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健平
籃球項目的課堂教學有2種不同的教學形式:先教籃球技術,待技術掌握后再教籃球戰術,如,先教學生原地運球、行進間運球、雙手胸前傳接球等籃球技術動作,待技術掌握到一定程度后再教授學生如何進行比賽的籃球戰術;在教授籃球技術的同時滲透籃球戰術意識或戰術,即讓學生在比賽中學會籃球技術與戰術,領會教學就較好地體現了這一點。
浙江省體育教研員余立峰提出了“學練三個一”課堂教學新結構,該結構是指將教學內容分為“單一身體練習”“組合練習”“游戲或比賽”3個教學環節。應用于籃球教學中,不僅能促進教師更好地“教”和學生更好地“學”,還能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練積極性,有效引導了學生會學、會用、會比賽,體現了能力為先,素養為本。那么,體育教師該如何將“學練三個一”課堂教學結構落實于籃球教學中,既能教授籃球技術,又能滲透籃球戰術意識,實現會運用籃球技術進行比賽的目標呢?通過研究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落實。
一、以“單一身體練習”為載體:教授籃球技術,滲透籃球戰術意識
隨著研究的深入,筆者認為“學練三個一”中的“單一身體練習”不僅是單個技術動作,應該是“一項身體練習”,既可以是單一動作,也可以是組合動作或者完整的技術動作。單一身體練習改變了以往單個技術動作為教學內容的習慣,通過教學方式的運用,有利于項目特征和運動教育的實現。
在“學練三個一”視域下的籃球教學中,“單一身體練習”是傳授籃球技術,滲透籃球意識的載體。即,通過“單一身體練習”的學練,實現會用、會比賽。在實際教學中,可采用以下方法教授技術,培養比賽能力。
1.問題引導法
在教學中通過提問,能引起學生積極動腦思考,從而激發學習興趣,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在籃球教學中,可以通過問題串的形式,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并應用于比賽。如,在教授《原地運球》一課中,“單一身體練習”采用2名學生1組的“1運1搶”練習,即在指定區域內(直徑1m的圓),學生A在圈內原地運球,學生B努力干擾運球或搶斷,當學生A的球被搶斷或離開指定區域時,則表示護球失敗,學生A與學生B互換角色繼續練習。在此節課的學習中,可以采用以下問題引導學習。
問題1:持球隊員應該將球運在2人中間還是旁邊?問題2:在原地運球時應該用怎樣的方法保護球?這時的“籃球”“運球隊員”“搶球隊員”三者是怎樣的位置關系?問題3:當搶球隊員逼近時,運球隊員應該采用高運球還是低運球?問題4:當搶球隊員即將繞過運球隊員、快接近運球手時,運球隊員應該怎么辦?
在問題1的引導下,通過3min練習后,學生們能夠較快得出:“運球在2人中間是最不利的,應該將球運在兩側,離搶球隊員越遠越好。”在問題2的引導下通過練習,學生們能夠得出“將背對搶球隊員或者將手擎起來保護籃球”,這時教師可以總結為“用自己的身體保護籃球”。而三者的關系,在現實教學中學生較難說清楚,需要教師引導,并將“籃球”“運球隊員”“搶球隊員”三者的位置展示在學生面前,學生才會明白“人—球—人”三者的關系。通過問題的引導,學生學習后,能夠明確在運球時如何用自己的身體保護籃球。通過問題3的引導學習,學生能明白搶球隊員逼近時,球不能運得太高。通過問題4的引導學習,學生得出2種結論:“身體轉動方向,讓搶球者拿不到球”和“換手運球”,這2種方式通過教師的引導就能得出:換手運球能讓運球者更從容,但對球的控制能力要求更高。
在這個“1運1搶”的“單一身體練習”教學中,通過以上4個問題串的落實,不僅能讓學生明白有人防守時該如何運球,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比賽能力和籃球意識。
2.條件限制法
