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工程技術大學 管理學院,上海 201600)
民營經濟是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為高速的經濟增長做出了卓越貢獻。當前,我國經濟下行壓力有所加大,伴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客觀要求,民營企業的發展面臨著一些現實困難和問題。四川省作為西部地區經濟第一強省,已進入改革轉型的關鍵期,找準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關鍵點,可推動民營經濟走向更為廣闊的舞臺。在激烈的市場經濟競爭中,企業所雇傭的勞動力以人力資本的形式作用于企業的生產經營,影響著經濟體的生產績效,因此勞動力配置效率上的差異折射出各地民營經濟發展的差距。研究當前民營經濟中勞動力的配置效率,可了解四川省各市(州)民營經濟的發展現狀,以更好地促進全省區域經濟的協同發展。
數據包絡分析方法(DEA)是一種非參數評價方法,僅依賴投入、產出指標對決策單元的相對有效性進行評定[1]。從生產函數角度來看,DEA模型是研究生產部門資源配置效率十分理想的方法[2]。在微觀生產理論中,資源配置的有效性可通過技術有效性、規模有效性和要素組合的有效性進行刻畫,三方面效率同時實現才能達到企業投入資源的有效配置[3]。運用DEA模型對輸入、輸出數據進行綜合分析,可確定相對有效的決策單元,并得到每個決策單元的效率值;通過模型中投影值,可找出投入的冗余,為進一步優化經濟體的資源配置提供管理信息。
部分學者通過數據包絡分析方法對資源配置效率進行了研究。駱澤深[4]選用床位數和衛生技術人員作為投入值,將診療人次和床位使用率為產出值,對廣東省衛生資源配置效率進行了縱向和橫向評價;趙晨等[5]選取農業用水量、工業用水量、生活用水量、COD排放總量、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和從業人員數作為投入指標,以GDP和糧食產量作為產出指標,對江蘇省的水資源利用效率進行了評價,發現在DEA無效的年份中存在資源浪費和污染高排放情況;潘玉香等[6]根據文化創意產業上市公司不同融資模式來源,對我國文化創意產業融資效率進行了實證研究;劉靜等[7]分析了我國河套灌區5個區域2000—2008年的農業生產相對效率;胡稅根等[8]以公共文化科技服務資源配置效率為研究內容,對杭州市所轄的區(縣、市)進行了實證分析,研究發現政府應加大公共文化科技服務的資金投入,推動公共文化科技服務資源配置過程中的技術創新。已有研究分別從綜合技術效率、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出發進行了相應的效率評價。
在DEA分析的數據選取中,駱澤深采用2010年廣東省13個市衛生資源的截面數據,評價了衛生資源配置的橫向效率;何平林等[9]選取2009年國家環境保護部公開發布的數據指標,對我國25家火力發電廠的環境績效進行了橫向評估;段永瑞等依據2008年公司財務報告中的相關數據,對14家銀行進行了效率評價。同樣,為了更加突出地區間配置效率的差異,應著重研究當前地區間發展的協同性。本文采用2017年四川省各市(州)的橫截面數據,以四川省最優配置的決策單元為參照,結合五大經濟區,研究各市(州)民營經濟的勞動力配置效率,從資源配置能力來研究地區民營經濟的發展狀況。
勞動力是企業的一項重要生產要素,一般可從數量和質量來衡量在經濟體中的投入。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是民營經濟體的主要組成部分,因此選取私營單位就業人員與個體就業人員數量之和作為第一個投入指標,衡量民營經濟在勞動力數量上的投入。相關從業人員的人力資本存量,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他們的工資收入水平,因此以就業人員的平均工資作為第二個投入指標,衡量民營經濟在勞動力質量上的投入。鑒于數據的可獲取性,實證部分具體選用私營單位就業人員的平均工資。勞動力要素投入的變動,必然帶來經濟體產出的增減,因此以當年民營經濟增加值作為相應的產出指標。
