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靜
藝術作品是承載人們精神需求的重要媒介,中西方繪畫具有各自獨立的藝術審美價值,在藝術觀念與表現形式上均有不同的價值體系,其造型表現與情感表達也有異同。本文將重點闡述中國傳統寫意人物畫與西方表現主義人物畫在造型表現與情感表達上的異同。
中國傳統寫意人物畫是我國繪畫的一種形式,是以寫意的筆法,用提煉、概括的形式描繪人物形象的藝術形式,畫家注重表現人物的本質屬性與自身灑脫的情懷。藝術創作重個性、重主觀情感的表現,與具有批判性藝術形式的西方表現主義人物畫在人物表現上有相通之處,但由于民族藝術審美價值的不同,二者在造型表現與情感表現上也存在異同。
一、造型表現特征的相通之處
中國傳統寫意人物畫注重意象表現,即畫家用寫意的筆法表現人物,深化主觀情感與內在思想,如明清時期具有“變形主義”畫風的陳洪綬和揚州八怪中的黃慎。20世紀初,摒棄再現傳統的西方表現主義人物畫與中國傳統寫意人物畫在造型表現上有趨同現象,即表現所知而不是所見,對人物形象進行夸張、變形甚至怪誕的藝術處理,其畫面注重感受,畫家以自身情感為基礎,有意識地改變人物形象。
(一)線性造型
線性造型是以線條的律動性與情感性為主要特征的造型形式。中國傳統意象人物畫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以線造型。譬如,梁楷的《李白行吟圖》運用減筆描的寫意筆法,寥寥數筆生動描繪了詩人李白灑脫不羈的形象,使畫面呈現出清新脫俗的意境,表達了畫家任達不拘的內在精神。而西方表現主義人物畫也有趨同的藝術效果,如畫家馬蒂斯的作品《含羞草》,穿著青藍衣裙的女人占滿畫面空間,兩側向上延伸的曲線組合呈對稱狀,背景中帶有裝飾性的線條是由刮刀畫成的,流露出一股東方裝飾性韻味。由此可見,西方表現主義人物畫是一種順暢且具有動勢、裝飾性的線性造型,與中國傳統寫意人物畫有相通之處,是畫家對人物高度抽象的表現。但從畫面構圖看,中國傳統寫意人物畫善于畫面大面積的留白,強化觀者的聯想。而西方表現主義人物表現則追求飽滿的構圖形式,增強畫面的沖擊力。
(二)“筆墨”與“筆觸”
筆墨是中國畫技法的總稱,在表現形式上強調以筆為主導,墨隨筆出,具有形神兼備的藝術效果。中國傳統寫意人物畫的筆墨多為枯筆,其“飛白”藝術效果與西方表現主義人物畫的筆觸藝術效果有異曲同工之妙,在增強畫面韻律感、節奏感的同時,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動傳神。譬如,黃慎作品《采茶翁圖》描繪了一位神態疲乏的老者,畫家以狂草的筆法寫意,行筆迅速,干枯而飛動的筆墨呈飛白狀,將老者的疲乏之態加以強化,增強了畫面的視覺沖擊。西方表現主義人物畫在筆觸上也具有相似的藝術效果,譬如,蒙克作品《吶喊》極具夸張且對比強烈的筆觸,表現了一個變形的尖叫的人物形象,畫面中扭動的曲線和近乎瘋狂的筆觸使觀者感受到一種淋漓盡致的恐懼之情,仿佛佇立畫前,那凄慘的尖叫聲已傳入耳中。
(三)人物形象特征的夸張變形