條件限制法是指改變某些條件限制其真正的實力,從而達到某種目的。在籃球教學中,為了讓籃球對抗練習(攻守對抗)持續進行,通常可通過條件限制的方式削弱防守(進攻)者的能力,從而實現在對抗練習中不丟球。如,在教授《行進間運球》一課中,“單一身體練習”采用“1運1搶”的方法進行教學,為了運球者能持續運球,整個過程可采用條件限制法。“1運1搶”的練習方法為2名學生1組,在寬3m、長8m的長方形場地進行,學生A從3m的寬邊線上運球向前推進,學生B全力防守,當籃球脫手或者運出8m的長邊線時,進攻隊員失敗,2人互換角色。在這一練習中,可采用以下步驟進行條件限制。
第一步:防守隊員雙手放于背后,通過腳步移動進行防守,通過這一練習,能引導學生采用左右變向、呈“之”字形線路向前運球的方式推進;第二步:防守隊員一只手放于背后,通過腳步移動進行防守(不準搶球);第三步:防守隊員通過腳步移動進行防守(不準搶球),通過以上2個步驟的練習,在逐步增加防守力量的同時,增加學生練習的趣味性和熟練“之”字形線路向前運球推進的動作;第四步:防守隊員一只手放于背后,通過腳步移動進行防守搶斷(一只手搶球),在這一練習中加入了搶斷,讓練習者學會運球時利用身體護球;第五步:防守隊員全力防守,在此練習中,學生雖然不斷失敗,但學生能體驗到1對1的對抗。
通過以上5個步驟的教學,擺脫了原來的直線運球教學模式,這樣的教學形式更加契合籃球比賽的需要,在整個“行進間運球”的“單一身體練習”教學中,不僅讓學生體驗到了“行進間運球”的方法,還體驗了運球對抗、運球躲避、運球擺脫等形式,在增強運球技術的同時,無形中也提升了運球技術的實戰運用能力。
二、以“組合練習”為方法:豐富組合形式,培養比賽意識
“組合練習”是指在單一身體練習的基礎上增加一個或多個技術動作形成新的練習形式,通過這種形式的教學,能豐富體育課堂教學的練習方法,有效提升學練樂趣。
在籃球教學中,組合練習能夠把運球、傳球、投籃、移動等技術有效地組合起來,這些豐富多樣的組合練習是培養學生比賽意識的有效策略。
1.培養觀察力的組合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培養觀察力的組合練習提升學生的觀察能力。如,在教授《行進間運球》一課中,采用“運球+投籃+防守”的“組合練習”。練習方法為2名學生1組,學生A運球進攻,學生B滑步防守(不準搶球),當學生A投籃時,學生B跳起封蓋,當學生A運球脫手或投籃結束后互換角色,繼續練習。通過這一練習,防守隊員會根據進攻隊員的位置與動作進行滑步防守和跳起封蓋,在此過程中有效鍛煉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在教授《投籃》一課中,采用“跑動接球+投籃(發底線球)”的組合練習。練習方法為5名學生1組,1名學生為“中間人(發底線球隊員)”,始終為進攻方。另外4名學生分為2組,2名學生進攻,2名學生防守。以發底線球的方式進行練習,每次進攻結束,投籃隊員與“中間人(發底線球隊員)”互換角色,進攻方與防守方互換角色后繼續練習。
通過這樣的“組合練習”教學,不僅能有效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把握防守與進攻的時機,還能提升學生的籃球比賽意識,實現所學動作的有效運用。
2.提升判斷力的組合
判斷能力是一種預判的能力,在籃球比賽中常見的有判斷對手的傳球方向與速度、運球軌跡與方向等。在教學過程中,也可通過“組合練習”提升學生的判斷能力。
如,在教授《傳球》一課中,采用“運球+傳球”的組合練習。練習方法為2名學生1組,學生A原地運球或行進間運球并隨時準備將球傳給學生B,學生B繞學生A相距3m左右跑圓圈并隨時準備接球,當學生A將球傳給學生B后,2名學生角色互換繼續練習。通過組合練習,傳球隊員需要判斷同伴的跑動速度和方向,在傳球時還需要判斷提前量,從而通過這一組合練習提升學生的判斷能力。除此之外,“運球+傳球”組合練習還可以變化為3名學生1組,1名學生運球,2名學生從2個不同的方向跑動,其他方法不變。除此之外,發底線球的組合練習,傳切配合的組合練習等在特定的條件下,不僅能提升學生的判斷能力,還能培養學生學會運用已學技術進行比賽。
3.提高決策力的組合
籃球比賽中的決策能力是一個系統的反應過程,是基于觀察、判斷之后最終決定進攻方法的能力,因此,決策能力是1名隊員籃球素養的核心能力。在實際籃球教學中,同樣可以通過“組合練習”培養學生的決策能力。
