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芳燕,王華芬,戴燕紅,王 燕,呂斐翠,沈嬋娟,鄭 燕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浙江杭州 310003
自2019年12月發現首例新型冠狀病毒引起的以肺部病變為主的新型傳染病患者以來,疫情蔓延迅速,防控形式嚴峻[1]。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簡稱新冠肺炎)以發熱、乏力、干咳為主要表現,少數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和腹瀉等癥狀,傳染性較強,且已證實可經人與人傳播[2]。疫情期間外科病房仍然需要常態開展醫療護理工作,尤其進展較快的或已經發生梗阻、出血等并發癥的惡性腫瘤,如胰腺癌、肝癌、梗阻性黃疸、消化道出血等特殊情況需安排限期或急診手術[3];術后患者免疫力、抵抗力低下,極其容易發生院內交叉感染。武漢大學中南醫院的一項研究顯示醫院相關性傳播所導致的新冠肺炎概率達41.3%(57/138),其中醫護人員感染40例(29.0%),住院患者感染17例(12.3 %),而在這些醫院感染的患者中有7例(41.2%)來自普通外科病房,醫院感染的醫護人員中有31例(77.5 %)來自普通病房[4]??梢娫谝咔樘厥鈺r期,普通外科病房如何安全、科學、有效地開展臨床工作值得深思和探討。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作為浙江省唯一的疫情防控省級定點醫院,在新冠肺炎的防控工作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并取得階段性成效,截至2020年2月29日全院醫護人員“零感染”、患者“零死亡”。本文總結了肝膽胰外科病房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管理經驗,供各級醫院參考和借鑒。
本欄目主要刊載檢驗醫學及相關領域的科研成果,以及各種檢驗項目的臨床診斷意義和應用經驗。按不同的論文格式和內容分為論著、實驗研究、臨床應用、試劑與儀器評價、儀器維護與排障、綜述等子欄目。
根據疫情形勢規范病區手術患者的收治流程。擇期手術患者暫緩收治;限期手術患者,術前先進行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采樣主要包括咽拭子、鼻拭子、痰液等,痰標本檢出核酸陽性率最高[5],因此優先采集痰標本,檢測陰性后方可收治;急診手術患者,詳細詢問流行病學史,評估是否有發熱及相關癥狀,及時予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以及做好術前準備,緊急情況下行肺部CT掃描來排查新冠肺炎。醫護聯合實施互聯網醫院網絡隨訪,持續關注未收治入院患者的動態,并根據患者的病情分時段收治,嚴格控制病房人流量。
所有入院患者由入院服務中心使用“新冠肺炎高警示患者篩查表”進行首次篩查,包括詢問患者的基本信息、職業、工作場所,14 d內是否有高流行區旅行史或居住史,14 d內是否接觸過高流行區來的發熱或呼吸道癥狀患者,14 d內是否有接觸本地病例持續傳播地區的發熱或有呼吸道癥狀的患者,測量體溫并評估有無咽痛、咳嗽咳痰、鼻塞流涕、胸痛胸悶、氣急等呼吸道癥狀;并在住院證上標注“已初篩”?;颊哌M入病房由責任護士接收住院證,并進行再次對照篩查表逐條核查;提高病房醫護人員的敏感性,在日常的診療、護理工作中,加強對住院患者的病情觀察,及時發現發熱及相關癥狀的變化,落實高警示患者的篩查。高警示包括:流行病學史、臨床表現、病毒核酸檢測。如有以上任何一項陽性發現,立即上報并啟動醫院不同等級的應急處置流程?!靶鹿诜窝赘呔尽睉碧幹昧鞒谭忠韵?類:如流行病學史陰性+臨床表現2條(發熱和/或有相關癥狀),醫護人員妥善防護、全程引導下協助加急查肺部CT,若陽性視同疑似病例啟動感染科會診;如流行病學史陽性+臨床表現陰性做好持續監測,包括體溫、癥狀、CT以及病毒核酸檢測,給予單間隔離,并落實防護措施,啟動感染科會診;如流行病學史陽性+臨床表現/核酸檢測陽性,立即啟動醫院《兩院區轉運流程》,由專車專人防護轉運至集中隔離點并進行治療。
