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佩斯朱時茂不見了!”春晚直播還有半個小時,副導演向總導演黃一鶴報告。黃導喊道:“快找!”這是發生在1984年春晚開始前的事。
陳佩斯和朱時茂的小品幾經周折,起初他們創作的幾個小品都被否決掉了,他們打退堂鼓逃跑了兩次,黃導兩次把他們請回來。在離春晚只有一周時他們打磨出來了《吃面條》,一演效果出奇地好。
但是有人責問:“這表現什么主題?有什么教育意義?”有專家說:“這種純逗笑的節目太淺薄和低級。”在那個年代,作品的教育意義要勝于觀眾的笑聲。就這樣,這個節目上與不上爭論不斷,于是被“掛”了起來。直到除夕下午仍然沒定下來,下午4點的時候,陳佩斯覺得沒戲了,說:“要不,我就回家與父母吃團圓飯了。”那時導演們忙得團團轉,沒人理會他們,他倆“失蹤”了。
大家緊急在直播現場尋找陳佩斯朱時茂,終于在晚會大廳二樓的一塊幕布后找到了他們,他倆情緒十分低落。陳佩斯說:“我們的小品能不能上也沒個話兒。”黃一鶴差點掉淚,說:“上!”“要是出了問題呢?”“我頂著!”有人拉拉黃導的衣袖,黃導說:“這個節目怎么沒主題?就是‘干一行愛一行。怎么沒有意義,這不是諷刺了一些好高騖遠的人嗎?”看著大家沒出聲,黃導又說:“有任何問題我來負責。”
那一刻,朱時茂被黃導的魄力感動了,陳佩斯激動地說:“好嘞!”結果這個節目讓他倆一夜成名,這個節目也成為春晚最經典的節目之一。(摘自《做人與處世》 苗祖榮/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