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劍平 鄭洪艷

目前義烏市大多數學校普遍存在體育教師隊伍中青年教師居多的現象,青年教師如何快速成為優秀教師,晉升為骨干教師?在這種局限背景下,如何真正落實骨干教師帶動青年體育教師,破解教學經驗不足、課堂不精的困局,使青年教師快速成長起來呢?義烏市體育學科在市教育局的統籌部署下,聯動全市多所學校的名優骨干體育教師,共同搭建“吳劍平名師工作室”平臺,以“同思共研磨專題”為主要學習目的,以“團結奮進促成長”為主要學習目標,制訂出臺工作室管理辦法,不斷優化研訓模式,建立活動成果檔案。
凝名師之髓,聚優課之光。工作室自成立以來,發展成效顯著,學員成長迅速。全體成員共承擔市級公開課12人次,市級講座7人次;三位導師榮獲第七屆小學體育學科帶頭人;學員獲浙江省體育教學活動評比一等獎1人次,浙江省體育學科論文評比三等獎1人次,市級教壇新秀1人次,市優質課獲得者5人次,市級學科論文評比一等獎4人次、二等獎6人次、三等獎6人次……工作室將一群努力上進的體育教師聚集在一起,培養骨干教師朝特色化成長,帶動青年教師向專業化發展。義烏市名師工作室活動具體實施步驟與策略如下:
一、創建成長性平臺,廣納賢才共謀發展
工作室成立需要吸收優質、上進的體育教師,“有將有兵”才是完整的團體。市教育局依據《義烏市名師工作室管理辦法》的精神,根據全市所有學校的區域分布特點,以及學校骨干、青年體育教師的分配比例,秉承充分發揮骨干教師領頭作用,結合自主申報、學校推薦、導師審核并征求學科教研員意見,共同遴選出20位工作室學員。其中骨干教師16位,主要以獲得“義烏市教壇新秀”“義烏市優質課獲得者”等殊榮的教師組成,青年教師主要是以全市教師基本功比賽獲獎或論文獲獎的教師組成。整個工作室團隊以金華名師、市體育教研員為首席顧問,三位體育學科帶頭人為導師,帶領20位學員。名師工作室平臺的創建,給體育教師專業成長提供了有利條件,充分發揮了骨干教師的帶頭作用,同時促進了校際之間的廣泛交流與合作,共享優質體育教學資源,活躍體育研究氛圍,共同實現增效提質的教研目的。
二、建立可行性機制,規范化管理團隊
俗話說:“沒有制度寸步難行,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搭建成立骨干教師同思共研的工作室平臺,為最大化地發揮各位學員的潛質、激發其學習動力、延長其學習毅力、促使工作室順利而又高效地開展各項活動,需要建立切實可行的管理辦法。其具體內容包含工作室管理制度、考核制度、獎懲機制組成的管理體系,學期研討活動總計劃、每月研討具體方案、學習細則和材料整編、歸檔組合而成的運行體系,工作室微信公眾號、教育宣傳平臺、金華體育教學公眾號等媒體新聞平臺組合成的宣傳體系(圖1)。
管理體系,主要以工作室全體學員的專業成長為目的,以課程改革、創新、創優為思路,培養新時代教育的“四有教師”。工作室實施年終和階段性的考核評估,考核結果分為優秀、合格、不合格三檔。階段考核由名師工作室的三位導師根據學員出勤和學習任務完成情況進行考評。對階段考核不合格者,要求補全缺項任務后,方可進入下一學期的學習研修活動。年終考核,名師工作室的三位導師依據考核指標,結合學員自我評定表,對每位學員進行綜合考評,并將考核結果上報至教育主管部門。對年終考核不合格的學員進行勸退,并上報主管部門備案;對年終考核優秀的學員進行大會表彰,并獎勵下學年優先外出學習的機會。
