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新剛 于玲玲
(煙臺大學土木工程學院 山東·煙臺 264005)
畢業要求是對學生畢業時應該掌握的知識和能力的具體描述,包括學生通過專業學習所掌握的知識、技能和素養。工程教育認證標準規定了12項畢業要求。[1]一般認為,這12項畢業要求可分為兩個大的方面:技術的和非技術的。其中,前5項為技術要求,后7項為非技術要求。認證標準要求,專業應明確認證標準中技術、非技術能力等要求的內涵,實現寬度上的覆蓋;還要對畢業要求通過適當的表述,尤其是通過對特定動詞的使用,將畢業生應具備的內在知識、能力、素質轉變為可觀測、可衡量、可評價的行為表現。[1]畢業要求是認證的核心,既是認證的標尺,也是工程教育的指南,對畢業要求的內容及內涵、內在邏輯及其體系進行深入地思考、探討與解析,不僅對畢業要求進行合理、適當地表達十分重要,對確立合理的人才培養目標及課程體系也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本文結合認證標準規定的畢業要求,對技術要求與非技術要求、畢業要求的內在邏輯、復雜工程問題、畢業要求與培養目標的關系等進行了思考和探討。
畢業要求中的技術要求主要是專業基礎知識、專業知識與能力方面的要求,非技術要求則屬于綜合能力和素質要求。非技術要求具有一般性、共性的特點,即任何工科專業畢業生都應具備的要求;技術要求則具有個性的、特殊性的特點,是針對特定專業的知識與能力要求。因此,非技術要求體現了通識、通才教育的目的及要求,而技術要求體現了專業教育的目的及要求。從這個意義上分析,對技術要求的觀測、衡量與評價,應著重從從事專業技術工作、解決專業技術問題所需的專業知識、技能及其方法、手段、工具等方面進行,考察對特定專業工程技術的認識、掌握、應用及其解決工程問題的能力。對非技術要求的觀測、衡量與評價,則應著重從保證技術能力能在從事實際工作、解決實際問題中被充分發揮的方面進行,考察非技術能力是否足以支撐技術能力的應用及發揮、且能不斷地自我完善與提高。可以把技術要求和非技術要求比作人的兩條腿,要想行穩致遠,兩條腿不僅缺一不可,而且都要健康。學生如果僅有技術能力,但非技術能力有很大欠缺,在實際工作中,充其量只能坐而論道,耍耍花把式;如果沒有很好的技術能力,非技術能力作用的發揮也會大打折扣。技術要求和非技術要求相輔相成,才能培養學以致用的有用之材。
上述分析可見,畢業要求覆蓋技術要求和非技術要求的目的,是保證畢業生是掌握專業知識與技能、能很好地應用于職業生涯中、且能不斷發展和完善的專業技術人才,而不是僅僅掌握知識和技能的專業工具。12個目標的內涵豐富、邏輯嚴密、有非常強的遞進關系及其要求。第一項要求——工程知識是從事專業技術工作的基礎,第二項要求——問題分析是解決工程技術問題的切入點。面對具體的工程及技術問題,只有應用專業知識對問題進行很好地分析、描述,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入口、鑰匙。因此,第二項要求可以說是應用層面的第一個臺階。進了入口、上了臺階,才能設計(開發)解決問題的方案,這就是第三項要求。一些普通的、常規的問題,到此就可以解決,但一些復雜的、超常規的問題,還要借助研究手段方能解決,這就是第四項要求。由于現代工程技術的特點,第五項要求-使用現代工具保證了解決問題的質量與精度、效率與效益等問題。因此,前四項技術要求關注的主要是解決問題的知識基礎、方法及能力,后一項關注的主要是解決問題的質量與效率。
任何實際的工程問題都不是單純的、孤立的技術問題,一定與經濟的、社會的多方面因素、問題互相關聯與影響。單純從技術角度思考和解決問題,只能停留在初步的模擬和仿真階段,實施階段一定要充分考慮經濟的、社會的其他因素。因此,非技術要求這條腿也一定要剛健。在7項非技術要求中,工程與社會、環境與可持續發展、職業規范這三項要求,是非技術方面的知識要求;個人與團隊、溝通、項目管理這三項要求,是非技術方面的能力要求;終身學習則是素質要求。因此,在非技術要求中,各項要求有顯著的遞進關系。畢業生首先必須具備豐富的非專業技術方面的知識,然后培養和鍛煉組織、協調、溝通、管理等方面的綜合能力,而且要在實踐中不斷學習,形成終身學習的習慣和修養,不斷完善和提高自己。
無論是技術,還是非技術方面的要求,都有兩個層次,一是一般層次,屬于常說的應知、應會的層次;二是更高的層次,即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層次。在認證標準規定的12條畢業要求中,有8條明確提出了對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要求,其中5條技術要求全部涉及了這個問題,非技術要求有3條涉及了這個問題,分別是工程與社會、環境和可持續發展、溝通。如果應知、應會屬于理論層面,復雜工程問題的本質是實踐層面的。即要求畢業生不僅要有扎實的專業理論與知識、豐富的通識理論與知識,而且能把這些知識融合貫通,用于解決實際工程問題,有很強的實踐和創新能力。
