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近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研究逐漸成為一個熱點論域而廣受關注,相關文獻研究大量出現。為了更清晰地闡述其研究熱點與趨勢,本文通過中國數據庫,以2009—2020年間北大核心和CSSCI數據庫收錄的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或“非遺”或“傳播”的期刊文章為來源,運用可視化軟件Citespace,對其關鍵詞進行分析,為日后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Citespace;熱點及趨勢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0)23-0-02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的精神食糧。習總書記指出:傳播是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活起來的有效方式,能夠凝聚全社會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共識力量。之后大量相關的議題不斷涌現。但時至今日,針對該研究議題的文獻相對較少。為此,本研究采用科學知識圖譜的方法,對國內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文獻進行了可視化分析,以探測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的發展趨勢。
1 研究方案
1.1 研究工具
本文對所下載的數據采用Citespace5.7.R2軟件進行可視化分析。Citespace軟件是由陳超美教授于2004年研發的。它需要利用Java程序作為平臺,是一種適合進行多元、分時、動態、復雜網絡分析的可視化知識分析工具[1]。本文將從數據庫中下載的文獻以RsfWorks格式導出,再將數據導入Citaspace中,使用Citespace自帶的數據轉化器,將文獻轉化為Citespace能夠識別的格式。設置文獻的時間跨度、切片及相關的閾值參數,選擇恰當的節點分析類型,然后采用靜態聚類的方式將數據以可視化的形式呈現出來。
1.2 研究來源
為了提高文獻的價值和準確性,本文將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和北大核心數據庫中與該議題相關的期刊論文作為數據樣本,主要對文獻中的關鍵詞進行分析。統計篇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或“非遺”或“傳播”,統計時間為2009—2020年,通過篩選和剔除相關性較弱的文獻,最后共統計出154條相關文獻。
2 研究熱點與趨勢分析
了解某個領域的研究熱點有利于學者們掌握某學科領域的研究動向,明確研究方向與發展形勢[2]。一個學術研究領域較長時域內的大量學術研究成果的關鍵詞的集合,可以揭示該領域研究成果的總體內容特征、研究內容之間的內在聯系、學術研究的發展脈絡與發展方向等[3]。所以,本文通過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的關鍵詞作為節點類型,并運用Citespace軟件進行統計分析,來揭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領域的研究熱點與趨勢導向。
2.1 關鍵詞聚類分析
關鍵詞聚類分析是以關鍵詞共現分析為基礎,將關鍵詞共現網絡關系通過聚類統計學的方法簡化成數目相對較少聚類的過程[4]。本文通過關鍵詞聚類分析的方法,設置適當的閾值,進而繪制出2009—2020年關鍵詞的聚類知識圖譜。在得到關鍵詞聚類知識圖譜后,勾選“ClusterExplorer”,得到關鍵詞共現網絡聚類表(見表1)。
通過分析聚類知識圖譜和進一步歸納,將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的研究內容大致列為以下3個研究領域。
2.1.1 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的研究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出現的頻次位居第一、第二,這些關鍵詞反映出學者們目前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本身(概念、內涵,重要性)的研究比較熱衷。如陶賦雯提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民族深厚文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以人為本的活態文化遺產[5]。許多學者都開始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認為只有借助媒體的傳播和影響力,才能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得更遠、更廣、更深入。
2.1.2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策略研究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策略研究包括“藝術性表達”“新媒體平臺”“影像傳播”“新媒體傳播”等關鍵詞。當前,新媒體平臺因受眾面寬、傳播范圍廣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方式,一些學者也開始關注這一領域。如學者孫英芳等人關注新媒體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的意義,提出新媒體改變了非遺固有的生活語境,同時不斷創造新的語境,形成了新的傳播特色[6]。
2.1.3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與數字技術研究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與數字技術研究包括“數字傳播”“信息技術采納”“數字化保護”等關鍵詞。目前,許多發達國家都非常注重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與傳播,大規模地把文化遺產轉換成數字文化形態逐漸成為世界潮流[7]。我國也在21世紀初開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傳播與保護,2010年,當時的文化部將“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工程”列為“十二五”時期規劃項目[8]。這些都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更好地與數字技術相結合,加快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研究的數字化進程。
2.2 研究熱點趨勢分析
研究熱點指某個領域中學者共同關注的一個或者多個話題,具有較強的時間性,保持的時間有長有短[9]。關鍵詞作為論文的中心詞,能夠高效清晰地展現該領域的趨勢動態。依據關鍵詞時序圖,可以清晰地看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研究熱點的演進路徑(如圖1所示),通過對關鍵詞的時區分析,得到Q值為0.7939,S值為0.9748,指標接近于1,說明結構顯著,可信度高。
從圖譜中可以看出,不同年份的關鍵詞分布大有不同,因此,可以將2009—2020年間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研究熱點演變劃分為基礎起步時期、爆炸式增長時期和平穩發展期,以便更好地闡述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研究的發展階段。
2.2.1 基礎起步時期(2009—2011年)