按照統計學經驗法則,在運用DEA模型測算效率時,要求決策單元的樣本數至少是投入、產出指標數之和的兩倍以上,本文的樣本數符合DEA使用的經驗法則。本文根據2018年的《四川統計年鑒》,對21個市(州)的投入—產出數據進行整理,見表1。

表1 四川省21個市(州)民營經濟勞動力投入產出
注:根據2018年《四川統計年鑒》整理,表2同。
選取DEA中規模報酬可變模型即BCC模型,其綜合效率等于技術效率與規模效率的乘積。運用DEAP-2.1分析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得到四川省21個市(州)2017年勞動力配置的各效率值、規模報酬情況和相對有效性,見表2。為了更加直觀地分析,本文以全省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的平均值作為兩個維度,將21個市(州)劃分為4個區域,見圖1。首先分析全省的平均效率值,再以相對最優的決策單元為參照,從區域協同性的視角出發,研究四川省各經濟區的勞動力配置效率水平。

表2 四川省21市(州)民營經濟勞動力配置效率
(續表2)

地區綜合效率技術效率規模效率規模報酬相對有效性南充市0.6870.8290.828遞增無效宜賓市0.6830.8610.794遞增無效瀘州市0.6770.8450.802遞增無效涼山彝族自治州0.6110.8370.730遞增無效達州市0.5880.8830.666遞增無效廣安市0.5640.8420.669遞增無效巴中市0.4540.8500.535遞增無效廣元市0.4490.8660.519遞增無效綿陽市0.6240.9330.669遞增無效全省平均值0.7000.9220.756——

注:坐標軸交點為全省規模效率與全省技術效率的均值點。CD、DY、ZY、SN、NJ、PZH、LS、AB、YA、GZ、MY、ZG、LZ、NC、MS、YB、DZ、GA、GY、BZ和LSZ分別表示的決策單元為成都、德陽、資陽、遂寧、內江、攀枝花、樂山、阿壩、雅安、甘孜、綿陽、自貢、瀘州、南充、眉山、宜賓、達州、廣安、廣元、巴中和涼山。
圖1按全省技術效率、規模效率均值的地區劃分
從全省的平均值來看,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分別為0.929和0.748,綜合效率達到0.698。全省范圍內技術效率較高,表明民營企業生產技術較先進,整體的經營管理水平得到了較充分的發揮。相較而言,規模效率整體偏低,規模有效性明顯不足,直接導致勞動力配置的綜合效率低下。如何優化勞動力配置的規模效率,是各地區民營經濟在發展過程中亟需解決的問題。本文對四川省五大區域的效率水平進行了具體分析。
成都平原經濟區:成都、德陽、資陽的綜合效率為1,決策單元勞動力的配置效率位于數據包絡面上。相較于全省其他市(州),3個地區民營企業的生產技術先進、經營管理水平優良,達到了規模經濟性生產狀態,民營經濟中勞動力配置有效。遂寧的技術效率為1,綜合效率值為0.912,配置效率居全省前列。以上4個地區的民營企業充分利用了現有的勞動力資源,民營經濟發展充滿生機。樂山市綜合效率為0.749,高于全省平均值,勞動力配置較為有效。綿陽、眉山、雅安未達到全省配置效率的平均值。具體來看,綿陽和雅安技術效率極高,但規模有效性明顯不足,雅安市的規模效率值更是低至0.563,直接導致民營經濟的勞動力配置效率位于該經濟區末位,兩地區民營企業發展中規模效率不足的問題需得到重點關注。眉山的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均低于全省平均值,兩方面因素共同導致偏低的綜合配置效率,但未出現規模效率極低的情況,勞動力配置效率高于雅安。
