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措卓瑪

摘要:本文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青海牧區社會主義改造中的成功經驗進行歷史性分析,結合牧區實際和特殊性,就社會主義改造的歷史經驗對當前鄉村振興戰略在牧區實施的啟示進行探究。
關鍵詞:牧區經濟;社會主義改造;鄉村振興戰略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國民經濟進入恢復和發展時期,青海根據實際情況在農區、半農半牧區、牧區分別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在牧區,以有利于發展牧業生產、改善人民生活為出發點,制定了包括牧主經濟在內的畜牧業經濟方針,實施了一系列方針、政策和措施。這些歷史經驗對當下青海牧區經濟發展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有深刻啟示。
一、青海牧區社會主義改造的背景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青海屬于封建社會經濟制度,生產力水平極為低下,處于自然或半自然經濟狀態,廣大牧區實行封建的千百戶部落制度和盟旗制度。牧業基本生產資料由牧主階級所有,政治權利與經濟權利完全掌握在千百戶、王公貴族、宗教首領階層手中,對貧苦牧民從經濟和人身上進行著殘酷的剝削與掠奪。落后的封建政治、經濟、文化與思想意識根深蒂固,嚴重阻礙了青海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
1949年9月,青海解放,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青海社會秩序趨于安定、國民經濟開始逐步恢復。1953年至1958年,是我國社會主義改造時期,全國掀起農業合作化高潮,青海牧區還未進行民主改革,不具備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條件,因此,根據中央精神和青海牧區社會經濟特點,中共青海省委決定在廣大牧區不實行土地改革,采取“慎重穩進”的方針,在牧區“不分牛羊,不分草場,長期不變”,采取一系列有別于農業區的政策措施,緩和各階層矛盾,保護發展畜牧業,進行民主改革。
1955年9月,青海省在《第一次牧業區區委書記會議總結報告》中提出:“在自愿原則的基礎上,按照當地牧民能夠接受的適當的形式,有步驟發展畜牧業的互助合作。”1956年初,在青海省牧區試辦建設座談會上,省委明確指出要在堅持“全面規劃、加強領導、積極發展、穩步前進”方針的前提下,繼續實行“不斗、不分、不劃階級”“牧工、牧主兩利”的“三不兩利”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并提出爭取在1959年前在牧區完成半社會主義的合作化。鑒于對牧區的社會主義改造具有完成民主改革和社會主義改造的雙重任務,省委提出了在有條件的牧區建立牧業合作社和公私合營牧場,并制定了分批完成社會主義改造的計劃。
在合作化中,牧區建立了以牲畜私有、折股入社、統一經營、按勞動、畜股比例分紅為特征的初級社。創辦的公私合營牧場,保持了牲畜私有制,實行按股分紅,發給牧工工資的分配辦法,這是在特殊社會經濟條件下對牧主經濟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一種嘗試。牧主合作社和公私合營牧場,基本上符合當時牧區生產力水平,能夠調動廣大牧民群眾的勞動積極性,促進增產增收。尤其是對發展公私合營牧場生產,貫徹牧工牧主兩利政策,廢除封建政權發揮了積極作用,所以在當時的環境下,牧民、牧主是樂于接受的。
1958年8月,《關于在農村建立人民公社問題的決議》出臺,全國范圍內迅速掀起大規模人民公社化運動,青海牧區也照搬農區的做法,施行以“開荒為綱”方針,掀起了人民公社化熱潮。
二、青海牧區社會主義改造的歷史經驗
社會主義改造時期,在黨的領導下較好地調動了牧民群眾的生產積極性,雖然出現過一些曲折,但從整體看,投入逐步加大,基礎設施逐步完善,生產力逐步提高,傳統畜牧業不斷向現代畜牧業發展。這一時期所取得的實踐經驗是比較豐富的,有些經驗也十分寶貴,對當前在牧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牧區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一)從實際出發,審慎確定發展路線
