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宋代風俗畫是中國繪畫史上的里程碑,由于其繪畫題材廣泛,因此對各方面的研究都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雅俗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審美標準,隨著時代的交替,其含義也在不斷變化。從宋代的雅俗觀看風俗畫是俗的,但是從當代的審美標準和雅俗觀看風俗畫既有雅的一面,也有俗的一面,可以解讀出風俗畫雅俗共賞的一面。本文從宋代風俗畫中的俗、宋代風俗畫中雅、宋代風俗畫中的雅俗共賞三方面來論述宋代風俗畫中的雅與俗。
關鍵詞:宋代;風俗畫;雅俗
中圖分類號:J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0)23-00-02
0 引言
要了解風俗畫首先要弄清楚“風俗”一詞的含義,“風俗”一詞在我國古籍中很早就有了記載,其中“風承于上,俗化于下”則分別對“風”與“俗”進行了解釋,認為統治階級所喜歡的、所推行的便是“風”,民間百姓的喜歡的則是“俗”。本文所探究的宋代風俗畫是對當時社會習俗和生活場景的真實描繪,具有真實性和客觀性。
“雅俗”在我國古代最先是依靠階級劃分,后發展為審美標準。統治階級、文人雅士和士大夫這些階級是“雅”的代表,而百姓則是“俗”的體現,這恰與“風俗”的定義頗為相似,二者聯系緊密,從中可以探究其共通之處。
1 宋代風俗畫中的“俗”
1.1 內容之“俗”
風俗畫屬于人物畫的范疇,宋代風俗畫大多以民間百姓的生活場景為題材,涉及生活中的各個方面,包括戲耍、市井、農耕、嬰戲等等。這些場景是百姓都能接觸到的場景,百姓對其頗為熟悉,描繪在畫紙上也是百姓能夠欣賞、品味的。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就以汴京以及汴河兩岸的自然風光和宋代的繁榮景象為主題;李唐的《貨郎圖》以小販挑著擔子走街串巷賣貨的場面為主題;蘇漢臣的《戲嬰圖》以兒童愉快地嬉戲、玩耍的場面為主題,這些場面每天都在上演,百姓再熟悉不過,他們可以慢慢品味,并與畫家產生情感共鳴。這也是宋代風俗畫最大的特征——通俗化、世俗化,這一特點是建立在風俗畫的題材選擇上。
1.2 審美趣味之“俗”
審美趣味是個人喜好的體現,審美趣味會因個人的經歷、認知不同而不同,擁有不同審美趣味的人會對不同的藝術作品產生興趣。古代社會一直以來都是按“士農工商”劃分社會階級,宋代風俗畫所迎合的階級除了“士”以外的平民階層,是普通的民間百姓,他們受教育程度較低,最能夠接受和欣賞的反而是生活中的場景,是他們熟悉的、能夠接觸到的事物。而士大夫、文人墨客則更專注于對筆法、畫面、意境的追求[1],二者的追求顯然不在同一個層次上,相比起文人畫來說,風俗畫的審美趣味顯然是俗的[2]。
2 宋代風俗畫中的“雅”
這里所涉及的“雅”不是普通意義上審美的“雅俗”,而是更深層次意義上的,是風俗畫除了本身藝術價值外對其他方面的好的影響,體現在功能以及政治層面上的意義。下文圍繞宋代風俗畫的起源、功能和影響三方面來論述其“雅”之所在。
2.1 起源之“雅”
風俗畫起源于魏晉南北朝,成熟于宋代。宋代的政治制度與社會環境為風俗畫的繁榮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宋代的帝王運用新理學執政,重文學,喜歡讀書,重用文人,并且推行“重文抑武”的政策,這一政策的頒布激勵了有仕途抱負的年輕學者,給了寒門子弟更多進入仕途的機會,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文學的發展。
而文學和藝術相輔相成,文學的繁榮一定會帶動藝術的發展。同時宋代統治者對于繪畫十分喜愛,甚至設立了專門的機構——翰林圖畫院,在社會上廣泛招募有繪畫才能的人,不拘泥于身份等級,民間的畫匠也可以憑借優秀的畫工入選翰林,這激勵了許多人通過畫學進入仕途[3]。
宋代打破了唐代市坊分離的局面,實行市坊合一的政策,取消了集市的時間限制,于晚上開設夜市,任何街道都可以開設商店,這一舉措促進了經濟的繁榮發展[4]。百姓安居樂業,生活穩定,按照馬斯洛需求等級,人們在滿足了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后就會擁有更高的社會需求,這在當時表現為對文化藝術的渴望。但是百姓的審美有限,同時其具有小農經濟者自身的特點,風俗畫便在這種契機下產生了[5],關于市井、農耕、田園等題材的風俗畫頗受歡迎,在百姓中廣為流傳,民間繪畫藝術因此得到了發展。
