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9年末,武漢出現幾例不明肺炎患者,隨后傳播范圍越來越廣,感染人數越來越多,這場疫情成為影響全國乃至全世界的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網絡謠言在這一環境中萌芽,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傳染源模糊及社會情緒焦灼,不管是政府、媒體還是社會公眾,都處于一種迷茫和滯后的狀態,直接導致的后果便是謠言走在真相的前面。本文研究疫情期間網絡謠言的傳播特點、傳播原因以及謠言傳播背后的社會心理,提出應對網絡謠言的策略,旨在為后續的公共衛生事件預警。
關鍵詞:媒體;網絡謠言;傳播機制;媒介素養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0)23-00-02
1 網絡謠言的定義
謠言,即與事實不相符卻被廣泛傳播的沒有事實根據的不確定性信息。郭慶光認為,“謠言不同于流言,流言有自然發生的,也有人為制造的,但大多與一定的事實背景相聯系;而謠言則是有意憑空捏造的消息或信息”。從本質上來說,網絡謠言是一種信息交叉的過程,一種新的依托于網絡媒介的形式,通過媒介進行一輪又一輪的傳播。從web2.0到web3.0,社交媒體平臺快速發展,謠言也隨之滋生。新媒體的傳播速度之快、傳播范圍之廣、傳播內容之復雜,更是為謠言的傳播提供了一片土壤,技術賦權也為謠言的傳播提供了有利的條件[1]。
2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網絡謠言的傳播特點
在疫情暴發初期,由于對這種病毒的了解還不夠,而人的身體健康及疫情防控又是公眾特別關注的話題,在焦慮與恐慌的情緒的影響下,出現了類似“鹽水漱口可以預防病毒”這一類沒有任何科學依據的言論。由于在短時間內,政府與媒體方面并沒有及時切斷謠言的傳播鏈條,謠言便借助網絡新媒體的傳播優勢,開始在各類社交平臺上傳播。
2.1 傳播速度快
在智媒時代,只需要一部手機,就可以了解到社會上的各種熱點事件。疫情期間,主要的謠言都發生在公共交流平臺,很多來源于微信朋友圈[2]。在微信上,主要通過群分享鏈接,復制粘貼某一段不明來源的文字進行謠言傳播。朋友圈是人際關系較強的連接“場域”,傳播效果很強,很多用戶出于對家人及朋友的關心,發布所謂“神醫良方”,對不實信息進行二次傳播。這種相對自由的開放交流平臺便成為謠言的發酵地,網民們只需要一鍵轉發和分享,就能讓信息更快地流通。
2.2 傳播渠道多元化
在傳統媒體時代,媒體發布信息的方式很少,一般通過文字或者電視新聞、報紙傳播。在疫情期間,網民們除了用文字傳遞信息,還通過短視頻、圖片、音頻等形式傳播信息,傳播主體和傳播方式都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3]。以湖北某一鄉鎮的微信群為例,疫情暴發初期,政府和媒體沒有及時回應公眾關切,民間輿論場一片混亂,群中一位自稱在武漢本地的人轉發與其微信好友的聊天記錄,記錄里面全是沒有任何根據的模糊言論。2月上旬,該人聲稱武漢感染的人數已遠遠超過上報的人數,并且散布醫院拒絕給其他病人看病等不實言論,導致微信群里的許多網友恐慌和焦慮。在這種對病毒不夠了解的情況下,用戶們本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心態,將這些信息復制粘貼到另一個交流平臺,信息的傳播范圍進一步擴大,傳播速度進一步提升。這些不實信息通過轉發分享又流傳到其他平臺,例如短視頻平臺、微博等,因此謠言的傳播渠道也很多元。
2.3 傳播效果負面化
常言道:“眾口鑠金,積毀銷骨。”疫情的沖擊本就使社會風險因素增加,社會心理和社會問題越來越突出,再加上謠言的肆意蔓延,整個社會受到的影響是巨大的。在應對這場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政府、媒體、公眾都顯得驚慌無助,但媒體和政府需要站出來引導輿論,安撫公眾。在這種嚴峻的形勢下,政府和媒體首先應重視民眾的心理健康,給民眾傳遞正能量。湖北省黃岡市的衛生健康委員會主席面對鏡頭接受采訪時,不停地向外打電話詢問具體情況,對本市的疫情防控工作一問三不知,這當然會讓民眾產生憤怒的情緒,政府的公信力與權威也隨之喪失。
