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艷,張桂芳,何立平,何 軼,張正英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重慶 400013
燒傷屬于意外傷害的一種,泛指熱力、電流、化學物質、激光、放射性物質所致的組織傷害,而新生兒燒傷是指年齡≤28 d的新生兒發生的燒傷。新生兒燒傷的病例在臨床上十分少見,目前關于新生兒燒傷的研究也鮮有報道[1]。國內相關文獻顯示,新生兒燒傷發病率占同期小兒燒傷的0.23%[2],國外有報道顯示新生兒燒傷病例數占住院病例總數的0.5%~2.5%[3]。新生兒作為完全沒有自我保護意識的特殊群體,其燒傷均為被動燒傷,給患兒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經濟和衛生負擔。2018年1月至12月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燒傷科收治燒傷新生兒22例,經治療及個性化燒傷護理,取得較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本組22例新生兒,其中男11例、女11例;出生后2周內受傷的患兒19例。熱液燒傷13例,低溫熱灼傷6例,其他3例。輕度燒傷10例,中度燒傷9例,重度燒傷3例;燒傷部位主要為臀部(11例)、上肢(4例)、下肢(10例)、軀干(9例)、頭面頸(2例)及會陰部(1例),其中有1例為臍部燒傷。受傷地點為家中14例,醫院8例。入院時伴有輪狀病毒感染1例,新生兒肺炎2例,新生兒黃疸3例,中度脫水1例,新生兒硬腫癥1例。
經抗休克治療、創面換藥、基礎生命體征的監測與觀察、營養支持以及全程抗感染治療,3例患兒出院時仍有較小殘余創面,回當地醫院繼續換藥治療,其余19例患兒創面痊愈出院。住院時間4~57 d,住院≤7 d的患兒5例,住院7~14 d的患兒11例,住院>14 d的患兒6例,其中所有患兒治療期間均無并發癥發生。
本研究中新生兒燒傷的主要季節為冬季,重慶及周邊地區冬季平均氣溫在5℃左右,氣候潮濕,大部分家庭缺乏暖氣等取暖設施,為了給新生兒保暖,不恰當的使用電暖氣及熱水袋,造成新生兒被燒傷。在生后2周內受傷的患兒共19例,占86.36%,新生兒燒傷多與其家屬缺乏新生兒照顧經驗,缺乏安全防范意識有關。醫院內發生燒傷比例達到了36.36%,醫源性損傷也是造成新生兒燒傷的重要原因,包括供水設施故障水溫突然升高1例、家長保暖不當2例,護士沐浴操作時測溫不規范5例。
針對燒傷原因提出以下預防對策:對產科病房、新生兒病房的護士進行新生兒護理規范化培訓,定期檢查病區供水設備,如有異常及時報修。加強對產婦以及新生兒主要照顧者的喂養指導以及燒傷預防與傷后家庭緊急處理的相關知識宣教,提倡在為新生兒沐浴時先放冷水,再放熱水,提前將水溫調節適當再進行沐浴;寒冷天氣在為新生兒保暖時,應避免使用熱水袋;告知萬一新生兒發生燙傷,需及時為患兒脫出去衣物,暴露創面,創面在流動自來水下沖洗半小時,如有皮膚粘連切勿撕拉,沖洗后用潔凈的毛巾覆蓋創面,并及時就醫。
3.2.1燒傷患兒病區及床單位環境控制
由于新生兒體溫調節中樞功能尚不完善,皮下脂肪薄,體表面積相對較大,容易散熱。出生后環境溫度顯著低于宮內溫度,散熱增加,如不及時保暖,可發生低體溫、低氧、低血糖和代謝性酸中毒等,燒傷后新生兒體溫調節能力差,采用合理的護理干預措施有利于穩定新生兒體溫,降低新生兒的耗氧量,為其創造良好的環境[4]。將患兒安置在可調節溫度的新生兒輻射臺或暖箱,暖箱溫度設置根據傳感器所測患兒實際溫度,維持其皮膚溫度在36~37℃之間,每日定時更換傳感器位置,并使用人工皮保護傳感器粘貼部位皮膚,減少壓力性皮膚損傷發生。本組22例受傷患兒均安置在單人間或雙人間病房,病室安靜舒適,減少探視人員的探視次數及探視時間,室溫維持在28~32℃,濕度50%~60%,病室定時開窗通風。每日用動態空氣消毒機對病房環境進行徹底消毒一次,每次消毒時間為1 h。22例患兒無一例因環境改變而發生創面感染及其他并發癥。
3.2.2燒傷休克期合理補液