2.2 功能之“雅”
2.2.1 風俗教化的功能
“為政必先究風俗”,說明了“風俗”對政治的影響之重要。《春秋公羊傳》記載:“從十月盡正月止……男年六十,女年五十無子者,官衣食之,使民間求詩。”“故王者不出戶牖,盡知天下所苦。”[6]這說明通過采風,君王在深宮院墻內就可以盡知天下事,這也是統治者了解百姓生活和政策推廣效果的一種方式,對統治者的管理大有裨益。
宋代開始運用風俗畫采風,宮廷畫匠受命繪畫有關風俗的作品,幫助帝王了解民情。風俗畫在滿足民間百姓的藝術追求的同時,還承擔著風俗教化、了解百姓生活狀態和社會發展的功能。
2.2.2 傳達吉祥寓意
宋代風俗畫題材廣泛,不同題材的風俗畫所傳達的寓意不一樣。嬰戲題材的風俗畫傳達的是對子嗣的渴望,對多子多福的祈求。嬰戲圖借助圖畫、諧音等方式來傳達吉祥的寓意。畫面中常用的帶有寓意的物品有石榴、葡萄、萱草、靈石、竹子、荷葉、棗子、觀音佛像等[7]。石榴、葡萄果實多,寓意多子;蓮子多子,寓意連生多子;在古代有送子觀音一說,所以觀音佛像代表孩子的到來;而鄭燮的《竹石》一詩中提及“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贊美了竹子頑強的生命力,它內在堅韌的精神被人們賦予了生命繁衍的象征意義[8],所以在宋代嬰戲圖的畫面中大多以竹子作為背景,這暗示孩子的生命力也會像竹子一樣頑強,歷經艱難也要生存下來。
2.2.3 傳達民俗的載體
宋代風俗畫以寫實為主,旨在記錄宋代的社會現象和百姓生活場景,同時記載了宋代的風俗民情,是后人了解與研究宋代歷史的一種途徑[9]。著名的《清明上河圖》為我們展示了汴京的繁華,為我們了解宋代的商業、手工業、建筑等行業的發展提供了珍貴的資料。通過嬰戲圖,我們可以了解到宋代時期的人口減少以及人們對子嗣的渴望,期盼他們平安長大的心愿,這對研究宋代人口政策、育兒風俗有著極大的幫助。
2.3 影響之“雅”
2.3.1 寫實主義繪畫的發展
宋代風俗畫選材來自民間百姓的日常生活,表現方式以寫實為主。宋代之前的寫實主義還沒有發展完全,在這之后寫實主義廣泛流傳,這與帝王的愛好、政治制度有著密切的關系。宋代帝王均愛畫、喜畫,主張畫家觀察自然,感悟生活,以細膩逼真的方式處理畫面。為迎合帝王的愛好,宮廷內外各階級的畫家均開始學習這一繪畫方式,這為寫實主義繪畫風格的繁榮發展奠定了基礎。
宋代風俗畫與之前的繪畫不同,宋代風俗畫畫面飽滿、內容豐富,皆為生活場景的真實寫照。例如,李唐的《貨郎圖》描繪的是小販走街串巷售賣的場面,畫家把小販挑著的擔子上的貨物刻畫得栩栩如生,其身上掛的貨物也被一一描繪了出來,通過畫筆還原了真實場景。宋代風俗畫不僅僅是對日常生活的寫實,也是對畫面中對象的寫實。相比而言,唐代畫家閻立本的《歷代帝王圖》卻把主體人物——帝王畫得十分巨大,并畫上渺小的侍者,這是采用夸張的手法來凸顯帝王的地位以及高大威武的形象,與寫實主義恰恰相反[10]。
2.3.2 對人性的關注
宋代風俗畫以百姓生活為題材,繪畫題材轉換為對人性的關注,更加關注自身生活,這與宋代的時代背景有關。宋代,為了探索人與世界的本性,在原有儒家思想的基礎上,道家與佛家的思想也在社會上盛行,形成了新的儒學思想——理學。在理學思想的影響下,人們由關注上層社會向底層社會轉變,唐代仕女圖大多是貴族女性,宋代更多的是生活中的女性作為主角出現在畫面中,這一轉變說明畫家開始關注整個社會,而不再是社會中某一部分人或事物[11]。
2.3.3 為現代史學研究提供了資料
宋代風俗畫是民間生活的真實寫照,不論是畫面、還是畫面中人物的穿著都是十分真實的,為現代人研究宋代文化提供了珍貴的資料。人們可以從市井題材的風俗畫中了解宋人的生活狀態以及當時的風俗;可以從嬰戲題材的圖畫中了解當時的生育觀、人口觀;可以從耕織題材的畫作中了解宋代民間百姓的生產生活信息。這為現代史學家研究宋代的建筑、服飾、娛樂活動提供了大量真實的資料,是史學研究的重要途徑。
3 宋代風俗畫中的雅俗共賞
審美標準具有一定時間差異性和地域差異性,人們生活在不同的時期或不同的地域,受時代文化、歷史背景的影響,會產生不同的審美標準、審美趣味,從當今的審美觀看宋代風俗畫可以解析出不同于那個時代的內涵[12]。
3.1 畫家的自身審美與風俗畫內容的雅俗共存