特征是物象形態的關鍵,畫家抓住特征進行夸張處理,可以取得個性化的人物造型。中國傳統寫意人物畫有意識地弱化或舍棄人物非本質的東西,抒情達意,進行人物形象的夸張與變形,從而突顯其最本質的特征。譬如,梁楷作品《潑墨仙人圖》用凝練恣肆的寫意筆法勾出仙人的胸部、面部,將袒露胸懷、肥衣大肚的仙人呈現在觀者面前,并對仙人的五官做了壓縮變形的藝術處理,強化仙人極具幽默感的特征。與之相較,西方表現主義畫家基希納在人物表現中展現出同中國傳統寫意人物畫家趨同的造型特征。作品《柏林街》中,大刀闊斧的線條給觀者一種簡練抽象的感覺,略帶顫抖癲狂的筆觸使畫面的人物具有漫畫式的夸張,表達了現代文明下人們內心的空洞。由此可見,中國傳統寫意人物畫同西方表現主義人物畫在人物造型特征上都表現出“神似大于形似”的特征。
二、情感表達的異同
(一)情感表達的相通之處
藝術作品是內在情感的一種外化。中國傳統寫意人物畫與西方表現主義人物表現在情感表達上都蘊藏著悲憫的情調。譬如,明代畫家徐渭終生不得志,最終抱憤而卒的,其作品暗藏著畫家對社會腐敗現象的批判、人才埋沒困苦之情的訴求,畫面充斥一種悲傷的感情色彩。西方表現主義畫家蒙克因幼時深受原生家庭的傷害,畫面總是帶有強烈的悲觀情感,彌漫著壓抑痛苦的氛圍。作品《馬拉之死》中,強烈的主觀性色彩表達了畫家難以壓制的悲傷情調,瘋狂且富有張力的筆觸表達了畫家近乎崩潰的精神狀態。
(二)情感表達的不同之處
從情感訴求上看,中國傳統寫意人物畫的情感訴求以國家政治為主,或是闡述對國家局勢動蕩甚至破滅的憤恨與悲傷,或是表達畫家衷心報國卻終不得志的愁悶。西方表現主義人物畫的情感訴求與之不同,畫面表現的多為家庭的不幸遭遇或情感折磨等個人情感。畫家通過對不同情感的敏銳感知,形成將人物自然形態與內在精神相連接的表現形式。譬如,畫家陳洪綬身處社會動蕩的明清交替時期,在描繪人物形象時采取一種與自然形態具有較大距離的表現形式,即怪誕、夸張的人物形象,表現絕望、失意之情。而深受戰亂之苦、情感不順的西方表現主義畫家恩索爾在人物形象上表現出一種奇異荒誕的特征,畫中常常伴隨骷髏與恐怖的面具,表達自己性格上的孤僻與寂寞,同時蘊含他對人性黑暗面的譏諷,畫面色調給觀者一種恐怖、壓抑與悲傷的情感,如作品《面具圍繞著藝術家的形象》。因此,中國傳統寫意人物畫流露出悲憫、避世的態度,呈現出一種超逸的形式美。而西方表現主義畫家在人物表現中選擇一種抵抗的姿態,使西方表現主義人物畫展現出悲劇色彩。
三、結語
自西方繪畫傳入中國,中西方藝術比較研究成為中國現代藝術理論研究的重要課題。中國傳統寫意人物畫與西方表現主義繪畫誕生在不同的文化土壤中,在美學思想、審美價值及表現形式等方面有各自不同的價值體系。中國傳統寫意人物畫在造型表現上處于“似與不似之間”,重逸致和畫家內在精神的表現。西方表現主義人物畫重感受與畫家的主觀精神,兩者相通。在造型特征上,畫家對線的巧妙運用、筆墨與筆觸形成的藝術效果、人物形象夸張變形的藝術手法、情感表達上的悲憫情調都具有相通之處。而在情感訴求上,二者存在差異,致使二者形成迥異的情感形式美。就我國傳統的意象人物畫而言,受美術運動的影響,其在繪畫語言、藝術形式與藝術效果上流露出西方表現主義的傾向,并與本土藝術文化、風土人情相結合,表現出民族性、多樣性與獨特性等特征,為今后創作具有時代意義的藝術作品開辟了道路。
(齊齊哈爾大學美術與藝術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