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梳理藝術創作在城市公共空間中的價值構成體系,總結藝術創作保證和提升價值的具體方法途徑;分析在新時期背景下公共空間的含義以及城市公共空間的藝術創作特征與表現形式;分別從幾個方面闡述實現藝術創作價值所應具備的原則和要素;采用分邏輯階段的方法,對公眾的認知層次進行解析;最后提出實現城市公共空間的藝術創作價值的五大具體策略。在城市公共空間中,藝術創作不應該成為附屬品,應當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廣大設計者需要把握我國當前良好的藝術氛圍和社會平臺,在創作時,應熟練駕馭構成價值體系的因子,善于運用提升價值的方法技巧,這對于形成具有獨特藝術文化魅力的公共空間、增強城市文化軟實力、展現和提升城市形象,都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城市公共空間;藝術創作;價值研究
中圖分類號:J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0)23-0-02
0 前言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持續發展,城鎮化步伐不斷加快,城市間競爭日益加劇;同時,伴隨著全球化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廣大人民的需求更多從物質轉向精神層面,且多元化的趨勢明顯。政府和公眾愈發重視和關注對公共空間的藝術創作,各個城市公共空間中形形色色的藝術創作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成為所在區域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康定斯基曾指出,所有藝術作品皆是自己所處年代的孩子[1];同理,有別于之前僅僅服務裝扮城市環境或者政治宣傳,今天公共藝術的表現形式更加多元,創作的內容越來越寬泛,不僅反映了創作者對時下社會現象或其他方面的探尋表達,更是城市文明構建的衍生品和城市文化軟實力發展的內在驅動力,傳遞了都市的形象與精神內涵。
1 表現形式及特征
一是城市公共空間是都市重要的公用領域場所,相較于私人空間而言,天然帶有自由、開放屬性。漢娜·阿倫特將其形象地比喻成圓桌,公眾可以通過它聯絡在一起,從而開展一系列社會溝通[2]。在《交往與空間》一書中,揚·蓋爾清晰地闡明,當城市外部環境發展越好,居民公共活動的參與度與質量就越高,鄰里之間就會相互熟悉并形成良好的凝聚關系[3]。從以上角度來看,它還起到了維護社會關系的重要作用。
二是城市公共空間藝術創作主要指在公共空間中的以浮雕、壁畫、裝置等為常見形式的一種藝術活動,另外,短期展覽、公眾參與的行為互動等藝術形式也屬于這個范疇[4]。存在于公共空間的藝術創作可以說是一種體驗,可以加深公眾對居住地的了解,增強人們對所在地的感受;同時,它也是一種愿景,可以通過物質維度來保存城市的記憶,并將其整合到當前時代來傳播;它更是一種生活方式,以都市文化脈絡為橋梁,建立城市與人之間的密切溝通聯系,為城市生命力和人文精神帶來創新。
2 價值實現原則
2.1 緊貼生活
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這是一切藝術形式遵循的真諦。我國唐代畫家張璪提出“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強調了藝術創作在生活和自然中吸收營養的重要性[5]。宋朝詩人林升那首膾炙人口的《題臨安邸》,也是作者針對當時社會生活現實的有感而發,這些都說明公共藝術創作只有深入生活,到群眾中去,讓創作回歸本源,才會真正了解大眾的需求是什么,才會產生生命力,也才會有價值;如果創作盲目追求“高大上”,崇洋媚外而不接地氣,最終只會被拋棄,更不會有價值可言。
2.2 富于創新
創新是藝術活動的本質要求,打破約定俗成藝術“圍困”,是社會給予的毋庸置疑的神圣使命。清四僧之一石濤的《苦瓜和尚畫語錄》通篇都閃爍著創新的理念。他在前人基礎上創新性提出“筆墨當隨時代”“搜盡奇峰打草稿”等諸如此類的觀點,歷久彌新,成為經典,也給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6]。因此當前公共藝術創作應當積極擁抱信息時代,接受新藝術觀的洗禮,從表現方法和技術手段等入手,創作出具有創造力、新穎性的大眾喜聞樂見的作品。
