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城建大學 經濟與管理學院,天津 300384)
作為新型城鎮化的物質基礎,基礎設施不僅是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生活環境有效改善的保證,也是公共服務提升、城市健康運轉的基石。構建布局合理、設施齊全、功能完備、安全高效的基礎設施體系,對推進新型城鎮化進程、保障“十三五”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要意義[1]。完善高效的基礎設施體系依托于科學合理的投融資體制,而科學合理的基礎設施投融資體制關鍵在于社會多主體的參與,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公民參與是構成高效運作的投融資體制的關鍵要素。公民作為社會的一大重要組成要素,對基礎設施的建設、使用、維護有著重要的影響,而私人作為公民中的一員,私人資本對基礎設施的建設和維護相當重要,利用私人資本,市場可彌補公共資金的短缺,滿足居民對基礎設施的需求。從政府角度,私人參與融資不僅能解決資金不足問題,還能減輕負擔,快速完成基礎設施的建設;從私人角度,參與基礎設施融資不僅可從中獲利,還能將經營領域與城市建設有效結合,增加可靠的投資渠道[2]。從基礎設施市場整體發展狀況看,私人參與基礎設施融資的態度消極,處于被動地位,且我國的投融資模式多以政府為主導,存在財政和信用方面的限制,難以促進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資模式[3]。因此,需要政府制定相關政策以引導私人主動參與到基礎設施的融資中,形成主體多元的融資模式,促進基礎設施高效有序發展。
隨著基礎設施融資模式的發展,許多國家選擇在基礎設施項目建設中引入私人資本,不僅降低投了資風險,還提高了國民的就業率。Fay M[4]通過研究發現,政府有能力將私營資本引入基礎設施建設中并加以管理,以實現彌補政府財力不足的現狀;Amin M[5]從稅收角度驗證了私人資本參與基礎設施建設的可行性;Megiddo I[6]、Liu W[7]認為,在基礎設施領域中引入私營資本,可能會出現資金分攤不均、風險分擔不合理情況而導致項目失敗;Canning D[8]、Savas[9]認為,解決政府資金不足的困境和公共服務效率低下,需要打破政府壟斷的局面,積極引入私營資本;Lu Y[10]提出利用公共資本投資基礎設施的建設可促進私人資本的積累;馮麗娜等[11]探討了基礎設施領域中PPP、BOT、TOT、PFI、ABS等5種融資模式的應用性,驗證了私營資本引入基礎設施建設的可行性;錢穎一[12]認為基礎設施供給率的提供有賴于私人參與;王磊、翟博文[13]基于新加坡基礎設施領域實踐成功的PPP項目研究,發現私營資本和公共資本合理分攤、共同參與是推動基礎設施建設的關鍵;李建軍[14]認為多元化的投融資格局是優化基礎設施融資與建設的基礎,應積極推進私人資本投入和合理分擔。
國內外學者大都從靜態角度研究基礎設施融資模式中引入私人資本的優勢與作用,有效促進了基礎設施融資模式的發展[15],但由于基礎設施外部性的存在,私人主動參與基礎設施融資的積極性不高。國內外學者對這部分的研究較少,忽略了私人融資的能動性,尤其是私人融資行為,導致政府制定的政策不能有效激發私人積極性,政策制定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本文從基礎設施外部性出發,通過建立私人群體間的進化博弈模型,以探索私人群體間的行為規律,解析制約私人融資積極性的原因,為政府出臺政策提供理論支撐,并提出相應建議,為推動基礎設施融資模式的創新發展提供科學參考。
基礎設施外部性的存在是私人參與融資積極性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基于社會資源最優配置角度,可將外部性分為“正外部性”和“負外部性”[16]:“正外部性”是指某種活動產生的社會成本小于私人成本,如私人積極參與基礎設施融資給整個社會帶來利益;“負外部性”是指某種活動產生的私人成本小于社會成本,如建筑能耗高給社會帶來能源短缺問題。
基礎設施是公共產品,具有公共物品屬性和外部性特征,存在“搭便車”的現象。基礎設施在使用上存在區域競爭、基礎設施產權界定不清楚,導致區域外部性的產生[17]。融資主體之一的私人群體參與基礎設施建設在獲得經濟效益的同時,帶動基礎設施發展,促進經濟增長,提供就業機會,然而基礎設施產生的溢出效益被社會和他人享用的同時,私人付出的經濟成本卻未被他人和社會分擔。私人為基礎設施外部性承擔的成本不能得到補償,抑制了私人參與融資的積極性,從而加重市場失靈。
圖1中的橫坐標表示基礎設施資本累計量,MSR表示私人參與基礎設施融資的邊際社會收益曲線,MPR表示私人參與基礎設施融資的邊際私人收益曲線,MPC表示私人參與基礎設施融資的邊際私人成本曲線。在基礎設施外部性不起作用的情況下,MSR與MPC的交點B處是社會最優配置均衡點,在均衡點處私人參與基礎設施融資需要承擔的資本量為Q2[17]。當基礎設施外部性發揮作用時,資源配置是由市場機制決定的,私人是否參與基礎設施融資在市場機制下進行。在市場機制自發進行下,配置均衡點將在MPR和MPC的交點A處實現,私人參與基礎設施融資需要承擔的資本量為Q1。在社會最優配置和市場機制自發進行下,基礎設施資本量將出現Q2-Q1的差額,導致該差額出現的原因是基礎設施存在正外部性,私人參與基礎設施融資的積極性受外部性影響被抑制,導致部分潛在私人最終選擇不參與。