川南經濟區:內江和宜賓的綜合效率均高于全省平均值,分別為0.784和0.729,民營經濟中勞動力配置效率位于全省前列,但在規模效率上仍然存在著優化提升的空間。自貢和瀘州出現了技術和規模效率“一高一低”的現象,使其綜合配置效率略低于全省均值,分別為0.668和0.659。總體來看,川南經濟區各市之間民營經濟發展較為均衡,穩固的發展態勢有望為全省第二經濟增長極的培育做出更多貢獻。
川東北經濟區:南充綜合效率為0.704,略高于全省平均值,民營經濟中的勞動力配置較有效。其他4個地區的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均未達到全省平均水平,地區勞動力配置處于無效狀態,資源配置受制于落后的生產技術和低效的經營管理模式,生產過程不具有規模經濟性。“雙低”現狀應引起相關部門重視,從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兩方面進行優化,學習“成德資”地區民營企業的生產管理模式,引進先進生產技術,加大培養企業優秀管理人才,同時推進區域內和區域之間的產業集聚,加強與成都平原城市群的合作聯系,提升生產過程中的規模效應,扭轉民營經濟勞動力配置的滯后態勢。
攀西經濟區和川西北生態示范區:攀枝花市綜合效率為0.767,民營經濟中的勞動力配置效率較高,但規模效率仍有提升空間。“三州”地區配置效率普遍較低,位于全省末位,其中甘孜、阿壩兩州的技術效率為1,但規模效率滯后于全省,在技術效率方面的優勢并未有效帶動綜合效率提升。涼山州出現技術效率與規模效率“雙低”,但規模效率在“三州”中具有優勢。盡管“三州”地區民營經濟的勞動力配置效率低下,但規模報酬遞增,規模效應存在大幅提升的空間,地區規模經濟性的優化將對民營經濟中配置效率的提升起到關鍵作用。“三州”地區需要加強與內地協同發展,完善對民營企業的支持政策和利益分享機制,并支持內地企業參與“三州”建設,增強民族地區民營經濟的自我造血功能,以規模效率的提升帶動民營經濟健康發展。
根據表2的運行結果,成都、德陽、資陽3個決策單元勞動力配置有效,遂寧、阿壩、雅安、甘孜4個決策單元的勞動力配置弱有效,其他14個市(州)出現了勞動力配置的無效狀態。在模型的運算結果中得出了目標值,表示若參照有效的決策單元,達到前沿的數據包絡面,無效決策單元所需要的目標投入值。對相關數據的整理見表3。從投入指標的角度,通過對比實際值和目標值,分析決策單元在勞動力配置中存在的冗余情況。

表3 四川省DEA非有效市(州)勞動力投入冗余
成都平原經濟區:綿陽在單位人員工資上存在1875元的過剩投入,冗余占比低。相較而言,綿陽勞動力數量上的投入冗余明顯,達到10.52萬人,冗余占比為現有勞動力數量的17.91%,民營企業中冗雜的從業人員可能是導致勞動力配置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樂山勞動力投入冗余較輕微,只存在單位人員工資2572元的冗余和1.82萬人的勞動力數量冗余。眉山勞動力投入的工資冗余高達5642元,加之勞動力數量上有3.88萬人的冗余,共同導致了綜合效率低下。
川南經濟區和川東北經濟區:內江在勞動力數量和就業人員工資上的投入較合理,地區較充分地利用了現有勞動力資源。同時,一定量的冗余也表明民營經濟在勞動力配置過程中仍存在進一步的優化空間。其他地區勞動力投入明顯過剩,單位人員工資冗余均超過了3000元。其中,川東北的投入冗余更加突出,除廣元地區的冗余值為3729元外,其他地區的投入冗余均超過5000元,南充有接近6000元的冗余,巴中的冗余更是達到了6807元。值得注意的是,單位人員的工資能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就業人員的人力資本水平,工資上的過剩投入,可能反應出現有的就業人員未能達到當前薪資所要求的人力資本水平。此外,上述地區在勞動力數量上也有過度投入,冗余人員均超過了3萬人,達州和南充更是分別高達7.71萬人和6.65萬人??傮w上,川南和川東北經濟區的民營經濟在勞動力數量、就業人員工資方面的過度投入,是勞動力資源配置效率整體低效的原因。川南、川東北經濟區需要盡快淘汰過剩產能,加快民營經濟的轉型升級,以此提高地區經濟的發展活力。
