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香麗

在室外上課是多數人對體育課的一貫認識,但隨著氣候變化和環境污染等因素的出現,室內體育課逐漸成為體育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室內體育課應該上什么內容?應該怎么上呢?近日筆者有幸觀摩遼寧省大連市一二五中學王雪老師的一節“增強安全意識、提高避險能力”室內體育課,感觸頗多。
在新授內容部分,王老師借鑒了“翻轉課堂”的教學形式,將學生能自學的知識放到課前,以小組為單位,對知識進行理解、加工、展示,在積極開放的教學氛圍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在防震教學環節,教會學生在地震中如何存活是重點,因此,在學生展示后,王老師重點強調了如何找到“活命三角區”,以及被困三角區后的應對方法,筆者認為,教師處理教材重點非常到位。
在防火災教學環節,學生重點展示了報警、開窗呼救、不乘坐電梯等常規內容,但對如何避險自救說得不夠詳細,王老師在肯定學生學習成果的基礎上重點強調避險自救,強調火災自救的方法及時、到位,說明教師對教材的把握非常準確。
作為教師,必須告訴學生不擅自下水施救不是見死不救,而王老師在防溺水教學環節處理得非常有智慧,她不僅告訴學生在不下水的前提下要想辦法救,還總結了溺水施救的措施:“一呼,二撥,三伸,四拋”,為挽救同伴生命盡可能地做出自己的努力。
在交通安全教學環節,學生強調了遵守交通規則的重要性,王老師在學生講解的基礎上進行知識拓展延伸,運用視頻創設真實的情景,重點向學生拓展了“大貨車盲區”這個知識點,并運用圖片對“大貨車盲區”進行詳細的闡述,在增強學生遵守交通規則意識的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避險能力。
本節課教學結構完整,教學方法多樣,巧妙地利用多媒體給學生創設真實的安全情境,取得非常好的教學效果。但縱觀整堂課,筆者認為應該在每個主題后面增加實踐操作環節。如在防震主題講解后,讓學生在教室內尋找“活命三角區”躲避,演練有秩序撤離;在防溺水主題中,讓學生模擬撥打急救報警電話和心肺復蘇演練;在火災自救主題中,讓學生演練使用滅火器等。
當然這些僅僅是筆者的不成熟看法,是否合適還需要在教學實踐中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