據不完全統計,青海牧區在合作化前,9縣共有75個藏族部落、13個蒙旗,階級關系單純、問題復雜。牧主擁有大量的生產資料(牲畜、土地),牧民作為無產者,對于牧主有較強的依附關系。牧區沒有農業,沒有工業,手工業也尚未從牧業中分離出來,生活資料需外地供給,商品實行簡單的物物交換,基本是單一分散流動的原始畜牧業經濟。以牧主經濟為代表的牧區經濟不能自給、依賴性很大,存在著濃厚的原始和奴隸社會的殘余。青海省委、省政府根據牧區社會性質、經濟基礎不同于農業區的實際,1952年10月,省政府委員會和省政治協商委員會聯席會議上指出:“半農半牧區及牧業區的小塊農業區不進行土地改革,嚴格保護畜牧業,地主經營的牧場亦不沒收。”以此正確判斷和分析牧區的復雜性,提出用更多的時間和更緩和的方式逐步去實現社會主義改造,采取有別于農業區的政策措施。這些政策,以牧區實際出發,以社會發展規律出發,正確引導牧區進行社會主義改造,不急功近利,允許走必要的彎路,對穩定牧區的社會秩序,恢復與發展畜牧業生產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依靠群眾,確立勞動牧民的主體地位
為做好牧業社和公私合營牧場工作,青海省在牧區社會主義改造初期,實施“依靠勞動牧民,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在穩步發展畜牧業生產的基礎上,逐步實現對畜牧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路線方針,通過合作化組織牧民群眾,尊重牧民對自有牲畜的所有權和支配權。以自愿原則組織牧民參與開展合作化生產?!耙揽縿趧幽撩?,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強調勞動創造社會價值,勞動牧民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而體現了以剝削為生產經營方式的牧主階級只有進行自身改造才能成為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主體。根據勞動者主體結構的不同,采取不同措施保障勞動牧民利益。對占有生產資料極少的赤貧戶,采取有計劃地解決生產資料問題,通過重點貸款扶助發展生產、救濟、解決必需生活資料、適當提高牧工工資。自1951年至1955年,發放畜牧業貸款251萬元,救濟款247萬元,以逐步解決貧困牧民生產、生活上的困難。同時,加強牧民的勞動觀念教育和勞動技能,提高勞動牧民的勞動能力。
(三)根據民族特點和地區特點進行社會主義改造
在牧區,大部落套小部落,各行其是,受部落制度因素影響,從群眾基礎到經濟基礎,都存在著特殊性?!皬?957年各階層的經濟情況看,牲畜占有懸殊。據統計,牧主僅占總戶數的7.57%,但占總牲畜的46.99%;富裕者占總戶數的17.42%,占總牲畜的26.04%;中等者占總戶數的33.33%,僅占總牲畜的20.63%;貧苦戶占總戶數的41.66%,僅占總牲畜的6.6%”少數的牧主占有大量土地和牲畜,牧民群眾因受封建思想的影響,逆來順受。這是廣大牧區的特點。根據這樣的特點,中國共產黨采取“慎重穩進”“穩住上層、團結中層,保持安定”的方針。對牧主經濟的社會主義改造采取和平改造的政策,采取比對資產階級改造更寬大的待遇,方式上注重易于接受和多樣的方式,步驟上強調穩妥,時間上強調緩慢。通過“牧工牧主兩利”政策進行民主改革。以溫和的方法,改造牧主經濟,通過公私合營形式,使國家與牧主的關系逐漸從合營牧場外部的聯系與合作發展到合營牧場內部的聯系與合作。在這個過程中,漸漸弱化牧主對生產資料的所有權和支配權,通過“和平贖買”,有代價地把牧主經濟的生產資料逐步收歸國有,用和平的方式把牧主經濟的私有制轉變成社會主義公有制。同時,在沒有任何社會震動的情況下,達到消滅牧主階級的目的,并把牧主改造成自食其力的勞動者。
三、對牧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啟示
1953年到1958年是社會主義改造時期,回顧這段發展歷程,值得我們吸取的經驗很多。聯系當下鄉村振興戰略在廣大牧區的實踐,啟示也很多。一是認清省情,特別是牧區的實際情況,不直接搬用內地和農區的做法,從實際出發,落實黨的方針政策,創造性地開展經濟發展工作;二是尊重牧區產業發展的特點,以畜牧業為主,全產業鏈發展將是新時代牧區發展的重要趨勢,要以產業融合為方向,從畜牧業、畜產品加工業、旅游業、服務業著手,逐步推進,審慎地對待牧區特殊性;三是尊重傳統畜牧業形成的習慣,不急于求成,將地域特點和民族特點作為牧區發展方式中的重要考量因素;四是尊重勞動者主體地位,以廣大牧民的利益為動力,調動牧民群眾的生產積極性,發揮主觀能動性。
隨著社會不斷進步,廣大牧區在70年發展中,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方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尤其是產業融合發展成為當前牧區發展的發力點和增長點,結合新時期新階段的新情況,牧區經濟工作更要根據實際,采取合時宜合事宜的舉措。要按照社會發展規律和經濟發展規律辦事,以人民公社化運動在牧區的盲目推進為教訓,結合牧區實際,發掘牧區經濟發展優勢和特色,尋找經濟增長點,以人民為中心,尊重勞動者主體地位,激發勞動者主觀能動性,從而推進牧區、牧民、牧區產業共同發展。
(作者單位:中共天峻縣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