3 價值實現要素
3.1 物質條件
我國廣為流傳一句俗語——“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說明沒有前期的物質準備,后續的創作只會是海市蜃樓。貝多芬的交響樂也需要琴、鼓、號等多種樂器才能演奏完成,物質是一切活動的基礎,價值只有憑借物質才可能達成,公共藝術更是如此,創作所用的顏色、構件以及材料等都是其實現價值的前提。現代建筑經典之作“流水別墅”正是巧妙利用了當地的流水、石料等物質,使作品與周圍環境相得益彰、和諧統一,堪稱典范。我國的文化瑰寶根雕藝術講究“三分人工,七分天工”,也輔證了物質對于藝術價值的重要性。
3.2 工藝應用
技術產生美,隨著科學技術發展的日新月異,各種新工藝層出不窮,賦予了設計者更多的表現語言,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創作價值的實現效果。例如“高技派”的代表作香港匯豐銀行大廈采用預制配件施工工藝,鋼管組成的支撐構架等完全外露,從而爭取了更多的內部空間,這種突破常規的設計方法,體現了結構技術與藝術的完美結合。又如我國古代的明式家具特別講究制作工藝,展示了先人的智慧,完美詮釋了卯榫結構的特點,成為世界家具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7]。
3.3 符號運用
恩斯特·卡西爾認為符號的形式就是一切文化的形式[8]。藝術創作的本質目的是與大眾在精神上產生共鳴,符號作為一種藝術語言,其表現形式是外在的,各個民族文明具有代表性的隱性特點或地方文化顯性特征都可以通過符號這種載體加以提煉。通過其傳送出來的感情、文化等信息,能左右大眾在精神上的認識與價值上的判別,因此,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對于公共藝術創作價值實現的成功與否是有決定性的。比如屹立在青島五四廣場中“五月的風”雕塑,創作者正是從青島城市歷史文化中提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五四運動的精神特征屬性,結合濱海的特點,經過藝術加工,形成了城市標志符號,實現了藝術創作的價值。
4 價值的認知層次
公眾對公共藝術價值的認可是冗長復雜的思考碰撞過程,涉及許多因素,大致可分3個邏輯階段,互相作用又相對分明。
4.1 認識階段
最開始作品的形式、色調、構圖、尺寸等信息會通過視觸覺等傳遞給公眾大腦,吸引其注意力,然后經過消化理解得到初步的認識;相反,如果作品不能使公眾感受到美,認知價值的正常進程就會結束,甚至還會產生消極的印象。
4.2 體味階段
當大的藝術效果得到初步認可后,在這一階段觀眾會在前一步的基礎上更多地關注作品的細節、內容等方向,激發自身知識積淀,產生文化互動與思想反應,有興趣通過分析品位對藝術創作的價值得到更深層的認識。
4.3 判定階段
在經過前兩個進程后,觀眾大多會產生理性的認知,價值關系在二者之間應運而生。值得注意的是,大眾群體在文化水平等方面的差異會導致判斷側重點的不同。另外,所處環境等方面也會對價值產生影響。
5 價值實現具體策略
5.1 傳承地域文化
公共藝術是一種各維度都體現著本地區文化內涵的重要介質,其生命力存在于這片土地。在全球化的今天,如果與之割裂,生命力也就蕩然無存,就像要用陜北話演繹信天游才能欣賞到它的原汁原味一樣,藝術創作和當地文化語境二者有機結合,扎根于這片遼闊的沃土并吸取營養,就可以增強公眾的認同感并激發他們向上的精神動力。例如公共藝術創作中可將當地傳統的門頭、石雕、老街景、墻面等建筑符號挖掘提煉,從位置、比例等各角度進行重新組合詮釋,其中還可添加大院門樓等真實磚雕豐富作品層次,演化成一種“看得見,摸得著”的全新視覺效果;同時融入一些現代人物,賦予時尚氣息,這些動態各異的行人與公共空間穿梭的人流水乳交融、相得益彰,從而再現地方文化精髓,突顯地域特征以及城市的深厚歷史底蘊。
5.2 強化場所精神
一個城市的不同區域有不同的文化特征,那么,這些分布在不同位置的公共空間就應該有相對應的場所特點,自然而然,作為公共空間重要組成部分的藝術創作也應該具有場所精神,并向公眾完美傳達。反之,就如同缺少了靈魂。因此,應在所處的城市區域就地取材,使每個公共空間呈現出不同的面貌特征,通過較高的辨識度,公眾快捷地確定自己的方位和了解所處區域的環境特色。例如可用藝術裝飾手法演繹一個區域良好的生態環境,展現花團錦簇、綠草如茵的景象,寫意的表現形式呈現出獨特的視覺效果,大膽的色塊加上濃厚的筆觸,為空間增添場地特征,體現出花園都市和追求生態可持續發展的信念。
