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創新創業教育是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的新指標,已列入高校教育教學內容,貫穿當代人才培養的全過程。論文以地方院校本科創新型人才培養情況為依托,以所在院校實施導師制前后學生所取得的成績為對照,總結了地方院校實施本科生導師制取得的一些成效,并就所存在的問題展開進一步的思考,提出改善措施,以促進本科生導師制模式的改革,從而為同類院校提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導師制? 創新創業教育? ?地方院校? 本科生
中圖分類號:G64?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2-3791(2020)11(c)-0133-04
The Tutorial System for Undergraduates in Local Colleges under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Background
HAN Yanhua*
(Hubei Engineering University, Xiaogan, Hubei Province, 432000 China)
Abstract: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s a new indicator of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which has been included in the teaching contents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runs through the whole process of personnel training. Based on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undergraduate talents in local colleges,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students before and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tutorial system were compared,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implementation process were considered further, and improvement measures of the 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 were put forward,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relevan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The tutorial system;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Local colleges; Undergraduates
隨著國家對社會經濟結構的調整,地方院校將創新創業教育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任務。大學生作為社會建設和發展的重要后備力量,其創新能力的培養對于增強民族自主創新能力有著深遠的社會意義[1]。近些年,國家及高校對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的資助以幾何級數量增長,為了順應時代發展的需求,提高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提高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本領,地方院校需要增設本科生導師。
本科生導師制誕生已久,其具體內涵是指高等學校在整個大學期間為大學生另外配備專業導師,幫助學生適應從中學到大學學習方法和思維模式的轉變,讓本科生通過科研、實踐理解所學的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鍛煉獨立思考和批判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科研興趣、創新能力和學習能力[2]。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創新創業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地方高校應正視新產業、新動力持續壯大的現實,以培養創新創業型人才作為教育的首要目標和任務,積極建立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應進一步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將課內學習與課外實訓做互補,積極幫助大學生適應創新型國家建設發展的需要,促使他們成為新時代亟需的高素質創新人才[3]。
1? 地方院校實施導師制的初步成效
1.1 以學生個人興趣為導向,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發展
