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羚瑋 宋文秀
(遵義醫科大學第五附屬(珠海)醫院兒科 廣東·珠海 519000)
目前我國兒科醫療糾紛急劇增加,受到醫學界、患者和媒體的廣泛關注。國外研究表明,70%的醫療事故訴訟來自不良的溝通,醫患溝通的程度能夠直接影響醫療結果的程序和步驟。[1]十年前北京市醫院的服務管理調查結果為:由醫患溝通不到位所致醫療糾紛占比為50.56%,[2]目前統計資料表明,醫患關系引起的醫療糾紛平均在40%左右,并呈逐年上升趨勢。因此為了提高兒科疾病的治療水平,使兒童的健康得到有效保障,就要有效解決兒科醫療糾紛問題。我們通過臨床實踐分析了兒科醫患糾紛的原因,進而提出建構和諧的兒科醫患關系的對策和建議。
(1)兒科醫師專業技能水平亟待提高。兒童身體器官較成人而言發育不全面,疾病發展過程迅速,病情多變。如果兒科醫師(尤其是新醫師)的專業診療技術不高,經驗有限,易導致誤診。例如:百日咳與支原體肺炎都是陣發性連聲咳,根據經驗,百日咳有痰并伴有雞鳴樣的回聲,而支原體肺炎沒有。從專業技術角度要看血常規,百日咳白細胞非常高,以淋巴增高為主,而支原體肺炎白細胞不會明顯升高。
醫生對疾病的認識不足,易導致病人出現其他的病情或意外;例如川崎病,若不及早發現血像和體征異常數據,會導致心臟炎等問題甚至會威脅生命。
(2)兒科醫務人員綜合素質需要提高。患兒一般無法用語言清晰表述疾病痛苦,這極大影響了醫生的診治水平。如果醫務人員責任心不強,服務意識低,就會引發矛盾。例如醫生只看患兒病情而忽略家長反映的情況信息;住院醫生聽家長和護士講解病情之后只給出處置方案,卻沒有親自查看小朋友的情況;醫生技術操作不規范,易導致治療錯誤并引起患者家屬不滿,造成醫療糾紛。例如有的醫生認為家屬先打人,醫生就可以動手,這是醫生的法律意識淡薄的表現;又如病程記錄讓別人代為簽字,一旦出現問題,就會發生糾紛。
(3)醫患溝通需要足夠充分。醫生和患兒家長溝通不暢,會使患兒家屬對疾病風險和治療方案了解不夠,治療效果不能達到預期,從而引發治療過程中出現較多矛盾。例如接診醫生很重要,收病人時,就要講清楚,比如小兒發燒,第一天用藥之后會退燒,第二天可能還會發燒,乃至出院后也會有反復;治療時父母爺爺奶奶每人對病情理解不同,還會找不同醫生詢問,答復也不同統一,就會引起誤會和矛盾。
(1)患兒家屬對疾病的了解不足。例如常見的發燒,患兒家屬不能理解病程轉歸,認為打一針就能馬上好轉。醫務人員應該詳細解釋病情及感染的存在及消亡的過程,讓家長精心護理,耐心等待病情好轉。另外由于對病情了解不夠,家長會拒絕一些他們認為“多余”的檢查,如骨穿刺和X線等,容易延誤診斷和誤診。還有父母會責怪醫院和醫務人員的不合理行為。如患兒腹痛疾病,醫生除考慮內科方面原因,還要排除外科病變,譬如闌尾炎等,但家長認為腹痛不是嚴重的病,抗拒醫生為排除其他疾病所做的檢查,治療效果不好后又會導致醫患矛盾。
(2)對醫務人員信任度不夠。如果醫生和患兒家長之間存在信任危機,那么會導致醫療糾紛甚至對抗。比如有些患兒家屬對孩子保護意識強烈,不能全身心地信賴醫生,或只信任職稱高資歷老的專家主任的專業技術,非常不信任年輕醫生或不熟悉的醫生。又如患兒家屬經常上網百度疾病用藥后,又問詢或質疑醫生的情況是非常多的。
兒童不能用語言清楚表達病情,疾病與不適只能以哭鬧來表達,這給醫師診斷疾病增加了難度。另外兒科疾病一般發展迅速,這要求醫護人員在工作中密切注意以下四個方面,建立良好的醫患溝通,預防醫療糾紛。[3]
