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麗 樊永艷
(滄州師范學院數學與統計學院 河北·滄州 061001)
“一帶一路”背景下,高等院校中的數學教學體系建設應遵循以大學生綜合素養為基礎,以培養大學生就業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崗位勝任力為根本的指導思想,并且在教育教學的實際過程中,需要全方位、多角度貫徹國家“一帶一路”倡議,使我國數學專業應用人才實現“走出去”。與此同時,教師需要切實提升高校大學生的文化素養,加強對高校大學生的技能培訓,并理清平衡兩者之間的關系,使二者成為促進大學生就業能力發展的共同體;正確處理學生職業崗位能力需求和數學學習需求之間的關系。
一方面,“一帶一路”背景下高等院校數學教學需要面向專業需求,切實關注大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應用能力。高等院校數學教學體系結構怎樣具體設置,數學課程內容的難度應該怎樣把握,均需要立足于學生的專業學科的實際需求和虛擬需求。切實關注高校學生在理解和運用數學知識過程中所必須具備的思維活動,其中包括數學語言和專業知識之間的交流,專業學習中數學知識的運用等。
另一方面,面向學生綜合素養,切實關注高校學生數學思想的養成。“一帶一路”背景下,高等院校數學教學改革的課程設置方面,需要應用綜合化和模塊化的課程內容結構,不僅將教學內容附加通用性,而且還需要使數學知識具有靈活性。轉變高等院校基礎數學課和專業課程應用相互脫離的現象,促使學生數學能力和社會人才需求特征彼此之間的緊密融合。
(1)大學數學教學體系的建設應遵循“一帶一路”倡議。“一帶一路(TheBeltandRoad)”指的是新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其關鍵在于依托于我國和其他國家現有的多邊機制,發展與其他國家之間的合作平臺。“一帶一路”建設是以和平發展為旗幟,積極開拓與沿線國家之間的經濟合作、貿易交流,建立一個經濟、文化、政治等多方面的發展共同體。由此可見,在“一帶一路”建設不斷滲透于我國高等教育領域的工程中,大學數學教學工作在提升學生就業能力的同時,還需要貫徹國家“一帶一路”建設內容,將“一帶一路”融入于高等院校的數學教學當中,使學生不斷向國際化、開放化、具備高水平就業能力的應用型人才發展。
(2)大學數學教學體系的建設應遵循導向性原則。高等院校數學教學體系的建設,應立足于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有效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使數學理論知識成為幫助學生進行實際工作的重要工具,培養學生將理論轉化為實踐的能力。
(3)大學數學教學體系的建設應遵循本位性原則。高等院校數學教學體系的建設工作,應以學生能力發展為本位,在向學生傳授數學知識的過程中,加強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教師應為學生選出未來職業生涯可能涉及到的數學知識、數學技能,并對此方面的課程加強教育,為學生未來發展打下夯實基礎,使學生在國際化交流、從業中立于不敗之地。
(4)大學數學教學體系的建設應遵循主題性原則。高等院校數學教學體系的創新研究需要充分綜合國家教育部新課程改革戰略方針,將學生作為教育的主體最關鍵的一方,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關注不同學生學習能力、學習方法、學習成績之間的差異,構建數學教學、學習過程中的和諧氛圍,形成因人而異、因材施教的教學模式,培優補差、和諧平等。
(5)大學數學教學體系的建設應遵循動態性原則。高質量的高等院校數學教學,必須根據不同學生的差異性專業需求,以服務于學生作為教學工作開展的宗旨,建立一個兼具普適性和針對性的全新教學模式,根據各個學科的發展和變化及時更新數學教學內容,對模塊進行隨時完善,不斷優化、解決、迎接一個接一個的新問題、新挑戰。