5.3 傳播公益文化
城市公共空間是公共基礎設施,作用是服務人民大眾,因此,藝術創作有時要具備公益性,題材選取可以是介紹當地的風土民情或者急需保護的民間手工藝以及宣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比如乘客一走進地鐵主題車廂,就感受到強烈的公益氛圍,展現標志建筑、發展規劃、歷史變遷、特色美食、人文典故以及旅游景點等內容的宣傳招貼布滿了車門、地面、拉手、側窗等地方,用接地氣和富有創意的形式展現給乘客,使人印象深刻。這種方式不是淺顯的灌輸,而是讓人在旅程中無意之間就明曉公益知識,因此更有親和力,市民更容易接納,潤物細無聲地引導公眾了解自己所在的城市,喜歡這座城市,建設這座城市,從而有力地傳播正能量,達成廣泛的社會共識。
5.4 注重人性化
在現代都市快速發展的今天,人們厭倦了鋼筋水泥的叢林生活,期盼回歸自然。人員密集、聲音嘈雜的公共空間除了要選擇環保材料消除噪音、使用消防材料防止火災外,有時因自然光線不足、空間封閉,會給人帶來壓抑等心理不適感覺,對此,可以通過人性化藝術處理來重塑空間特征,呈現清新自然、整潔有序的效果,消除這種厭倦,進而使公眾在視聽覺等各方面的感應被喚醒,展現出春意盎然的生態環境魅力。例如可采用現代藝術手法,設計一根根不銹鋼金屬條整齊間隔排列,形成簾子效果,在透露出強烈生活氣息的同時,這些垂直排列的金屬條也從視覺上改善了項目空間高度偏低的情況,增加了空間視覺高度,從而使人心情舒暢;背景也可將山巒、樹木等元素提煉整合進行平面化處理,通過這種新穎的表現形式展現出一幅生機勃勃的生態畫卷。一抹綠色,可以改變封閉枯燥的地下空間,營造出一種置身室外自然環境的感覺。
5.5 引入互動性
在公共藝術創作中適當介入參與因子,不但能使藝術表現形式多樣化,而且還能調節枯燥的空間,使其更具有生機。互動性公共藝術的特點是人們在欣賞作品時,親自參與到藝術中來,并隨之產生的人與人、人與作品、人與所處場所發生的各種交流關系。除了傳統的以影像、雕塑等為載體的藝術創作之外,聲光電、裝置等形式在科技迅猛發展的今天比較盛行。比如群眾可以掃描二維碼了解作品,通過虛擬空間的交流互動,體會鮮活的藝術表現力以及優美意境。又如對平面椅子圖形進行立體化表達,其價值除了審美性,更在于它突破了平常的表現手段,畫面元素分層,作品真實感得到強化,同時,乘客可以以個人的想法參與到作品中,坐到椅子上,從而產生互動以及對作品的再一次創作升華,體會參與互動的無限快樂。
6 結語
優秀的公共空間藝術創作貼近目前社會主題,是空間品質的象征,會影響并增加城市的精神內涵;它不單單只是精神訴求,更是城市文明記憶的見證者和代言人。在都市公共空間中,公共藝術不應該成為附屬品,應當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廣大設計者需要利用好我國當前優越的藝術氛圍與社會平臺,始終對公共環境保持敏銳的洞察力,對創作作品的人文因子、地域因子以及社會因子等進行全方位的探究,通過各種創作手法及其他策略的運用,把握公共藝術的發展脈搏,體現其價值,從而呈現出能夠服務大眾的獨具匠心的作品。
參考文獻:
[1][俄]康定斯基.藝術中的精神[M].李政文,魏大海,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15-16.
[2] 楊建科,張駿,王琦.公共空間視角下的城市社區公共性建構[J].城市發展研究,2020,27(9):19-25+106.
[3][丹麥]揚·蓋爾.交往與空間[M].何人可,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2:13-41.
[4] 曾春蓉.對地鐵公共藝術品與乘客心理的相關分析[J].速讀(下),2019(2):249.
[5] 徐晨晨.淺析生活中的藝術創作素材[J].藝術科技,2017(12):458.
[6] 姜金軍,賈佳.清初“四王”“四僧”藝術的共通處——從石濤繪畫思想說起[J].美術觀察,2017(9):118-119.
[7] 劉月輝,蔣暉.論文匠合流下明式家具的內涵與影響[J].藝術科技,2020(7):26-29.
[8] 陳涵子,嚴志剛.徽派園林的符號學視角解讀[J].黃山學院學報,2010,12(5):52-55.
作者簡介:韓偉(1976—),男,山東萊州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