3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網絡謠言傳播的原因
前期部分政府工作人員的不作為,使其在媒體和公共面前喪失了公信力與權威;媒體從業者專業水平及業務能力的缺失,責任意識的不強,導致謠言走在事實前面;數字化時代的信息爆炸,導致公眾辨別信息真偽的能力下降,公民的媒介素養偏低;自媒體的崛起打破了傳統媒體原有的媒介生態,媒體從業者的專業素養與新聞質量參差不齊。這些都是謠言形成并傳播的主要原因[4]。
3.1 網絡謠言中的媒介眾態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初期,各個社交媒體平臺的主要新聞報道均為“武漢發現幾名不明肺炎患者”。2020年1月20日之前,湖北當地的媒體并未對該事件作出迅速高效的反應,其他媒體的表現也不盡如人意。媒體反應滯后,且大多數處于“失聲”狀態[5],各種謠言滋生傳播。直到2月上旬,一些媒體才專門開設微博辟謠欄目,但僅僅流于表面,沒有作出科學合理的解釋。其次,在輿論引導方面,媒體沒有把握好宣傳引導的方向和技巧,多家媒體出現了“低級紅”“高級黑”的現象。再次,沒能做到積極主動辟謠、澄清謬誤。如多數媒體在辟謠方面較為遲緩、被動,執行力不夠。有的采用簡單的“告知式”方式,根本就沒有效果[6];有的對自身出現的報道失誤和虛假信息,沒有及時更正,更沒有向社會各界表態,說明這是假的或者這是不可信的,也沒有后續,這種辟謠所產生的影響力不足以改變公眾對病毒的印象。
3.2 公而不開:政府沒有及時回應民眾關切
在疫情防控最緊急的時刻,政府部門的決策與管控能力尤為重要。政府及時了解本地防控信息,加強與媒體的合作,及時發布權威信息,民眾就會踏實,也能及時阻斷謠言流言的傳播;一旦政府變得被動遲鈍,民眾的焦慮與煩躁心理會更加嚴重,容易導致民眾不信任、不配合政府,引發信任危機[7]。以李文亮醫生為例,他在微信群提醒身邊的同事朋友注意防范“不明肺炎”,卻被當地警方“訓誡”并被媒體定義為“八位造謠者之一”。待事情真相大白后,大家才知道李文亮為這次疫情預警作出了很大的貢獻,最后他卻因為感染新冠肺炎,搶救無效,不幸去世。2月7日“李文亮”刷屏各大社交媒體平臺,丁香園·丁香醫生更是將全國疫情地圖界面全版換成“李文亮”。此外,在應對突發事件的過程中,政府部門在輿論引導方面也存在很多缺陷。如在衛健委的新聞發布會上,有的領導言辭生疏,在鏡頭面前表現出一副不清不楚的態勢;在議程設置方面,有的領導缺乏主動與媒體溝通的意識,面對如此嚴重的疫情左顧右盼,導致民眾對政府的信任感降低。
3.3 信而又傳:民眾的信息辨識能力欠缺
在信息的傳播過程中,受眾與傳播者的地位同等重要。在新媒體時代,各種媒體共生共榮,融合傳播,信息爆炸式地流向受眾,受眾接收信息的能力有限,因此在海量的新聞信息中,辨識真假新聞存在難度。傳播學者克羅斯將波斯特曼的謠言公式R(謠言強度或者傳播度)=I(事件重要性)× A(事件模糊性),進一步發展為R(謠言強度或傳播度)=I(事件重要性)× A(事件模糊性)÷C(公眾批判能力)。從這個公式可以看出,公眾在謠言的傳播過程中擁有信息判斷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各種謠言和小道消息的傳播,都與民眾的媒介素養、信息辨識能力密切相關。從謠言的種類來看,“用鹽水漱口能預防肺炎”這類信息很多受眾信以為真,證明我國公民的媒介素養以及信息認識水平整體較低。如果民眾具備一點新聞專業知識和法律知識,也不會輕易搶購還未完全證實療效的“特效藥”,也不會信朋友圈、微信群的各種“良方”。自媒體時代人人可發聲,作為普通公民的我們也擁有話語權,但有些網絡自媒體非但沒有報道真實客觀的信息,反倒添油加醋,影響疫情防控;少數網民在社交媒體平臺發布詆毀整個湖北地區的言論,大多數網友在不明事實的情況下,跟風抹黑疫情地區,情緒化表現明顯[8]。
4 應對網絡謠言的對策
4.1 政府及時回應民眾關切,積極正面引導輿論
面對如此重大的公共衛生事件,政府首先應該積極與媒體溝通,及時召開新聞發布會,暢通官方傳播渠道,贏得話語權。如果權威準確的信息先于謠言傳播,那么謠言的傳播就會被切斷,這要求政府部門強化責任意識,以嚴肅的態度對待信息公開,按照《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的要求,公開告知涉及人民群眾公共利益的政務信息和社會公共信息,杜絕瞞報和不報,因為這涉及公眾的知情權。疫情暴發中期,政府部門在“兩微一端”上,及時公布當地的疫情狀況,也開設了曝光謠言流言的窗口,這是開放言路、傾聽民眾訴求的做法[9]。以溫州市的市長姚高員對話白巖松為例,面對主持人的發問,市長邏輯清晰、表達明確、不打官腔,及時回應市民關切的問題,圈粉無數網友。