運用的教學方法主要包括:案例教學、演示教學、多媒體教學、講練結合等。在課程的不同階段,根據授課對象特點及課程內容靈活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
排查病區的工作人員,包括醫生、護士、工勤人員,近期是否有疫區接觸史,如有接觸史上報醫院保健科,按照要求進行居家隔離2周,每天2次自我監測體溫并上報,無異常后方可返回工作崗位。如無疫區接觸史但有發熱、咳嗽等,立即前往發熱門診就診篩查,排除新冠肺炎后再返回崗位。取送標本、運送醫療垃圾、發放餐食等院內工勤人員由物業部門排查,出入病區均采用門禁刷卡。
1.4.2病區工作人員的出入管理
制訂并嚴格執行臨時家屬探視限制制度[6],病區門口張貼溫馨提示,疫情期間謝絕一切探視。建議入院患者填寫《特殊時期普通醫療病區病房患者承諾書》[7]。護士長、責任組長嚴格掌握陪護人員指征,非必要時,無需陪同。術后需要陪護者,陪護人員固定,且人數不超過1名。梳理病區進出通道,根據病區人流量確定開放通道的數量和位置。病區實行單通道出入,同時預留安全通道備用,其他通道采用封條封閉管理。通道入口設立管制點,專人管理,職責到人,管控時間為每日7:30-18:00,其他時間段禁止出入。患者憑腕帶進入病區,住院期間不得隨意離開病房;陪護人員進入病區時,必須佩戴口罩,并進行出入人員的流行病學調查,內容包括姓名、身份、進入目的、聯系方式、來院的交通工具、是否有疫區接觸史、有無發熱及相關癥狀。陪護期間不外出,不更換,確需外出由責任護士做好陪護人員外出登記。每天2次(上午、下午)監測患者、陪護人員的體溫,如陪護人員體溫≥37.5 ℃、出現咳嗽等癥狀,由病區指派人員引導至發熱門診就診,有疫區接觸史者立即隔離并上報醫院醫務部。
1.4.1患者及陪護的出入管理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患者為新冠肺炎主要傳染源,無癥狀感染者也可能成為傳染源。呼吸道飛沫和接觸傳播是主要的傳播途徑,氣溶膠和消化道等傳播途徑尚待明確[2]。因此在疫情潛伏與發生的高峰時期內病房盡量做到一室一人,避免集中收治。床位安排困難時,合理調配,降低病室收治密度,2人間限收1人,3~4人間限收2人,5~6人間限收3人,7~8人間限收4人,確保患者床間距大于1 m。必要時上報入院服務中心,統籌安排分流收治。固定管床護士,防止“一人有事,全員隔離”。告知患者及陪護人員佩戴一次性醫用口罩或外科口罩,正確實施咳嗽禮儀及手衛生,避免與其他患者及家屬近距離接觸。限制患者的活動范圍,嚴禁不同病房患者相互串門。病房內每天通風2~3次,每次30 min,采用紫外線照射或移動空氣消毒機進行空氣消毒,每天1次,每次30~60 min。物體表面及地面使用1 000 mg/L含氯消毒液擦拭2次/d;門把手、衛生間等常接觸的地方擦拭3次/d。
生:在詩中,“我”獨自一人走在雨中,“我”希望遇見一個如同丁香般美麗,亦如同丁香般散發迷人芳香的姑娘。這個姑娘或許如同作者此時的心情,帶著淡淡的憂郁與孤單,所以詩人是將自己的情感賦予這個姑娘身上。
所有醫護人員均根據診療區域和從事醫療活動評估暴露風險[7],參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中常見醫用防護用品使用范圍指引(試行)》[8]進行適宜的個人職業防護。例如在接觸血液、體液、分泌物時佩戴手套,防止手被污染;執行產生氣溶膠的操作時佩戴醫用防護口罩及護目鏡等防止病毒噴濺到口面部及眼睛。由于新冠肺炎屬于呼吸道傳染病,防護物資使用量極大,因此病區積極配合醫院實施防護物資的嚴格管控,避免出現物資短缺現象。護士長每天登錄院內物資平臺申領一級防護物資,包括一次性工作帽、外科口罩、乳膠手套、消毒濕巾等,并在備注欄內注明當天患者數、在崗病區工作人員數。如需使用二級防護物資,包括醫用防護口罩(N95)、一次性醫用防護服、護目鏡等根據實際需要向院感科申領。由病區護理組長共同管理防護物資,分類放置、使用登記、班班交接,做到零庫存管理,便于全院統籌協調,保證科內防護物資的合理規范使用,做到既不暴露也不過度防護。