實際工程問題具有以下特點:多專業綜合性與交叉性;技術上有多約束性(受到社會的、經濟的、時間與空間的多方面約束);問題分析及解決方法有多維性;工程問題的動態性、變化性;評價方法與標準的多元性。針對工程問題的這些特點,認證標準定義的復雜工程問題特征如下:[1][2](1)必須運用深入的工程原理,經過分析才可能得到解決;(2)涉及多方面的技術、工程和其它因素,并可能相互有一定沖突;(3)需要通過建立合適的抽象模型才能解決,在建模過程中需要體現出創造性;(4)不是僅靠常用方法就可以完全解決的;(5)問題中涉及的因素可能沒有完全包含在專業工程實踐的標準和規范中;(6)問題相關各方利益不完全一致;(7)具有較高的綜合性,包含多個相互關聯的子問題。因為畢業要求是畢業生畢業時應達到的要求,對照上述特征分析,達到畢業要求實際上是十分艱巨的任務。究其原因,一是定位高、且定位于實踐的層面,二是本科四年的課程體系、課程內容及其資源配置很難達到上述培養要求。因此,如何理解復雜工程問題的內涵、根據各學校各專業的專業定位及培養目標,對復雜工程問題做出適合自身特點的表述,在此基礎上,對課程體系、內容進行調整和優化,對教學資源進行配置,并建立合理的評價指標,是根據認證標準進行專業及課程建設與改革需要認真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認證標準規定,培養目標是畢業生在畢業后5年左右能夠達到的職業和專業成就的總體描述,包括培養定位與職業能力兩個方面。專業人才培養定位應明確專業領域和職業特征;職業能力應明確專業人才的工作能力。專業領域和職業特征實際上主要是專業技術要求決定的,而職業能力則取決于技術的和非技術的兩個方面。培養目標是培養方案設計的起點,決定畢業要求,其中的職業能力應與畢業要求有對應關系。[3]培養目標是畢業后經過工程實踐5年左右能達到的職業和專業成就,畢業要求是畢業時應具備的知識、能力與素質,兩者之間在職業能力上要形成關系。因此,培養目標能否達成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實踐能力。如果把解決復雜工程問題分成兩個階段或兩個層次,一是能夠認識工程的復雜性,掌握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基本理論與現代化工具,理解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程序、方法及其基本要素,具有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基本能力;二是經過一定時間的實踐鍛煉和提高,能夠高效地解決好復雜工程問題,甚或組織和領導解決復雜工程問題,那么畢業要求達到第一個層次即可,培養目標則應達到第二個層次。用“形似”和“神似”來形容,對待復雜工程問題,畢業要求衡量的重點應是“形似”,而培養目標衡量的重點應是“神似”。從知識傳授及人才培養規律看,經過四年的本科學習,要求學生畢業時能真刀真槍地解決復雜工程問題、且深度及質量能達到實際工程要求,是非常困難的。只有打好基礎,再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鍛煉,才能達到要求。
畢業要求是工程教育認證標準的核心內容,理解和掌握畢業要求的內涵及其內在邏輯,對合理確立和表達各專業的畢業要求,分解指標點,構建能夠支撐畢業要求達成的課程體系及其相應的達成度評價方法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在對畢業要求進行思考與分析的基礎上,提出如下主要觀點:(1)技術要求主要是針對專業的個性和特殊性要求,非技術要求則是工程教育的一般性、共性要求。技術要求中也有一些共性要求,如自然科學知識、現代工具等,只是專業不同其要求的程度不同而已;(2)畢業內涵豐富、邏輯嚴密、有非常強的遞進關系及其要求,但根本目的是培養基礎扎實、學以致用、知行并進的專業技術人才;(3)復雜工程問題是畢業要求的重要內容,是衡量畢業要求的重要指標。從畢業要求與培養目標的關系看,應該在畢業要求和培養目標中分層次地觀察和衡量復雜工程問題方面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