圖1 基礎設施外部性分析
本文從參與基礎設施的潛在私人策略抉擇視角出發,在具有相同特征的私人群體中選取兩類為主要代表,以這兩類代表為研究對象,記為私人A和私人B。由于私人A和私人B都是有限理性的人,雙方從自身利益和訴求出發進行博弈。假設1:在私人A和私人B博弈過程中,有供雙方選擇的不同策略,分別為“參與基礎設施融資”和“不參與基礎設施融資”,即“參與融資”和“不參與融資”。假設2:基于私人A和私人B博弈雙方均為有限理性人,可從兩群體中隨機抽取配對,并且可反復博弈,策略選擇獨立不受影響[18]。假設3:設在私人群體中選擇參與基礎設施融資的私人比例為x,選擇不參與基礎設施融資的私人比例為(1-x)。假設4:在無政府政策干預條件下,參與博弈的私人A和B選擇“參與融資”策略,所得收益為m(m>0或m<0);一方選擇“參與融資”策略,另一方選擇“不參與融資”策略時,可得收益分別為m、n。由于基礎設施存在正外部效應,則n>m;私人雙方均不參與時收益為0。假設5:在有政府經濟激勵條件下,參與博弈的私人A和B選擇“參與融資”策略時,所得收益均為(m+I);一方選擇“參與融資”策略,另一方選擇“不參與融資”策略時,可得收益分別為(m+I)、n;私人雙方均不參與時,收益為0。
私人間博弈收益矩陣:在政府政策不干預的情況下,私人參與基礎設施融資依靠市場機制自發進行,由假設1—4,構建隨機配對的博弈模型,得到私人間的博弈收益矩陣,見表1。

表1 私人間的博弈收益矩陣



圖2 私人演化博弈相位圖1

圖3 私人演化博弈相位圖2
新的私人收益矩陣構建:根據假設5可知,在政府經濟激勵條件下進行博弈的雙方之間的收益會發生變化。由假設1、假設2、假設3和假設5可構建新的私人間博弈收益矩陣,見表2。

表2 私人間的博弈收益矩陣




圖4 私人演化博弈相位圖3

圖5 私人演化博弈相位圖4
由圖5中私人演化博弈路徑可知,參與基礎設施融資的私人比例趨向于(m+I)/n,該比例由政府經濟激勵政策(I)、私人參與基礎設施融資收益(m)和基礎設施外部性決定。通過對比分析和無政府政策干預條件下m>0的情況可知,政府采取經濟激勵政策鼓勵私人參與基礎設施融資時,積極參與基礎設施融資的私人比例顯著增多[20]。
基于外部性理論分析,構建潛在私人參與基礎設施融資的演化博弈模型,運用“復制動態方程”和“演化穩定策略”探究在無政府政策干預與政府激勵政策條件下,潛在私人參與基礎設施融資的策略選擇動態軌跡與策略穩定狀態,分析結果為:①當沒有政府政策干預時,從私人群體博弈策略選擇分析發現,私人選擇參與基礎設施融資的趨向比例與參與融資的收益成正比例關系,與基礎設施外部性成反比例關系。從演化博弈相位圖可知,當m<0時,私人群體更易于選擇不參與基礎設施融資;當m>0時,選擇參與基礎設施融資的私人比例趨向于m/n,即基礎設施外部性越弱或私人所得收益越多,參與基礎設施融資的私人比例也越高。②當政府實施經濟激勵時,即m+I<0,政府經濟激勵政策力度不足以使參與基礎設施融資的私人盈利時,選擇參與基礎設施融資的私人比例趨向于0;當0
在基礎設施外部性客觀存在的背景下,從參與基礎設施融資的私人群體行為策略選擇視角出發,建立潛在私人參與基礎設施融資的行為演化博弈模型,分析無政府政策干預與政府經濟激勵政策條件下私人融資行為演變軌跡,探究私人參與基礎設施融資策略的演化機理與影響因素。結果表明:潛在私人對參與基礎設施融資策略選擇行為受三大因素影響,包括基礎設施外部性、參與融資獲得的收益、政府經濟激勵政策[21]。
通過對比分析在不同情況下的私人行為策略選擇,發現政府經濟激勵政策可有效提高私人參與基礎設施融資的積極性。出臺專項基金補貼、稅收減免、信貸優惠、低息貸款以及折舊政策等多元化的激勵政策[22],可刺激私人積極投資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市場活力,促進建立基礎設施領域的多元化、多層次投融資體制,從根本上解決我國基礎設施投融資領域長期以來的投資不足、渠道單一、主體地位不清等問題,促進基礎設施發展[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