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控微雕,是運用數控技術進行精密加工的一項技術,需要高超的數控技術水平。《核舟記》夸贊雕刻者的精湛技藝:“游削于不寸之質,而須麋了然”。在極小的事物上雕刻,不是容易的事,何況是肉眼看不到的事物。常曉飛的微雕技術令人贊嘆,但更讓人心生敬意的,是這項技術的用途。
常曉飛是中國航天科工二院283廠的一名職工,加工航空航天精密零部件是他的工作任務之一。這些零部件,多用于航空航天裝備的關鍵部位,比如用于航天精確制導的零件,其作用是控制制導精度,要求絕對精確無誤,否則就是真正的“失之毫厘,謬以千里”。常曉飛參與加工的裝備,很多是保家衛國的國之重器,曾多次亮相國慶節閱兵儀式以及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閱兵儀式、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閱兵儀式。
1988年,常曉飛出生于山西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他從小就喜歡動手拆裝小東西。后來常曉飛考入山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得知師兄們在全國數控技能大賽獲獎,他由衷地佩服,暗暗在心里定下了前進的目標。
然而,一年級沒有實操課程,不能進學校的數控實訓中心,這可把酷愛動手操作的他急壞了。為了能親手摸摸那些設備,他經常偷偷溜進實訓中心給高年級師兄當幫手,只要能讓他動手操作,多干點活兒又算得了什么。等到常曉飛所在的班級能去實訓中心上課的時候,他已經可以指導其他同學了。
有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加上專業課制圖、編程等成績也非常優秀,常曉飛經常代表學校參加各種比賽,拿到了很多獎,后來代表市、代表省,一步一步地走出去,拿到的獎也越來越有分量。
最后他終于也像師兄一樣參加了全國數控技能大賽,并取得了良好成績,283廠向他拋出了橄欖枝。在283廠,他遇到了上學時的榜樣,師兄曹彥生,還機緣巧合成了曹彥生的徒弟。提到這個徒弟,曹彥生說,“他最大的特點就是專注,做事特別能鉆進去,細心,上手快。”
傳統的師傅帶徒弟,一般要半年徒弟才能獨立操作,常曉飛一個月之后就可以獨立完成任務,是他們那一批新人里面最早能獨挑大梁的。提到那個時候,常曉飛也特別感謝師傅,師傅不僅技術能力非常強,帶徒弟也有一套。師傅的大膽放手讓他有機會在真實的任務中得到了快速成長。初出茅廬,獨立去操作當時廠里最貴的設備,說不怕是假的,常曉飛心中有忐忑,更有壓力,“但咬著牙闖過去之后,發現再也不懼怕挑戰了”,常曉飛說。
那時候,常曉飛跟著師傅接觸的多是復雜的、難加工的零件任務,需要從頭摸索、攻關,他沒有絲毫怨言,反而說,“做不一樣的活兒越多,難度越大,能力提升得越快”。
他說得輕描淡寫,但誰都知道,解決一個難題,要付出很多超出常人的努力。有一次,他接到了一個新型復合材料加工任務,這種材料廠里之前沒有加工過,無經驗可循。他通過查閱相關書籍,分析材料的特性,找到對應的刀具和切削參數,優化加工工藝,改進加工方法,不斷地進行試驗。那時候,吃飯、走路、睡覺,滿腦子都是這個任務。在多次試驗加工后,終于攻克了這種材料的高效數控加工難題。他的成功都是這樣“磨”出來的。參加工作十幾年來,他以廠為家,每天晚上工作到很晚,幾乎周周都是“6.5天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