本次疫情突如其來,涉及地區廣、范圍大、各種信息混亂,給醫護人員造成了較大的心理危機,易出現焦慮、恐慌、抑郁、睡眠障礙等負性情緒狀態[9],因此疫情期間予加大對臨床醫護人員心身健康的關注。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培訓會議、釘釘APP、微信號推送等形式開展“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防控工作”的相關培訓,包括個人防護、醫院感染防控、密切接觸管理等,提高醫護人員對疾病的防控意識和能力。聯合精神衛生科及保健科開展針對員工的心理危機自我心理調適干預,采用心理科專家自行研究編制的“十要”口訣進行自我調適。一要“靜”:席地而坐,靜坐冥想,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二要“接納”:學會感受情緒,接納恐慌,并與好友表達情緒、相互傾訴,相互支持;三要“睡”:保證充足睡眠,必要時可服用助眠藥物;四要“積極”:通過語言和想象的方式對自身施加影響,如告訴自己“我做了充分準備,我是安全的”;五要“切換”:工作結束后通過聽音樂等形式轉移注意,不再想與工作有關的事;六要“動”:通過瑜伽、打太極等運動進行情緒調節;七要“資源”:積極尋求家人的支持;八要“抑制”:減少信息攝入,只看權威發布的疫情信息,不道聽途說,不傳謠;九要“防護”:戴口罩、勤洗手、勤通風、少接觸;十要“求助”:當出現心理危機或心理困擾,尋求專業的心理援助。護理部組織線上調研,對護士疫情時期的心理健康自評和自我效能進行評價,及時了解是否出現與疫情相關的失眠、食欲不振、頭痛頭暈等癥狀,反饋給護士長及時給予調休或調整班次,保障護士以最佳的精神狀態應對疫情的防治。
通識類平臺課注重學生德、智、體的全面培養,使學生擁有一顆善良、友善的心靈,并且能夠充分的提高自身的分析和判斷能力,具備良好的表達能力,了解我國的歷史,關注國內外形勢,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和品格,以便將來更好的職業發展。在進行通識類課程設置過程中要注意的是將語文、數學、英語、體育、軍事、形勢、政策、計算機、職業生涯規劃、數據庫應用、中國近現代史、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八榮八恥等課程內容進行合理的安排和設置。
2019年12月1日至2020年2月29日期間,肝膽胰外科7個病區共收治住院患者2 362例,共實施手術953例,其中急診手術76例。在院患者及陪護人員無1例確診、疑似及漏診新冠肺炎。291名肝膽胰外科醫護人員疫情期間未發生感染事件,無不良心理行為變化。
新冠肺炎疫情形勢復雜嚴峻,世界衛生組織(WHO)已將其列為“受國際關注的公共衛生急性事件”,普通外科病房的工作重心更傾向于科學防控。通過規范疫情期間手術患者的收治流程,嚴密篩查并及時啟動相應的應急預案,合理調配病房床位,嚴格執行病區工作人員出入管理,加強醫護人員的職業防護并落實防護物資的應急管理,開展疫情形勢下的自我心理調適等一系列防控管理策略,能有效維護患者的就診安全,確保醫護人員心身健康,同時最大程度地減少交叉感染及疫情蔓延,實現了疫情特殊時期醫護人員“零感染”、患者“零死亡”的目標。目前疫情尚未完全控制,普通病房的常態化工作仍需持續開展,因此醫護人員應充分認識疫情形勢的復雜性,并保持高度警惕,在確保疫情科學防控的前提下,有序、安全、高效開展醫療護理工作。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策略為后疫情時代的病房管理提供了寶貴的實戰經驗,今后將進一步完善外科病房應急和常態化防控相結合的措施,形成有效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機制與病房管理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