運行體系,以教學研討為中心,以線下課堂教學為主、線上反思總結為輔。如制訂學員按時按需每月一次的學習細則,學習形式主要分學員自主學習和集中學習。自主學習,導師根據工作室近期研究方向,確定探討主題,抑或是好書分享,引導學員分小組先進行自我探究性學習,將學習成果編寫成文字上傳到小組微信群進行組內線上分享與交流,經小組探討“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后,把最終討論成果委派組員進行工作室線上分享,讓每一位學員都有發表自我意見的平臺,讓每一位學員都有自我展示的機會,讓每一次學習都有良好的收獲;集中學習,導師在月初制訂好集中研訓活動主題,安排好執教人員,分組進行備課—上課—修改-再次上課,通過小團隊的力量,進行兩次左右的組內磨課,基本形成一堂高效的體育與健康課,最終在集中學習的當天課堂上亮相。多樣化的學習方式、靈活的學習機制,能夠不斷鞭策學員進行自主學習、積極進取,切實提高其業務能力。
宣傳體系,以活動宣傳報道為主。如審核組職責,主要對活動新聞報道的稿件進行審核,審核出問題的地方進行圈注,并及時通知該次活動主負責編輯人員進行修改,確定無誤后通知其“可以推送”;編輯組職責,負責當次活動編輯的人員,要在活動前收集好相關資料,了解活動流程與主要內容,事先編輯好大概的新聞報道內容。在活動結束后當天,對先前編輯的文章進行補充、修改,并插入照片后進行整體檢查,確定無誤后推送到報道群,通過主審人員審核并修改后同步到工作室的公眾號上;攝影組職責,負責當天活動攝影,工作室通過確定報道組工作職責和要求,把任務與職責落實到實處,充分鍛煉學員的寫作能力,編輯優質的報道文章,推送到相關宣傳平臺,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工作室的知名度,為年終成果歸檔提供了便利條件。
三、打造靈活性研討模式,精準鎖定學員需求
工作室研訓活動模式主要以線下教學研討活動為主、線上專題活動為輔。下面以吳劍平名師工作室開展線上、線下研訓活動為例。為加強工作室隊伍建設,充分發揮骨干教師帶頭作用,展現新時代體育教師卓越風采,工作室將線下研討活動用教學展示課和線上分享來呈現,分成“請進來”和“走出去”兩種模式。
(一)“請進來”模式
工作室研討活動的開展是引領學校體育教育教學改革創新的重要突破口。每次活動都會邀請一線名師、骨干教師助陣課堂,誠邀本市或外市兄弟學校共筑課堂,一起專研教材,分享團隊特色,展示優質課堂,吸取他人之精華。
1.專家助陣活動。例如以“名師引領如潮流 專業提升促成長”的主題研討活動,特邀杭州資深心理專家,溫州甌海、臺州仙居、金華、義烏四地體育教研員助陣活動。市教研員陳益軍作了題為《基于省綱要下的體育課堂教學探析》的講座,他依據省綱要的核心要求,剖析“技術、體能,運用”三維度構建單元的策略,重點講解了“教材三個一”中如何體現單一練習到組合練習。陳益軍通過詳細講解動作組合策略,結合自身經歷,生動、形象地將一個個教育教學案例貫穿于講座內容當中。讓學員知道如何進行有效、合理的練習組合,啟發出很多教育教學上的靈感。專家的每一場講座和經驗分享,都是一次心靈的洗禮,他們帶來前沿化的教學模式的同時,分享了彌足珍貴的經驗,讓學員熟知研訓活動是組織者搭建平臺,為參與者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尋求解決問題提供專業引導的過程。