專業技術素質包含了良好的醫德和高超的操作、診治技術。尤其是當醫生憑借優良的專業技術,輕松、準確、快速和沉穩地對患兒進行診療,且療效顯著后,方能獲得兒童和家長的充分信任。兒科新醫師要盡力提高獨立思考、獨立工作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熟練掌握病程記錄、會診記錄和出院記錄等醫療文件的撰寫;掌握臨床兒科的特點及兒科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治方法,熟知常見化驗正常值的臨床意義以及危重急病人的初步處理。例如兒科醫師不僅要適應兒科嘈雜的環境,還要能從兒童的哭聲中找出病因,因為孩子的哭鬧就是疾病的表達,哭聲響亮的孩子身體情況較好,精神不振哭聲微弱的孩子情況較差,要引起足夠的重視。豐富的經驗和優良專業素質是相輔相成的。故而醫院應對醫生進行定期培訓,通過學習交流提高技術水平,才能在工作中優化治療方案和提升治療效果,使得治療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減少和避免醫患糾紛。
2018年《中國醫師執業狀況白皮書》指出,66%的醫師經歷過醫患沖突,51%為語言暴力沖突。由于家長對孩子關注度高,病情又變化多端,兒科醫師缺口大,看病時間成本高,如若家長不理解,極易產生醫患矛盾。
因此要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醫務人員應與兒童及其家人進行全方位溝通。醫生善意的眼神及口罩后面和藹的笑臉,診療過程中的和氣耐心,可以緩解和消除患兒和家長的緊張感,帶給他們安全感,贏得他們的信任。診療室應給患兒家屬備發多種常見疾病的宣傳單,讓他們了解所患疾病的基本癥狀和治療方法等。另外不同類型的家庭溝通方法也要有所變化。
醫生與患兒的溝通非常必要。兒科環境要柔和溫馨,放置一些小玩具和兒童畫報,醫生可通過游戲和玩樂來轉移患兒的注意力,消除其對治療的緊張及恐懼。與患兒交流時,通過玩游戲或問答形式完成。醫生應該態度和藹眼神親切,語調柔和,語速緩慢,讓孩子感到到安全和舒適。比如聽診時問孩子:咱們一起玩游戲好嗎;打電話游戲喜歡嗎;咽部檢查時和孩子說:讓我猜猜你長幾顆牙了;蟲子有沒有在牙里面躲藏;腹部觸診時可以說:讓我摸摸,能猜到你吃了什么好東西;對1周歲以內的小兒,可以用悅耳的聲音和多彩圖片吸引轉移其注意力,同時不忘鼓勵表揚患兒的配合,為后續治療奠定基礎。[4]
為了經濟利益而過度醫療,會引發醫患矛盾。目前,濫用抗菌藥的現象非常突出。據統計,在治療像上呼吸道感染或普通感冒的一般疾病,抗生素使用率高達99%。例如當嬰幼兒感染輪狀病毒發生腹瀉,使用抗生素不能減輕癥狀,更談不上縮短病程。因此醫院不僅要規范所有醫療服務的合理費用,按規定收費,合理用藥,防止過度用藥,還要以醫生的理性和人文的關懷,針對病情下醫囑,用療效好又便宜的藥,為患者家庭減少經濟負擔。醫生要為病人多多提供精神上的支持,幫助病人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而不是鼓勵他們多用藥用好藥用貴藥。“少用藥、巧用藥和最好別用藥”,是醫生基于人文關懷的用藥思維和方法,也是首要的治療原則。[4]
在法律框架下,醫院需要建立健全的規章制度,嚴格執行照章辦事,解決各個環節存在的問題,保障醫護人員和患者的權益。撰寫病程記錄、會診記錄和出院記錄要嚴謹認真。如病程記錄不能找人代為簽字,若出現問題時,就會產生醫患糾紛。因此醫護人員要學習相關法律知識熟悉規章制度,才能在工作當中的重要環節不犯錯誤才能避免醫療糾紛,保護了自己也保護了患者。
兒科醫生工作要比成人醫生具有更強的挑戰性。不僅要有更高度的責任感和敏銳的觀察力,還要具備更好的應急應變能力和高度的嚴謹耐心親和力。兒科醫生的挑戰性更在于必須高度注重醫患溝通。溝通要貫穿著患兒(家屬)的整個就醫過程,從入院時的入院溝通,到術前、術后、病情變化和出院溝通等等。可以說,病人一旦住上你的病床,醫患之間的溝通便會無處不在。良好的溝通能力將是維系醫患關系的基礎,也是診療順利的潤滑劑。
因此和諧的兒科醫患關系是基于牢固的專業知識、豐富的臨床經驗和優良診療技術下的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和互相尊重,和諧的醫患關系能使醫患雙方的權益都能受到充分的保護,有利于醫院的工作效益進一步提高,有利于和諧社會的建設,有利于兒科醫學事業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