4.2 媒體承擔社會責任,及時傳遞真實客觀的信息
新聞媒體在此次疫情中起到了橋梁和紐帶的作用,社會大眾通過媒體發布的信息,了解疫情的最新狀況,政府通過媒體上傳下達政策和舉措。媒體既要注意把真實客觀公正有效的信息傳遞給受眾,又得把民眾的訴求傳遞給政府部門,如果媒體這條渠道一直保持暢通,民眾與政府之間的黏性就會越來越強,不實信息傳播的情況也會大大減少。以湖北廣播電視臺移動端的“戰疫集結號”專題為例,這個專題聚焦了全國各省的行動,也在各地的媒體端口同時推進,并通過多元化的呈現方式,全方位地報道了全國各個省份對湖北的援助。丁香園作為垂直領域的新媒體,在這次疫情中也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丁香醫生1月下旬推出的“全國新型冠狀肺炎疫情實時動態”,每天實時更新疫情確診情況。丁香醫生還開設各類疫情欄目,收獲了一大批用戶,既傳播了科學權威的信息,也在自己的細分領域贏得了受眾和注意力[10]。
4.3 公民提高自身媒介素養,提高信息辨識能力
在應對重大突發事件的過程中,由于事件具有模糊性與不確定性,公眾渴求信息的程度會不斷提升,特別是關系到生命健康的重大議題。當媒體和政府信息公開渠道不暢通時,民眾自然會被流傳的謠言和不實信息所吸引,甚至自己也無意成為謠言的傳播者。就此次疫情期間謠言的傳播者來講,微信群中的中年用戶占據一定的比例。第4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3月,我國網民規模已達9.04億,較2018年底增長了7508萬[11]。互聯網的發展使網民群體越來越龐大,網民的媒介素養與信息辨別能力也應該得到重視。傳統主流媒體也應順應新的傳播形勢,以活潑新穎的方式打造高品質的傳播內容,借此實現主流媒體的輿論引領。
5 結語
謠言傳播固然危害整個社會系統的平穩運行,但真相永遠不會缺席,我們要做的就是讓真相跑在謠言前面,讓整個媒介生態變得健康透明,這需要政府、媒體以及我們每一個公民一起努力。
參考文獻:
[1] 彭蘭.我們需要建構什么樣的公共信息傳播?——對新冠疫情期間新媒體傳播的反思[J].新聞界,2020(05):36-43.
[2] 彭蘭.社會化媒體時代的三種媒介素養及其關系[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42(3):52-60.
[3] 穆黎一.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主流媒體的融合傳播與創新[J].新聞研究刊,2020,11(06):63+110.
[4] 朱金平.疫情信息傳播應以受眾需求為主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暴發后的國內輿論場觀察[J].新聞戰線,2020(03):6-8.
[5] 鄧新民.自媒體:新媒體發展的最新階段及其特點[J].探索,2006(02):134-138.
[6] 劉海龍.從廣州肺炎事件看流言的傳播與控制[J].國際新聞界,2003(02):40-46.
[7] 匡文波,郭育豐.微博時代下謠言的傳播與消解——以“7·23”甬溫線高鐵事故為例[J].國際新聞界,2012,34(02):64-69.
[8] 劉揚.疫情中媒體傳播公信力的提升與挑戰[J].青年記者,2020(12):18-20.
[9] 王凱.對主流媒體疫情報道的觀察與思考[J].青年記者,2020(12):21-23.
[10] 陳平.疫情報道的新聞價值與輿論導向[J].新聞傳播,2010(05):58-59.
[11] 《第4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發布 我國網民規模達9.40億 互聯網普及率達67.0%[J].網絡傳播,2020(10):66-72.
作者簡介:肖丹(1997—),女,湖北恩施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新聞與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