創新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線,湖北工程學院作為一所地方應用型高校,緊跟本科教育改革要求,設立有創新創業方面的培訓課程,將國家科技政策、相關專業理論知識、市場動態分析、產品開發模式等信息進行整合,通過講座方式授予學生。同時設立有學科競賽、創新創業等學生興趣團體,配備相關專業導師,并定期邀請科研專家、實業家與學生交流、給予指導。創新課程的開設及專家交流輔導方式,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創新的興趣,提高學生創新的信心及創新的意識。例如,該校計算機與信息科學學院建立有“智能車創新實驗室”,該團隊參加了歷屆全國大學生智能汽車競賽,先后榮獲第十一屆全國總決賽平衡電磁組一等獎(第三名),第十二屆全國總決賽光電直立組一等獎(第二名)、光電追逐組二等獎,以優異的表現為該校爭得第十三屆全國大學生智能汽車競賽暨“泰達機器人”杯華南區選拔賽東道主的殊榮,并在此次比賽中取得了電磁三輪組一等獎、直立兩輪組一等獎、雙車會車組二等獎、信標對抗組二等獎等驕人的成績。該校學生還積極參與了“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青年紅色筑夢之旅”等國家級大賽。
以各項大賽為契機,導師指導學生以研究課題和解決問題為研究目標,有針對性地進行各類相關文獻資料查閱及學習,在專業技術知識學習的基礎上,輔以實驗研究、模型制作、工程實體參觀見習和學科競賽等,通過“研究+自學+參與+實踐”全方位培養模式,逐步達到培養學生全面參與、獨立研究的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通過項目研發的推進全面培養了學生研究性學習的能力。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深化創新意識,提升創新能力,逐漸掌握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作為本科人才培養中的一個重要環節,科研實踐導師制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4]。
1.2 以優秀學生為榜樣,帶動全體學生自主學習
導師制下創新性學習人才培養模式在該校土木工程學院、計算機與信息科學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物理與電子信息工程學院、體育學院等已取得良好的效果,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以土木工程學院為例,在2019年取得的主要成績如下:在第九屆湖北省土木工程專業大學生科技創新論壇中取得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4項。在第七屆中南地區高校土木工程專業“結構力學”競賽中獲二等獎。在“湖北工匠”技能大賽暨“勵精杯”湖北省高等院校土建類專業工程測量競賽中獲得全能一等獎、全能二等獎、四等閉合水準二等獎、建筑平面放樣三等獎和四等閉合水準三等獎。在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湖北賽區中,土木工程專業1名同學參賽榮獲普通本科一等獎。此外,若干名學生參加院里舉辦的BIM建模大賽,并繼而挑戰第七屆全國高等院校建筑軟件技能認證大賽。
學校對競賽獲獎優秀學生給予實質獎勵和精神鼓勵,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科研創新的積極性,在全校學生中形成了良好的自主學習氛圍,更多學生走上創新創業之路。對比2019年與2018年學生參加科研情況可發現,參賽人數由不足10人次攀升至91人次,參賽年級覆蓋面加寬,由單一的大三學生輻射到大學4個年級,參賽項目更加寬泛,比賽結果也有了很大突破。
1.3 以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為目標,推動教師教學科研更上一層樓
為了更好地指導學生創新,導師可以就所研究的領域設計適合學生的科學論題,也可以對學生感興趣的領域進行更加深入的學習,然后設計這個領域中適合學生的具體的科學問題,啟發學生發現和解決科學問題的思路,引導學生在更為具體的科學問題上進行深入的探討。
導師在指導學生開展研究、培養其學習能力過程中,需要不斷摸索、創新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創新興趣,利用與學生交流所獲信息不斷完善教學方法,指導的過程不僅提升了學生學的能力,更提高了教師教的水平。教研相長,以“源于教學,高于教學,指導教學”的科研工作方針,使教育科研工作有了新的發現、新的突破、新的高度,真正踐行“用教育的科學,實施科學的教育”,從而全面提高教學質量[5]。
2? 導師制實施的深入思考
湖北工程學院在本科生導師制實施方面仍處于起步探索階段,導師制模式主要為科研實踐導師。以國家及省級的各種學科賽事、科技創新競賽為載體,指導學生進行科學研究,在短期內對學生相關方面的知識體系完成梳理、提煉和升華,有效提高學生科研成果產出率和創新競賽獲獎率。在實施過程中尚存在諸多問題有待進一步思考。
2.1 課題研究的傳承性問題
該校越來越重視在國家和省級賽事的參與度,但縱觀各年的參賽項目和參賽課題,不難發現同一賽事歷年之間的課題研究幾乎沒有關聯性,更不具備深入度。可通過如下措施解決課題的傳承性問題。
對于每年都參加項目的學生,導師可指導他們在不同年級的規劃,比如:大二年級開始創新創業訓練,大三時參加各類學科競賽,到大四轉為論文(設計)、專利等成果的輸出,導師應隨著他們的進步而不斷提高項目的深度和專業性指導。
導師在制訂每年的指導計劃時,可將往年的指導項目專列成項,以此達到對歷年項目的導向作用,若有學生選擇該課題,則可達到項目深度的不斷推進。
學校應有激勵政策,鼓勵教師、學生積極開展創新創業活動,并鼓勵學生對創新創業優秀成果進行完善提高,參加各類學科競賽。把有創意、能創新、敢創業的學生通過創新創業教育挖掘出來。
2.2 課題完成的滿意度問題
