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璐
(海南外國語職業學院 海南·文昌 571300)
2018年4月,黨中央決定支持海南全島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港),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穩步推進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分步驟、分階段建立自由貿易港政策和制度體系。這為海南省發展帶來新的機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勢必加強海南與國際的交流。英語作為國際交流的重要工具,將成為外語教學的重點與亮點。
但是筆者通過5年的英語教學經驗,發現多數學生的發音存在問題,并難以糾正。比如[ai]音發成音[e]音:如fire/fa /發成/fe/;/e/音發成/e/音:如 apple/’ pl/發成/’e pl/。[1]還有學生對語音語調把握不準,導致讀課文時整篇文章全部以平調讀完,沒有任何升調降調等抑揚頓挫的起伏。以上問題,在課堂教學中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進行糾錯改正,但是效果甚微。究其原因,是因為掌管大腦中語言學習的區域稱為“卡羅卡”區。該區域執行功能的敏感期在四至十二歲,在這個年齡段中,大腦可以迅速掌握所學語言并加以運用。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大多數人的“卡羅卡”區會關閉,再學語言時就不那么靈活了。高職學生已經過了4-12歲學習語言的“黃金時期”,對于他們來說,發音習慣及語音語調已經根深蒂固,英語作為第二外語,只會存儲在記憶區而非母語區。在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背景下,培養出的外語學生大部分是說著不地道的英語,顯然無法滿足自由貿易試驗區的建設需求。因此,從少兒英語入手,在兒童語言系統成長最敏感的時期教授英語課程,讓少兒準確地掌握語音語調,培養新一代英語人才,從娃娃抓起是十分重要的。這就對英語少兒師資專業的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正確地做好少兒英語的啟蒙,如何激發少兒對英語的興趣,如何讓少兒準確地掌握英語發音,本文將針對少兒英語課堂的教學模式提出探索。
(1)少兒活潑好動,課堂注意力不集中。少兒英語的授課對象通常為4-12歲學齡前兒童或小學生,由于兒童的成長發展規律,這個年齡段的兒童普遍好動,注意力不集中。尤其是學齡前兒童,通常30分鐘都坐不住。那如何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抓住兒童的興趣,讓她愿意去接受新知識,是我們要解決的問題。
(2)少兒的理解能力較弱,對新知識掌握程度有限。4-12歲兒童還未形成連貫的邏輯思維。如果在授課中,一味的講述知識體系,語法知識點,那對兒童來說,整堂課的授課內容都難以接受,并且大大地削弱了他們對英語的興趣。
(3)少兒耐力不夠持久,自控力不強。學習英語必須需要長期的堅持,必須要有恒心。但是少兒時期,兒童的自控力不足,往往受到身邊其他事物、誘惑的影響,對一件事物沒法長期保持專注。作為英語這門學科來說,沒有長期的保持及反復練習,按照記憶力遺忘規律,在新知識學習的第三天,已經遺忘70 %以上。
少兒階段的兒童已具備多種能力,但卻極容易被大人忽視,認為他們什么都不懂。事實上,他們有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及理解能力,并有很高的學習積極性。Gardner(1983)認為,人有七種不同的或者可以說是相互交叉的智力,即:語言智力、數學邏輯智力、視覺 /空間智力、音樂智力、身體運動智力、人際智力和自我智力。所以少兒英語課堂活動的教學模式就要考慮少兒的真實情況,讓所有學生參與進來,克服不利影響因素。[2]
浸入式教學法(Immersion),具體是指:用除母語之外的目的語(第二語言)作為教學用語的教學模式。顯著特點在于使學生在真實的語言環境下,通過大量第二語言輸入、輸出練習,自然地接觸、理解和運用外語。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使用全英文授課。少兒雖然開始聽不懂教師在說什么,但是配以豐富的肢體語言與情景模式,潛移默化地讓少兒懂得日常英語的使用。比如每天早上見到學生用Good morning打招呼;要求學生打開書要說Open your book;學生回答問題后要對學生說sit down,please;學生回答問題表現的好,要對其贊揚good job;下課后要跟同學說Classisover,byebye,seeyoutomorrow。通過這些簡單的課堂用語,少兒每天都受到英語的熏陶,長此以往,通過不斷的重復記憶,可以根深蒂固地形成在少兒記憶中。同時,浸入式教學要求學生兼顧語言輸出能力。在日常英語成為少兒的習慣后,每天老師也要要求學生用英語來表達自己,采用引導式的師生互動,鼓勵學生多用英語來表達自己的想法。
