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著明 田小強 蘆璐
摘 要:基于新形勢對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筆者認為,構建“1+X”模式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是有效培養適應智能制造環境的技術技能人才的有效措施和手段。“1+X”職教模式的內涵包括人才培養規格、專業群建設模式、學校職能、證書制度、教師的崗位職能、辦學主體等。它的實施將有效帶動職業院校的產教融合、課證融通及產學研一體化等改革。
關鍵詞:1+X模式 ? ?職教體系 ? ?復合型 ? ?技術技能人才
課 ?題:本文系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教育教學改革項目:開發區產業環境下智能制造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對策研究(主持人:曹著明;編號:CJGX2019_JYJX-012-14)研究成果。
當前我國的經濟社會結構正處在轉型的重要時期。同樣,職業院校也處在機遇與發展的關鍵時期,改革的成效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一所職業院校在未來很長一個時期的地位和發展。如何提高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質量,如何實現產教融合、服務區域經濟,這是職業院校改革與發展的關鍵問題。為此,職業院校需要構建一個科學的職業教育體系,以適應新產業、新經濟的發展。基于新形勢對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筆者認為,構建“1+X”模式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是有效培養適應智能制造環境下的技術技能人才的有效措施和手段。“1+X”職教模式內涵包括人才培養規格、專業群建設模式、學校職能、證書制度、教師的崗位職責、雙主體辦學模式等,它的實施將有效帶動職業院校的產教融合,促進職業院校的學科改革,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因此,“1+X”模式具有豐富的內涵,是新形勢下開展職業教育的有效策略和方法。
一、人才培養規格“1+x”模式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興起,使產品的生產環節進一步集成化,從業者必須具有較強的跨專業、跨學科的復合技術技能,才能適應新形勢下技術技能人才的崗位能力要求。為此,職業院校應及時調整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目標,將原先“深溝型”(I型)的知識能力體系改變為“專業+寬扁形”(T型)的知識能力體系。學生則需要在某一專業學習的基礎上,積極拓展其他學科和專業的知識,為今后學習其他知識、技能奠定基礎。
在“專業+寬扁形”的知識能力體系下,還應著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信息使用能力。因為在智能制造模式下,知識更新快,產品、生產線、工作內容實現了集成化,從業者不可能在工作之前掌握所有的知識和能力,而應該在具備寬泛知識的基礎上,根據不同崗位的需求及時學習、充電,來完成相關任務。
二、學校職能“1+X”模式
新形勢下職業院校的職能不僅僅是開展學歷教育,還應包括職業啟蒙教育、社會培訓、產學研工作等,以服務區域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學校職能“1+X”模式中的“1”指的是職業院校的學歷教育,這是職業院校的核心職能;“X”包括職業啟蒙教育、社會培訓、產學研工作等。“1”與“X”的關系是相互促進的,它們的協同發展將有效促進職業教育體系的相互支撐,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
三、教師職能“1+X”模式
眾所周知,職業院校的教師應具備雙師能力,既能將專業知識與生產實踐結合起來完成教學任務,又能在生產崗位完成生產任務,這就要求職業院校教師一方面教書育人,一方面進行科學研究,同時還要完成企業的技術服務任務等;根據我國現有的職教方針,教師還要積極參加教學能力比賽和指導學生參加技能競賽等。因此,職業院校教師的崗位職責應該是以教書育人為中心,同時由職業教育的特征所決定,教師還要從事科研、技術服務、技能競賽、產學研、社會服務等工作。所以,筆者認為職業院校教師的崗位職能也應該是“1+X”模型。從職業院校的功能、職責來分析,筆者認為職業院校教師的教學工作(即“1”)應占到工作量的50%?60%,“X”的工作應占到50%?40%,同時“X”的工作也是為了輔助或者說反哺教學工作。
四、“1+X”證書制度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指出,深化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培訓模式改革,借鑒國際職業教育培訓普遍做法,制訂工作方案和具體管理辦法,啟動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這里的“1”指的是職業院校學生必須取得學歷證書,夯實學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X”指的是考取若干個技能等級證書(可以是本專業的,也可以是跨專業、跨學科的)。“1+X”證書制度體現了職業教育職業性、技術性和就業性的特征,要求學生不僅掌握理論知識,還需要掌握相關工作崗位的技能;要求學歷課程體系與技能等級培訓課程體系對接,保證學生完成學歷課程后,也具備考取技能等級證書的知識和技能。同時“1+X”證書制度允許學生考取多個職業等級證書,體現了復合型人才培養的理念,有利于培養學生的一專多能、拓寬學生的知識面,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五、專業群建設“1+X”模式
在建設高職院校中國特色高水平專業群的過程中,不是要求學校的某一兩個專業強,而是要求學校的整個專業的綜合實力和水平都很強,進而通過專業群的聚集,實現群集效應和各專業的協同發展。為此,專業群需要圍繞區域產業或某一技術領域,依據高職院校自身獨特的辦學優勢與服務方向,以學校某一優勢或特色專業為核心,按行業基礎、技術基礎相同或相近原則,充分融合相關專業而形成專業群。專業群的建設代表著區域產業和高職院校的專業發展方向和重點。這里“1+X”中的“1”指的是專業群中的核心專業,一般是學校核心專業,與區域重點產業產教融合深入,社會服務能力強,代表產業、經濟、社會發展的方向。其中的“X”指的是專業群中的其他專業,可以是與核心專業具有共同的專業技術基礎課程和基本技術能力(技能);也可以是與核心專業服務同一技術和領域的專業,它們可以是同一學科體系,也可以是跨學科體系。總之,專業群建設中“1”與“X”的結合是為了培養高質量的技術技能復合型人才,實現各專業的群聚效應,協同發展,服務區域產業和經濟社會的發展。通過專業群模式辦學,有利于實現各專業的協同發展,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養學生跨專業的復合能力和適應智能制造模式的崗位能力。
在專業群建設過程中,必須堅持“三個結合”:結合國家戰略、結合地方實際、結合學校基礎。“結合國家戰略”就是要主動服務國家戰略,對接產業需求,對國家建設形成強有力的技術技能人才支撐;“結合地方實際”就是要緊密貼合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服務行業企業實際需求;“結合學校基礎”就是要結合學校現有條件和基礎,綜合前面兩個“結合”,最終確定合適的專業群作為重點發展對象。
六、“1+X”雙主體辦學模式
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必須有企業的深度介入,企業參與與否、參與程度直接關乎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是否滿足智能制造產業的需求。職業教育的社會性、職業性和就業性決定了職業教育不能是職業院校一家的事,必須與相關企業合作才能辦好職業教育。基于當前我國的國情,我國職業教育有必要實施“1+X”的校企雙主體辦學模式,其中的“1”是指職業院校,其中的“X”為企業/企業聯合體/行業協會。“1+X”雙主體辦學體系有利于整合校企雙方資源,形成命運共同體,共同培養,共同受益,促進職業教育的發展,服務區域經濟。
七、小結
“1+X”的職業教育理念具有豐富的內涵,在學校職能、專業群建設、人才培養規格、證書制度等方面都體現了在智能制造環境下對跨專業、跨學科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思想和理念,對當今的職業教育有較強的指導意義。職業教育工作者應該深刻領會“1+X”職業教育理念,將相關內容融入職業教育的各項工作中,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
參考文獻:
[1] 李洪渠,彭振宇.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的特征分析和建設愿景[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5).
[2] 周濟.智能制造——“中國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J].中國機械工程,2015(17).
[3] 周桂瑾.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職業技術教育,2017(29).
(作者單位: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