(1)加強學生“一帶一路”建設的教育,使學生具備國際化視野。在全球一體化和“一帶一路”背景下,我國與其他國家之間的交流更加頻繁?,F代高等院校青年大學生群體,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的主要接班人,必須具備國際化視野,繼而為其未來發展提供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為我國國際影響力的提升提供源源不斷的力量。因此,高等院校數學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充分結合“一帶一路”背景,在數學教學主要任務完成之余,加強對學生“一帶一路”建設、國際化視野等方面的教育,利用學校提供的國際交流機會,加強學生與國外高等院校之間的數學交流。例如,開展國際高等數學競賽,和周邊國家的優秀數學人才比拼數學能力等。
(2)充分明確學生未來就業形式,挖掘學生就業能力的基本構成?,F階段,在我國高等院校不斷擴展的作用下,高校畢業人員數量不斷增加,我國大學生普及率近十年來保持著5%以上的增長率,導致社會中具備大學文憑的人員大幅上漲,在全方位提升我國社會人才質量的同時,也對未畢業的高校學生帶來嚴重的就業壓力,使目前的就業形勢極為嚴峻。鑒于此,高等院校在開展數學教學的過程中,必須加強對學生實踐能力、職業能力、學習能力以及雙創能力等的培養。
(3)立足于提高學生就業能力,通過逆向思維方式重組高等院校數學教學體系。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提升高等院校大學生的就業能力,課程設置是相關教育工作者首先應該解決的核心問題。數學是高等院校一切理工科目開展的前提,是一項重要的基礎型課程,只有數學教學迎合人才培養目標,不同專業之間的人才培養才能獲得更加有效性和實用性更高的工具。
高等院校就業能力培養是以修業年限中學生具體開設課程改為基礎,專業和實踐能力又是學生是否能夠在畢業后順利就業、優質工作的兩項基本,普遍在專業課程中進行培養。與此同時,學習能力是提升一切能力的基礎,創新創業能力是促使學生與國際接軌,提升個人競爭力的關鍵。因此,提出“一帶一路”背景下以提升就業能力為目標的大學數學教學體系構建的具體方法。
(4)加強數學知識整合,構建模塊化高校數學教學體系。長時間以來,我國高等院校數學教學普遍由函數微積分、向量代數、無窮級數等主要內容構成,內容難度相對較大,并且內容數量較多。高校學生不僅要在大學中學好專業課程,還要學好難度較大、抽象復雜的數學課程,對其來說無疑是一件壓力極大的事情。鑒于此,高等院校數學教師必須更新思想、改變觀念,提出傳統教學思維模式下“知識本位”的觀點,將“知識本位”轉變為符合教育部新課程改革要求的“能力本位”,科學合理整合數學教學具體內容,將其劃分為多個模塊,包括基礎數學知識模塊、數學計算模塊、數學知識應用模塊、數學能力強化模塊等,而是完成數學教學內容的重組,挖掘一個更加適應“一帶一路”建設、社會人才需求的全新教學內容體系。
在基礎模塊方面,應包含函數、連續、微分、導數等一系列的高校基礎性數學知識。在進行基礎模塊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注意高中數學和高等院校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系和銜接,使學生對基本的數學概念產生充分了解,掌握典型習題的解題方法。在數學計算模塊主要包含導數、定積分等,充分應用現代化計算機數學軟件,解決為微積分當中人工難以計算的計算內容,有效解決數學課時緊缺的問題。在數學知識應用模塊,這也是將就業能力和數學教學融合效果體現出來的關鍵模塊,教師需要加強數學和學生專業的結合,利用案例教學法、情景教學法等著重突出數學知識在學生專業學科中的運用,同時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在數學強化模塊,該模塊主要針對數學專業的學生,數學專業學生不僅要掌握基礎性、普適性的數學知識,更要具備相對于其他專業學生更強的數學能力、知識。
綜上所述,在“一帶一路”背景下,我國與其他國家之間的經濟交流、政治交流變得更加頻繁。高等院校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主要建設者,必須具備較強的就業能力,使自身切實成為幫助國家發展的主體。因此,教師在進行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應以培養學生就業能力為目標,綜合考慮學生的就業能力和“一帶一路”背景,繼而培育出一批批具備超強數學能力、專業能力和國際化事業的新時代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