學生角度來看,很多項目從申請到立項之間周期長,而申報學生考慮到獎學金、保研等目的急于求成心理較普遍,對項目的專注度短。并且,大學4年中隨著學生眼界的開闊,他們每年的關注問題都在變化,所需指導項目也在發生變化,由低年級的科研能力訓練轉為高年級的實踐訓練的需求,或者由競賽活動轉為考研指導需求[5]。因此,經常有學生由項目申請時的熱情積極,到項目批準后不再感興趣,甚至關注方向已變化的現象發生,導致多數項目完成度較低。
從教師角度講,無論年底考核還是職稱評審,高校看重的主要還是科研成果,教學成果所占比例寥寥,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時動力不足[6],對大多數學生來說,如果沒有教師指導,獨立完成和實施項目計劃難度偏大。學校及相關部門應設立相應的約束及獎勵政策保證項目的完成。
2.3 課題指導的有效落實問題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至2014年我國普通高校師生比為1∶17.68,與美國常春藤聯盟中1∶3的師生比相比,我國本科生導師制實施過程中師生比過低,可能導致導師因精力不足致使所開展的輔導教學與交流探討流于形式。
為達到對學生實施有效指導的目的,在實施過程中需要嚴格控制師生比,根據學校的實際師資,結合具體項目的不同,采用如下措施解決導師制“超負荷”運行狀態難題。
(1)在指導教師資源不足的情況下,可以優先考慮流動導師制[7]。以在校在編及退休教師擔任本科生導師,通過設計“門診式”導引模式,開辟“第二課堂”指導陣地,創新“縱橫交叉”型指導形式,推動師生之間雙向“流動”,使師生在“流動”的過程中緊密銜接、有效互動,從而提升指導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2)充分發揮地方院校的優勢,建立校外導師隊伍,聘請校外實訓基地、聯合辦學企業或相關對口專業的資深專家及優秀校友擔任大學生導師。校外導師實踐工作經歷豐富,具有較高的專業水平和完備的知識結構,并且能夠為學生提供合適的實踐類項目或實習機會[8],可在實習過程中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指導。
(3)根據具體項目,權衡確定合理的師生比。對于競賽活動或創新大賽類團體項目,先由學生自主選擇研究課題,自由結成活動小組,再根據活動內容和研究方向選擇適合的導師。這種活動中學生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都較高,學生能與導師有良好的溝通,并愿意聽取導師的意見和建議,有助于師生共同推進創新活動的進程,每位導師可指導一組學生,師生比大約為1∶5~1∶6。對于實踐項目,需要導師有充裕的時間與學生交流和指導,在考慮充分運用互聯網和現代移動通信技術,跨越時空限制隨時隨地在線互動的情況下,每位導師指導的學生人數控制在3~4人以內比較適合[9]。
3? 結語
目前,本科生導師制在我國大部分高校中已經進行了較為廣泛的推行,但不容忽視的是,該制度實施的配套措施和管理機制尚不夠成熟。而且,我們所面對的教育對象是背景迥然、性格千差、興趣各異的芊芊學子。因此,高校還需要結合具體的情況,比如專業、師資、生源等,進一步探索與完善本科生導師制的具體實施模式,使得該制度真正在我國大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培養上發揮其應有的作用,為我國現代化建設培養具有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和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的人才。
參考文獻
[1] 魯正,上官玉奇.基于本科生導師制的新工科人才培養探究——以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為例[J].高等建筑教育,2019,28(4):1-4.
[2] 吳迪,鄭志學,李棟.我國高等院校本科生導師制研究綜述[J].科教導刊,2017(2):35-37.
[3] 于春偉,張軍,文少白.本科生導師制在大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培養過程中的作用[J].教育教學論壇, 2018,2(27):249-251.
[4] 彭理群,徐睿,秦鳴,等.導師制帶教模式在大學生專業能力培養中的實踐與探索[J].教育現代化, 2019,6(87):15-18.
[5] 戴圣偉,王炎平,張居武,等.導師制與大學生學習能力培養的協同創新[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 2016,35(8):174-176,180.
[6] 任振華,曾憲桃.“新工科”背景下應用型大學土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的改革與探索[J].西部素質教育, 2017,3(17):1-3.
[7] 范圣剛,劉美景.“新工科”背景下土木工程專業建設與改革探討[J].高等建筑教育,2019,28(4):16-20.
[8] 楊華,肖平,潘峰.新工科背景下創新型人才實踐教學探索與改革[J].實驗室科學,2018,21(6):84-86.
[9] 劉靜.基于優良學風建設的本科生成長導師制研究[J].科技資訊,2019,17(2):252-253.
基金項目:湖北工程學院2019年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院校本科生導師制培養模式研究——以土木工程專業為例》(項目編號:2019047)。
通信作者:韓燕華(1978,6—),女,漢族,山西霍州人,博士,副教授,主要從事道路橋梁專業課程教學與研究,E-mail:hyh-gqc@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