各水利要素、實時運行數據等信息,構建當地防汛“一張地圖”。通過地圖形象展示水利實時自動監控數據,為基層防汛預警預報體系建設提供統一的地理信息服務。
一個平臺即“基層防汛預報預警一體化平臺”,該平臺是基層防汛預警預報體系建設的核心,即建立和完善農村防汛預警應用系統,滿足農村防汛預警的需求。該平臺的建立將整合現有防汛決策系統,完成支撐服務平臺、防汛監控預警系統、防汛微信預警平臺等系統建設。
一個中心即“防汛會商中心”,包括區縣級防汛視頻會商中心和區縣級數據中心。視頻會商中心是區縣防汛會商的硬件平臺提供集中的防汛信息展示平臺、視頻會議控制和會商平臺。數據中心是實現區縣信息共享存儲、集中交換和綜合服務的重要信息基礎設施,是實現防汛監控預警平臺開發和利用的基礎。
基于各個區縣現有水利信息化基礎上,優化升級信息網絡系統,統一網絡通訊方式。制定有效的信息安全預警與管理機制保護區縣通信網絡資源,建立統一的防范機制和安全策略,在統一的規劃下逐步完善,保證網絡體系的規范統一。加強網絡“防病毒、防纂改、防攻擊”建設,提高水利信息化網絡安全防護能力。
基層防汛預報預警體系建設貫徹行業相關政策法規并貫徹信息化標準體系,建設信息化安全保障體系,保障計算機及其相關配套的設備、設施(網絡)的安全,運行環境的安全。要注重上網行為審計、數據防泄密、準入控制等功能的建設,建立可信全面的安全體系。
根據要求,禹城市農村基層防汛預報預警項目建設在32個村進行了洪澇災害調查評價,建設13個自動雨量站、8個自動水位站和8個視頻監測站。平臺建設包括禹城市基層防汛預報軟件系統開發和縣級到鄉鎮的計算機網絡建設和基層防汛會商環境,配置監測預警設備,建立群測群防體系,配置縣級應急救援工具和設備1套,鄉鎮級應急救援工具和設備7套,提升防汛應對能力。在對抗2019年“利奇馬”臺風中,農村基層防汛預報預警體系發揮了巨大作用,科學高效地開展群眾轉移避險工作,有效減少人員傷亡,社會和經濟效益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