少兒感知動作思維水平較高,形象思維占據主導位置,邏輯思維程度較差。對圖像的接收能力明顯要強于對文字的接收能力。所以在教學中,應盡量使用多媒體教學。通過大量的象形圖片、音樂、影像來加強少兒英語的記憶能力,最大限度的擊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比如學習apple的時候,要放一張蘋果的圖片。每看到這張照片,老師就要念到apple,讓兒童形成關聯記憶,以后每當學生看到蘋果的圖片,就會自然的想到apple。筆者朋友的孩子,只有一歲半,熱衷看英文版小豬佩奇,有一天突然喊爸爸叫做daddy,媽媽叫做mummy。朋友驚嘆之余才發現小豬佩奇的片頭每集都會介紹I’m peppa pig,Thisis Mummy pig.AndthisisDaddypig.所以在視頻的影響下,自然而然的知道爸爸和媽媽的英文。因此足以見得音頻、畫面帶給少兒的沖擊力遠遠大于文字。在教學中,教師通過多媒體教學,激發了學生興趣,吸引學生注意力,較好地解決學生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
任務型教學(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是一種強調“在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的語言教學方法,是交際教學法的發展,因其吸收了以往多種教學法的優點,在世界語言教育界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少兒英語的教學,必須要讓兒童參與到課堂中來,不能進行填鴨式的教學。要通過游戲的方式、任務的方式,讓兒童在學中玩,在玩中學。比如學習door和window這兩個單詞,可以要求學生openthedoor,closethewindow。學習五官的時候,可以讓學生touch your ear,touch your mouth,open your eyes,close your eyes。也可以同時,教師應給學生大量的情景,要求學生進行情景會話。少兒的特點是愛玩,愛表現自己,因此,用表演情景的方式來進行交流,對學習英語,運用英語是最恰當的。教師應當做到教學于情景表演之中,讓學生在表演中練,在交際活動中用。任務型教學通過少兒時期學生愛玩的特點,把課堂教學寓教于樂,
自然拼讀法(phonics),又稱為字母拼讀法。通過字母的發音規則,與語音之間建立聯系。主要在美國、加拿大、英國等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流行。目的是幫助學生掌握單詞發音和拼寫之間的關系,從而理解或拼讀單詞。前文已說,由于少兒時期理解能力較弱,那對于少兒來說,學習音標就會枯燥無味,其效果適得其反。那自然拼讀教學法可以有利地幫助少兒探尋英文字母與讀音之間的關聯,并掌握規律,從而做到舉一反三。[3]例如:在學習字母A的時候,給學生四幅圖片,分別為蘋果、螞蟻、背包。老師依次讀出三幅圖片英文,分別為apple、ant、bag。通過多次的誦讀,由學生找出規律,字母A的自然拼讀發音為//。然后教師帶領學生誦讀口訣:AAA(/e/)學字母C的時候,老師依次擺出汽車和螃蟹的圖片,依次誦讀car、crab。通過多次誦讀,由學生找出規律,字母c發音為/k/然后教師帶領學生誦讀口訣:CCC(/si:/),/k//k//k/,/k//k//k/。這時,教師可以在黑板上寫成cat這個單詞,學生們通過剛才的發音規律,可以迅速讀出cat的發音為/k t/。通過自然拼讀法,學生可以在脫離老師指導的情況下,自行學習掌握新詞匯,提高自主學習能力。這種方法通過少兒自己摸索規律總結,形成深厚記憶,解決了少兒時期理解力不足的問題。
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的建設帶給我們的既是機遇,又是挑戰。俗語說:少年強則國強。在如此重要的背景下,培養新時代的人才是教師隊伍不可推卸的責任。作為外語類的高職院校,培養出水平高、能力強、學生喜歡的少兒英語教師,對我們高職的每一位老師來說都是任重而道遠。希望通過本文少兒英語課堂教學模式的探索,來為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的發展盡綿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