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審美大概分為四類,即線條、結構、章法和意境。四者缺一都不能形成一幅優秀的書法作品。四個審美要素彼此獨立又相互依存,本文通過分析書法藝術進行審美分類,提升書法審美性。
世人常說,寫字難,賞字更難。此話不假,欣賞書法,乃是當今社會中一項雅事。一幅優秀的書法作品,不僅僅看的是章法、結構,背后更能顯示出書法家的氣韻、性格、當時寫字的心情,甚至能夠看出書法家的人格修養和精神狀態。品鑒一幅作品,千人千面,每個人的感受都不盡相同,但能到達藝術作品思想源頭的寥寥無幾。領悟精神內涵,這是有一定要求的。鑒賞者對于書法知識、藝術基本素養、書法的幾大流派及代表人物都要有所了解,能夠對作品中的技法、用筆等有一定的辨別能力,繼而將書法與繪畫、音樂、詩詞甚至舞蹈相結合,體會其中的關系,將其融合,這也就達到了人們常說的精神世界與物質世界的融合頂點。
品鑒作品,向來都是非常主觀的。就算是一位極其優秀的藝術品鑒家用最客觀的角度來欣賞作品,從審美的最終結果來講,這仍然是主觀審美。就如同前文所說,千人千面,不同的人,不同的生活水平,不同的生活狀態,偏愛的作品完全不同。你愛奇松異石,我愛富貴牡丹;他愛巍峨高山,她愛小橋流水。所以,品鑒作品一定要有一種可以感知美、交換美的能力。這便是審美基礎。
當看到一幅藝術作品時,首先看到的就是整幅作品呈現出的效果:或張揚,或內斂。而書法的審美順序應該是先遠在近,先大再小。有句形容賞畫的話說:先看山,再看樹,最后看果。其很好地形容觀看作品的先后順序,先于遠處,知曉大效果,再于近處,了解小細節。有位書法家很好地詮釋賞字的順序,他就是歐陽詢。歐陽詢有一次騎馬出游,偶遇石碑,不以為然,隨即前行,而后突覺眼前一亮,調轉馬頭,返回碑前,駐足良久,很難盡興,便將馬牽于樹旁,停步細看,看了三天三夜。這其實便是從遠處看到了大效果,又于近處觀察小細節。
賞字,細分的話,可能說三天三夜也說不完。大概可分兩個大類,即理性與感性、精神與物質、虛與實。折射到作品中,便是作品所體現的氣韻和形象。虛,顧名思義,非實體,需要用精神體會,也就是字中的氣質、韻味等,以感受為主。從賞字者的角度來說,在鑒賞過程中,一定要有對美的感知力、聯想力等。實,則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實體,如文字、線條等。
實體方面,涉及書寫作品的載體(工具)、書寫的內容、書法技法深厚與否、何種流派、作品樣式的多樣化等多方面。
首先,書法是精神上的共鳴。這在品鑒書法中是極其關鍵的一點,讓優秀書法作品真正打動人心、產生共情能力,其難度是很大的。首先,雙方都需要具有藝術的基本素養和感知力,就好像船與燈塔的關系,互相依附,互相關聯。這才能真正感受藝術的美好。書法是一門具有悠久歷史的藝術,有著獨具中國特色的鮮明性,也具有優良傳統的可繼承性。書法最大的特點便是文化與藝術的完美融合,也是現在獨存的將形象與文字相結合的藝術。中華傳統文化深受儒家思想影響,而書法的藝術價值也符合傳統的儒釋道思想。如果符合思想,就是風格獨特的,反之,則是風格平庸的。這種標準不根據個人意志而改變,而是多種審美風格長時間融合的意識形態。因此,鑒賞書法風格十分重要,而神態、韻味等都是決定風格是否獨特的關鍵因素。
其次,作品實體方面的審美就是其所表現的形象給人的直觀感覺。當面對書法作品時,首先看到的便是樣式:橫式或豎式;尺幅大或小;內容是古詩或宋詞;用的楷書或隸書;作品所用的筆墨紙硯是何材質。一切可看到的實體都是所能欣賞的范圍。這些內容全都能為作品錦上添花,增色不少。書法的本質便是結構與筆法,同樣,這也是品鑒的本質。品鑒過程中的重點則是觀察整幅作品的用筆技法熟練與否、所屬流派清晰與否、作品的掌控能力是否游刃有余、對于高難度的技法處理是否清晰明了、是否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等。前文說過,書法是文化與藝術融合的產物,但如今在書法界一些頗有聲望的人士往往注重內容而非技藝。一些人甚至放言技藝在書法作品里重要性可以忽略不計。要知道,書法作品里,如果沒有高超的技藝、熟練的手法做支撐,那么任何藝術作品都只能是紙上空談。接下來從四個方面簡要分析書法之美。