液體療法是防止燒傷休克最主要的措施,補液過程中密切監測患兒的意識、反應、生命體征、尿量等,根據患兒燒傷程度、實驗室檢驗指標等,動態、適時調整液體種類與補液速度。補液標準根據新生兒基本情況結合相關文獻[5]進行改進,燒傷后第1個24 h補液量為每1%燒傷體表面積按1.5 ml/kg補給,晶體與膠體的比例為2∶1,加上患兒基礎需要量117~130 ml/kg,最初8 h輸入總補液量的1/2,后16 h勻速輸入余下液體;燒傷后第2個24 h補液量為首個24 h實際補液量的1/2,另加基礎需要量。本組3例患兒入院時存在低血容量性休克,根據上述原則進行合理的補液治療,補液過程中,患兒呼吸波動在40次/min左右,心率120~160次/min,氧飽和度維持在90%以上,尿量維持在1 ml/(kg·h)以上,尿比重目標控制值維持在1.010~1.020 之間。患兒平穩度過休克期。
3.2.3燒傷創面護理及皮膚護理
創面護理貫穿于燒傷護理的全過程,嚴格遵循無菌操作原則,患兒入院時護士便為家屬做手衛生健康宣教,并教會家屬進行手衛生的方法及時機,提高家屬手衛生的依從性。床旁放置免洗洗手液,患兒家屬及醫護人員接觸患兒前、中、后使用。采用稀釋濃度為1%聚維酮碘對創面進行消毒,并用0.9%氯化鈉注射液沖洗消毒液,然后將外用生長因子、莫匹羅星軟膏等均勻涂抹于患兒創面,為患兒創面換藥時動作宜輕柔、快速,換藥次數1次/d。及時清除創面滲出物,留取滲出物培養標本;及時清理患兒大小便,防止大小便污染燒傷創面;減少外來人員的探視。新生兒皮膚角質層很薄、基底膜發育差,表皮與真皮結合不緊,容易分離,由于這些組織結構特點,新生兒表皮的防護功能差,容易損傷[6]。另一方面,由于燒傷患兒治療的需要,身上留置各種管道,固定時需要膠布及敷貼固定,易造成醫用黏膠相關性皮膚損傷。護理時保持患兒皮膚清潔,定時為患兒翻身,防止局部皮膚長時間受壓;更換敷貼及膠布時動作輕柔,必要時使用液體敷料及人工皮或減壓貼對皮膚進行保護。新生兒燒傷尤其是大面積燒傷后,機體抵抗力低,臍部更易發生感染,每日用過氧化氫和碘伏對臍帶殘端及臍輪周圍的皮膚進行清潔消毒,并用無菌紗布覆蓋臍部,待臍帶完全脫落方可停止覆蓋,密切觀察臍部是否紅腫及有無分泌物。本組22例患兒住院期間,創面均未發生感染。1例為臍部深Ⅱ度燒傷,創面燒傷初期有大量淡黃色滲液,每日用聚維酮碘消毒并予以局部涂抹莫匹羅星軟膏,同時以額定電壓220 V,額定功率250 VA的特定電磁波治療器(TDP)烤燈持續照射創面,12 d左右臍部創面結痂愈合;8例患兒臍帶殘端未脫落,13例患兒入院時臍部殘端已脫落,均未出現紅腫及異常分泌物。
3.2.4疼痛護理
燒傷后往往會導致疼痛的發生,有關研究表明,新生兒作為無交流能力的個體,絕不能否認其存在痛的體驗,需要采取適當措施來緩解疼痛的可能性[7]。本研究采用新生兒疼痛評分量表(Neonatal Infant Pain Scale,NIPS)[8]對患兒的疼痛程度進行評分,1~3分為輕度疼痛,4~5分為中度疼痛,6~7分為重度疼痛,根據評估的分值對患兒采取必要的疼痛干預。輕度疼痛時主要采用非藥物性干預,干預措施包括口服少量蔗糖溶液、采取鳥巢式的體位、聽輕音樂及給予非營養性吸吮奶嘴安撫等。若患兒疼痛評估分值≥4分,為中度或重度疼痛,采用鎮靜鎮痛藥及非藥物性干預相結合的方法。本組22例患兒疼痛評估范圍均為1~3分,為輕度疼痛,通過非藥物性干預減輕疼痛,均安靜休息,未使用鎮痛藥物。
3.2.5加強營養支持
燒傷后的患兒機體消耗大,再加上生長發育的需要,須及時補足高蛋白質、高熱量食物,增強機體抵抗力,加速創面的修復。22例患兒入院時均通過兒科評估營養不良篩選工具(STAMP)[9]對其營養風險進行篩查,以便進一步制定合理的營養支持方案。對于小面積燒傷可自行進食的患兒,鼓勵行母乳喂養或配方奶粉定時喂養,大面積燒傷或不能經口喂養者,請營養科會診對患兒進行營養干預,通過胃管注入營養液,初始奶量約50 ml/次,1次/3 h,根據胎齡、體質量,喂養耐受性等差異逐步增加奶量并適當增減喂養時間。通過監測患兒體質量增長來判斷其營養情況。22例患兒住院期間體質量均在正常范圍內合理增長,平均增長270 g,其中4例住院時間>14 d的患兒出院時體質量比入院時平均增長約1 500 g;8例輕度燒傷患兒出現了生理性體質量下降,出院時體質量維持在出生時水平。
對新生兒燒傷的原因進行分析,并采取相應的防范措施是減少和避免新生兒燒傷的關鍵。發生燒傷后有效調節病房的環境、合理的補液、精細化的皮膚創面護理、積極營養支持是促進患兒創口愈合的重要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