攀西經濟區和川西北生態經濟區:攀枝花冗余較少,民營經濟中勞動力利用較充分。涼山存在4750元的工資冗余和6.73萬人的勞動力數量冗余,兩方面的過剩投入導致配置效率低下。然而,由于模型的設計,技術效率為1的地區均未得到冗余值。但可發現,阿壩、甘孜的規模效應異常低下,即使技術效率為1,綜合效率也滯后于全省。因此,這兩個自治州更需要依靠區域和地區之間的產業集聚,重點提升民營企業發展的規模效應。
主要是:①從全省范圍來看,民營經濟勞動力配置的規模效率較低,缺乏規模效應。實證顯示,全省規模效率的平均值大幅低于技術效率,1/2以上的地區未達到全省規模效率的平均水平,充分反映出五大經濟區和各市(州)之間民營企業的勞動力集聚不充分,這在很大程度上拉低了全省民營經濟的勞動力配置效率。②民營經濟勞動力的配置效率出現兩極分化并在地域上有所體現,地區之間未能形成很好的協同和帶動效應。成都平原經濟圈的配置效率整體較高,川南經濟區處于全省的平均水平。其他3個經濟區中除攀枝花市外,勞動力配置效率普遍低下。通過目標值分析,發現配置效率滯后的地區在就業人員數量和工資方面存在較大冗余。③川東北、攀西、川西北經濟區工資冗余十分明顯,地區民營企業中勞動力的質量水平與其發展所要求的人力資本水平極不匹配,突出反映了3個經濟區對高素質人才的引進、培養和使用不充分,民營企業的發展并未充分發揮出人才的優勢。
主要是:①整體上堅持區域差異化協同發展,賦予德陽、眉山、資陽的“成都優勢”,將“主干”從“成都”擴展升級為“成德眉資”,以“一干多支、五區協同”的區域發展新格局發揮集群優勢,提升區域間民營經濟勞動力配置的規模有效性。加強省級對區域協同發展的統籌指導,強化戰略統籌、要素配置、政策支持等,明確市(州)實施主體的責任,充分調動各地民營經濟體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推動四川省民營經濟邁向新的臺階。②成都平原經濟區要突出成都引領輻射的帶動作用,推動一體化發展,著力在基礎設施、產業布局、人才流動、政策協調等方面取得突破;進一步推進環成都經濟圈內圈同城化,統籌民營經濟產業布局,實現錯位互補、有機融合、一體發展,通過同城化發展共享民營經濟的發展環境、發展資源、發展平臺;實現民營經濟產業結構優化、創新活力旺盛、區域布局協調,推動民營企業的高質量發展。③川南經濟區要加快民營經濟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和新興產業培育,以高水平人才為支撐,推動民營企業創新發展,努力打造全省第二經濟增長極。川東北、攀西、川西北經濟區要淘汰落后產能,轉移過剩勞動力,優化產業結構,發揮區域間的比較優勢,引導過剩勞動人員轉向新的產業鏈。川東北經濟區要依托特色資源和歷史文化優勢,攀西經濟區要突出礦產、水能和光熱資源優勢,川西北經濟區要持續推進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建設,促進“旅游+”發展,并大力培育民族特色文化產業;因地制宜,突出優勢,進一步激發出本地民營經濟的發展活力。④全省各市(州)要加強與“成德眉資”地區民營企業的合作與交流,促進企業管理人才的合理流動,實現全省經濟發展中的人力資源共享。同時,完善全省范圍異地人才就業后的檔案轉接、集體戶辦理、職稱評定、異地社保轉接等后續委托代理服務,為異地人才提供便利,切實解除人才流動人員的后顧之憂;促進社會高層次人才向民營企業流動,以人才優勢打造民營經濟發展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