2.兄弟團隊共筑課堂。除了特邀一線專家助陣活動,還邀請任松梅工作室團隊加入,攜手共研教材,助力課堂教學。以籃球單元教學展示課為例,任松梅工作室成員和吳劍平工作室成員齊聚一室,共同確定研訓主題,探討教材重難點,擬定解決難點的方法,再各自委派出學員進行磨課試教,雙方在各自課堂中進行指導糾正,為優質的展示課提出寶貴意見。任松梅工作室的加入,展示了他們團隊的精彩亮點,分享了工作經驗,也給予工作室極大的支持,兩支團隊形成了合作共贏的局面,在教育教學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3.導師引領帶動成長。由工作室導師親自亮相,帶動學員敢于“登臺”,牽動學科教師勇于發言。教學展示課先由工作室導師授課,再由經導師指導過的學員進行執教。如,吳劍平親自執教的水平三(五年級)《運球+傳球的運用方法》。他采用創新的教學組織形式、新穎的教學道具、精練的教學語言,將籃球的運+傳動作組合練習與籃球實戰運用巧妙結合。整堂課緊緊圍繞省綱要課堂教學“七個一”的基本要求,靈活運用教材“三個一”,遵循籃球運動發展規律,促使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游戲中循序漸進地運用籃球運、傳組合技能,從而鞏固動作方法。鮮明的教學特色形成活生生的教學樣板,使學員無不嘆之其課堂的精妙。再如,導師指導學員鄭洪艷執教的《多種形式拍球運用方法》課。針對一年級學生的身心特點,她從活力四射的音樂準備操到復習拍球的擊球點,再到運用各種有趣的拍球練習,穿插激烈的競技游戲,既充分鞏固了拍球的技能,又激發了學生的練習興趣。通過導師的帶領、團隊的合作,讓學員在一次次磨練中進步,在一次次歷煉中成長。
(二)“走出去”模式
工作室另一種研討形式是讓部分學員走進其他研訓平臺進修,并通過現場直播或錄播的方式,使不能到場的學員也能參與其中,以“借他山之石”來“琢己身之玉”。例如,工作室送教麗水蓮都區囿山小學、杭州娃哈哈小學,把團隊磨煉出的最佳課堂效果展示給異鄉,同時虛心學習當地教學特色,將好的“產物”通過錄播的形式帶回來“消化”“吸收”,達到優秀資源共享的目的。導師積極帶領學員參與高層次學習平臺,如參加全國中小學體育名師優質課教學展示觀摩研討會、“湖臺金溫甬”五地市體育與健康研討活動,走進羅郭松名師工作室課堂等,讓學員參與其中,開拓視野,吸取精華,同時也看到自身不足,明晰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工作室以“請進來”和“走出去”兩種研討模式,一方面特邀學科領頭人助陣活動,傾注前沿化教育理論和教學模式,誠邀其他優秀團隊入駐課堂,共謀體育教學發展前景,提升團隊品質;另一方面積極參與外省市、地縣區舉辦的各級各類研訓活動,達到“聚內、聚外”雙管齊下,充分吸收新鮮血液。
四、開展全面性歸納匯總,為前行道路點亮一盞明燈
工作室研訓活動順利的開展,匯聚了整個團隊的智慧、心血和努力。及時進行反思和總結,并把活動全部材料整理成冊,留下佐證的同時,也是對自我成長的一種自省。例如,工作室每次活動結束都進行線上反思,把研討過程中出現的困惑、解決的方式等編輯成文,統一上交給負責人。再由歸檔負責人將活動方案、開課教案、活動記載表、課堂觀測表、照片、視頻等一系列材料以電子稿和紙質稿兩種形式進行留存。理清工作室研訓活動形式與流程,排摸研討活動中存在的問題,整合教研成效,更好地發揮工作室的示范引領作用,為今后開展研討活動指明精準的方向。
隨著課程改革不斷深入,一線骨干教師必須打破傳統教學觀念,踐行新課程標準理念,掌握新時代新科技的教學方式,給青年教師樹立好標桿。俗話說“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借助名師工作室進行自我修行,時刻鞭策自己邁開前進的腳步,跟緊團隊步伐,肩并肩、手拉手,擰成一股繩,與團隊共成長,從而帶動全市體育教師創新工作熱潮,促進義烏市體育教學質量邁向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