一、作品線條美
構成書法作品的幾大元素中,線條毫不遲疑地能擔當首位。同樣,線條也是形成書法的重要因素之一。線條作為作品與作者的媒介,表現作者的想法與感情,將書寫者與作品連接在一起,成為書寫者和作品的無聲溝通橋梁。書法中的線條是有生命的。漢字由多種線條構成,不同形狀的線條表現出不同的漢字,線條的不同狀態也表現了不同的特性,如線條的輕重緩急、虛實粗細等。在書法藝術里,書寫者就是通過不同的線條賦予其不同的特性來表達不同情感及心境。正因為這樣,古老的書法才能源源不斷地輸送新能量。
二、作品結構美
多樣的字體結構展示了漢字的多變之美。將漢字中的方正、平和、參差等進行融合,組成了世間獨有的漢字結構之美。方正是漢字結構中最重要的表現方法,給人以穩重之感。平和則是筆畫與筆畫之間、字與字之間的間隙分隔,給人以緊湊但仍有呼吸感,使漢字具有舒適感。參差則是利用漢字中的筆畫高低,形成錯落有致之感,使筆畫間、字間互相協調和連貫。其實,書法歸根結底是意識形態的現實產物。不同的時間,不同的環境,不同的年代,不同的人,審美觀點迥然有別。
三、作品章法美
書法作品中的章法指的是筆畫的章法、字的章法、行與行的章法、篇幅之間的章法等。如何定論一幅書法作品是否有章法,就要看他的作品是否相互對稱或相互照應。作品中的章法主要通過起承轉合,利用虛實、輕重、急緩等相互配合,相互影響。一幅優秀的書法作品,肯定有書寫者精心設計的章法,通過章法把書寫者的想法展現出來。優秀作品的章法都極具生命力和動感,將書寫者內心的情緒、力量、心境等通過章法展示給欣賞者,將章法、線條、結構相互融合,展示出書法獨有的魅力。
四、作品意境美
在欣賞藝術作品時,不能用單一的審美標準去衡量或品鑒,要將自我的感情與繪畫、書法等進行情感溝通,將自我感覺與之融合,通過欣賞藝術作品,體會作者想表達的藝術內涵及藝術情感,這便是人們常說的意境。人們常說:此幅藝術作品,意境之美,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這里的意境其實就是作品所蘊含的神韻。正如衛夫人所說:“點畫如高峰墜石,磕磕然實如崩也;橫畫如千里陣云,隱隱然其實有形;豎畫如萬歲枯藤;撇畫如陸斷犀象;捺畫如崩浪雷奔;斜勾如百鈞弩發;橫折如勁弩筋節;每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書道畢矣。”其體現的則是意境美。通過將書法作品中的線條、結構等排列整合設計,使之與作者當時的心境相輔相成,充分地將和諧、神采之美展現出來。很多古代藝術家都非常注重筆墨的形態,運用多種不同的線條來表現藝術作品中的神韻與意味,進一步將作品的神韻激發出來。
五、結語
歸根到底,書法藝術蘊含著中國古代悠久的文字歷史和傳統藝術,很大程度上折射了當時的藝術環境和藝術審美偏好。本文簡單地闡明了書法的基本審美,從線條、結構等方面分析,整合審美要素,針對現代社會書法審美知識的匱乏,深挖書法審美的實質,引導書法愛好者追溯書法藝術起點,宣揚書法美學。
(溫州大學)
作者簡介:董汝佳(1996-),女,河北滄州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課程與教學論(美術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