宋代設立翰林院,廣招社會上有才能的畫家,導致院體派畫家的階級層次不一樣,審美趣味也不一樣。士大夫和院體派畫家文化藝術修養較高,自身及畫面中帶有“雅”的韻味,而民間畫匠由于出身與生活在百姓中間,本身帶有濃厚的小農經濟生產者的特點。當時的院體派畫家把階級層次的審美差異性轉化為動力因素,各階層畫匠的審美趣味沒有被統一代替,而是實現了融合發展,宋代風俗畫就是這一融合的結果。
從階級層次劃分,民間百姓生活在社會的底層,有關于民間百姓的活動都被視為“俗”文化,而生活于上層階級的貴族、文人、士大夫的活動,則被視為“雅”文化[13]。宋代風俗畫是以民間百姓的生活為素材而創作的作品,從內容上看是“俗”的;但是風俗畫的創作者階級不一樣,其審美層次、文化內涵不一,其中就包含“雅”的一面,二者從創作者的審美和內容來看是雅俗共賞的。
3.2 宋代大文化環境的雅俗共賞
由于宋代風俗畫的畫家來自不同的階級,由民間畫工、宮廷畫匠和士大夫組成,宮廷畫匠和士大夫大多有著較高的藝術文化修養,透露出“雅”的氣息,而民間畫匠大多出生并生活于百姓中,自身帶著“俗”的特點。宋代商品經濟發展后,百姓的生活越來越好,市民階級的藝術文化需求日益增加,開始追求與士大夫的藝術齊頭并進。同一時代中兩種文化的并存,一定會在一定程度上產生碰撞,二者相互融合、共同發展,這時“雅”與“俗”的界限也變得模糊。同時由于風俗畫通俗易懂,受到了各個階層的喜歡,形成了雅俗共賞的局面。
4 結語
風俗畫在宋代達到巔峰離不開時代大背景的推動,其具有一定的時代性。而風俗畫的發展在特定的時代背景下有著特定的內涵,隨著歷史的推進,站在當今社會的視角下可以解讀出不同于那個時代的內涵。雅與俗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也有著不同的定義,本文就以現代社會的視角解讀宋代風俗畫中的雅俗,指出宋代風俗畫在內容、題材、功能、意義及影響等不同層面均有雅俗的一面。
參考文獻:
[1] 尤心培,李雪艷.建筑構件在室內裝飾中的應用——以G20杭州峰會主會場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20(17):63-65.
[2] 吳雙雙,李永昌,孫云鴻.宋代文人畫審美與現代平面設計[J].美術教育研究,2020(2):60-61.
[3] 許欣妍,蔣暉.晚明江南工匠入仕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20(8):37-38.
[4] 張海怡,孫琦.里坊制的衰微對明代金陵城市格局的影響研究——以《南都繁會圖》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20(13):110-111.
[5] 李媛,徐雷.明代院體花鳥畫的時代性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20(2):22-23.
[6] 黃銘,曾亦.春秋公羊傳[M].揚州:中華書籍,2016:55.
[7] 董文君,孫獻華.木版年畫和現代纖維軟雕塑的契合[J].美術教育研究,2020(14):75-76.
[8] 程波濤,孫麗媛.宋代嬰戲圖的民俗文化釋讀[J].韶關學院學報,2020(07):88-94.
[9] 張海怡,蔣暉.從《上元燈彩圖》中分析上元民俗及燈飾[J].美術教育研究,2020(4):43-44.
[10] 胡田,李永昌.從圖像學角度解析顧閎中繪畫——以《韓熙載夜宴圖》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20(18):18-19.
[11] 何文慧,呂靜.古代女子生活美學傳承與創新設計研究——以“蘇香”文創產品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20(16):81-83.
[12] 趙其燁,王銳涵.南京臉譜與剪紙技藝文化探究及其運用[J].美術教育研究,2020(8):43-44.
[13] 吳歆悅,李雪艷.藝術中的雅俗文化之辨析[J].美術教育研究,2020(20):52-53+57.
作者簡介:胡玥(1996—),女,江蘇鎮江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室內設計。
指導老師:管雪松(1970—),女,安徽合肥人,博士在讀,副教授,研究方向:室內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