如,在教授《傳球》一課中,采用“運球+傳球+搶斷”的“組合練習”。練習方法為3名學生1組,學生A和學生B相互傳球,學生C搶斷,當搶斷成功,學生C和被搶的學生互換角色。在“組合練習”的教學中,通過練習與教師的啟發提問得出:當防守隊員在2名傳球隊員中間時,傳球隊員可采用高拋球提高傳球成功率;當防守隊員靠近持球隊員時,持球隊員可采用頭上高拋傳球、體側反彈傳球,接球隊員可以跑到傳球隊員側方接球;當防守隊員靠近接球隊員時,傳球隊員需要通過移動為防守隊員做擋拆后傳球,或者接球隊員通過轉身或假動作變向擺脫防守后接球。
以上3種傳球方法都掌握后,通過組合練習,能有效培養學生對傳球時機的把握、對傳球方式的決策,從而提高學生在籃球比賽中的決策能力。除此之外,在這些“組合練習”的學習中,有效提升學生的比賽意識。
三、以“游戲比賽”為途徑:創設真實比賽情境,提升運用能力
籃球技術動作的學習,其最終目標是實現技術動作的運用,即能打籃球賽。因此在“游戲比賽”創設時,應體現真實的比賽情境,從而提升學生對籃球技術的運用能力。
1.教學內容模擬賽
教學內容模擬賽,即將本節課學習或練習的“單一身體練習”或“組合練習”設計成比賽,通過“比多”或“比快”等進行小組間或個人間的比賽。
如,在教授《行進間運球》一課中,將游戲設計成“運球接力賽”,游戲方法為4名學生1組,各組在標志線后排隊,聽到哨聲后,排頭迅速向前運球,繞過15m處的標志桶后返回,在距同伴3m處的標志線停球,將球傳給同伴,并跑至隊尾排隊,同伴接球后迅速出發,方法同第1名學生進行循環,直至4名學生全部完成練習后結束比賽,比一比哪一組速度快。
再如,在教授《雙手胸前傳接球》一課中,將游戲設計成“跑動傳球比多”,游戲方法為3名學生為1組,學生A與學生B在一側,與學生C相距4~5m面對面站立,學生A將球傳給學生C后立刻跑向學生C的位置,學生C接球后將球對傳給學生B,并跑向學生B的位置,即球傳向哪兒就跑向哪兒,比一比在規定的時間內哪一組傳球次數多。
在教學內容模擬賽中,是對本節課所學(所練)的“單一身體練習”和“組合練習”的復習,讓學生在愉悅的比賽中進一步加強技術動作的練習與提升。
2.真實情境體驗賽
真實情境體驗賽更能體現項目特征,即將教學中的“單一身體練習”和“組合練習”融于真實的比賽情境中,讓學生在真實的比賽中感知和復習所學的內容。
如,在教授《運球》一課中,設計“1對1”籃球對抗賽。比賽方法為學生A通過運球擺脫防守后投籃(投標志物),學生B努力防守,當學生A投籃(打到標志物)成功時繼續進行第2次進攻,當學生A投籃失敗或被搶斷時,2人互換角色。這樣的比賽,更能讓學生體驗到籃球的項目特征,在真實情境中的比賽能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籃球戰術。如,在教授《傳球》一課中,還可采用“2傳1搶”“2打1”等比賽形式。像這樣的比賽形式,是對“單一身體練習”和“組合練習”更加契合實際的復習,學生通過一個單元的學習,不僅鞏固了籃球技術,也提升了技術的運用能力。
3.內容拓展對抗賽
內容拓展對抗賽是更綜合性的比賽設計,是對一個單元乃至幾個單元知識的綜合設計,即將籃球的運、傳、投、防守等技戰術都融合其中。
如,在教授《傳切配合》一課中,在游戲比賽環節設計為“2打2”或“3打3”比賽,要求學生在比賽中盡量用“傳切配合”進攻。通過這樣的設計,學生在“游戲與比賽”這一環節中不僅能真實體驗到比賽中的“傳切配合”,還能對以往所學內容加以綜合運用。當“2打2”或“3打3”進攻方成功率不高時,就可以采用條件限制的方法優化比賽過程。如,在教授《傳切配合》一課中,“2打2”無法實現“傳切配合”的運用時,可將比賽方法改為5名學生1組,學生A為中間人,持續進攻,其他4名學生將2名學生分為1組,進行3對2的籃球比賽,進攻失敗后雙方互換角色。在這個練習中,進攻隊員通過人數上的優勢,造成防守力量不足,容易跑出“傳切配合”。
總之,“學練三個一”的課堂教學新結構在籃球教學中的應用,在每一個環節的學練中,不僅能將籃球技術逐一落實,同時還能培養學生對技術的運用能力,促進籃球戰術意識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