這一階段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的起步時期。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剛剛引入,導致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廣度和效度方面的培養力度不足,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面較窄。因此。學者們在這一時期還處于認知的初期,主要是對相關概念進行界定和提煉,研究較分散。
2.2.2 爆炸式增長時期(2012—2018年)
這一時期伴隨著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的研究逐漸增多,掀起了一股保護和傳播非遺的熱潮,因此對該領域的研究逐漸增多。梳理發現,這一階段涉及的關鍵詞主要有“非遺”“新媒體傳播”“傳播策略”“信息與數字化傳播”等,議題研究側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途徑和策略。學者們分別探究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電影、紀錄片、動畫片、公眾號等新媒體平臺的傳播深度和廣度。如周舟就通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微電影探究,提出歷史悠遠、瑰麗多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在視覺科技中煥發生機,在新媒體影像傳播中展現自己獨到的文化意蘊和審美價值[10]。葛艷奇認為我們應積極順應互聯網傳播移動化、社交化、視頻化等趨勢,積極運用新媒體平臺,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11]。
2.2.3 平穩發展期(2019—2020年)
這一階段相關議題開始有了深入剖析?!翱缥幕瘋鞑ァ薄岸桃曨l”“傳播研究”是這一時期的研究熱點。學者們開始探討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的未來發展趨向,希望借助新的傳播平臺,拓寬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的廣度。周芹基于體驗經濟的視角,對四川非物質文化遺產跨文化傳播的現狀進行了分析[12]。彭聰、趙昆等人探索新媒體環境下傳統文化視頻推廣的傳播方式,提出利用新媒體進行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傳播和保護,才能更好地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13]。
3 結語
本文以2009—2020年中國知網數據庫中的北大核心和CSSCI期刊中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的相關論文為樣本來源,利用Citespace軟件,對搜集的文獻進行可視化呈現,勾勒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研究的國內熱點與趨勢。
從研究熱點來看,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研究主要是圍繞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策略、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與數字技術主題展開。首先,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方面,著重闡述相關概念并解釋其內涵;其次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策略方面,主要研究其在新媒體平臺上的傳播深度與廣度;最后,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與數字技術方面,研究如何利用數字化技術,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
從研究趨勢來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研究分為3個時期:基礎起步時期、爆炸式增長時期、平穩發展期?;A期的研究熱點主要為“文化多樣性”“文化傳播”等;增長期的研究熱點主要為“非遺”“新媒體傳播”“傳播策略”“信息與數字化傳播”等;平穩發展期的研究熱點主要為“跨文化傳播”“短視頻”“傳播研究”等??梢钥闯?,近年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研究經歷了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通過學者們的不斷深入研究,拓寬了該領域的研究層面,研究方向也更具多樣性。
從目前的研究結果來看,歷經數十年的發展后,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研究正處于一個飛快上升的爆發期,相關研究方向也開始趨向多元化。在未來關于該議題的研究中,可以繼續探索相關熱點,拓寬研究領域與范圍,以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研究得到進一步深化。
參考文獻:
[1] 邱均平,呂紅.基于知識圖譜的國內知識管理的發展研究[J].情報學報,2013,5(32):548-560.
[2] 張昭.基于Citespace的商務智能研究熱點與前沿可視化分析[J].情報探索,2012(12):6-9.
[3] 李文蘭,楊祖國.中國情報學期刊論文關鍵詞詞頻分析[J].情報科學,2005(01):68-70+143.
[4] 鐘偉金,李佳,楊興菊.共詞分析法研究(三)——共詞聚類分析法的原理與特點[J].情報雜志,2008(07):118-120.
[5] 陶賦雯.非物質文化遺產影像傳播探究[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08):70-76.
[6] 孫英芳.新媒體生態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與文化再生產[J].新聞愛好者,2020(08):78-80.
[7] 彭冬梅,潘魯生,孫守遷.數字化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新手段[J].中國書畫,2006(04):193-195.
[8] 翟姍姍,劉齊進,白陽.面向傳承和傳播的非遺數字資源描述與語義揭示研究綜述[J].圖書情報工作,2016,60(02):6-13+21.
[9] 李杰,陳超美. CiteSpace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視化[M].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16:7.
[10] 周舟.新媒體視域下的非遺微電影探究[J].電影文學,2019(13):27-31.
[11] 葛艷奇.“非遺”文化在新媒體時代的呈現與傳播[J].傳媒,2019(08):76-78.
[12] 周芹.體驗經濟視角下四川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跨文化傳播策略研究[J].四川戲劇,2019(05):136-138.
[13] 彭聰,趙昆.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活態的傳播創新——以安新蘆葦畫短視頻呈現為例[J].出版廣角,2019(01):49-51.
作者簡介:李海月(1997—),女,河南信陽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非物質文化遺產電影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