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墓石刻是中國雕刻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作為其重要表現內容,石獅在一定程度上體現當時的藝術審美觀念,反映那個時期人們的美好愿望。而漢、唐兩個朝代的石獅雕刻藝術作品在當時甚至如今仍然大放異彩,本文以其陵墓石刻中的石獅為研究對象進行異同賞析,窺探和領略墓葬石刻文化的豐富內涵。
漢、唐兩代擁有絢爛的藝術文明,陵墓石刻在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漢代陵墓石刻大巧若拙,精練雄勁;唐代陵墓石刻精美博大,氣勢恢宏。二者均在一定程度上體現當時人們的藝術審美。漢唐陵墓石刻是在高度發展的經濟基礎上產生的藝術,在我國雕刻史上占有獨特的位置。我國至今保存較為豐富的漢、唐陵墓石刻,而石獅作為石刻藝術中大型石獸的典型代表,經歷了燦爛、豐富的發展過程。所以,有必要對漢、唐兩代的陵墓石獅雕刻進行異同分析。
《漢書·西域傳》曰:“烏戈山離國,王去長安二千二百里……有桃拔、師子、犀牛。”當時未有“獅”字,而用“師”取而代之。這是中國史書關于獅子的最早記載。《本草綱目·獸部》曰:“獅子出西域諸國,狀如虎而小,黃色,亦如黃金色猱狗,而頭大尾長,亦有青色者。銅頭鐵額,鉤爪鋸牙,弭耳昂鼻,目光如電,聲吼如雷。”其對獅子的來源和形狀外貌進行了較為具體的描述。由此可以看出,獅子不產于中原地區,而是由西域傳入,此后,其形象逐漸融入石刻造像中。山東嘉祥武氏祠前石獅、四川雅安高頤墓前石獅和河南南陽博物館收藏的宗資墓石獅為現存東漢陵墓石獅代表。
相較而言,漢代陵墓石獸體量不大,其中雕鑿的石獅雄偉壯觀、充滿活力,造型多是立式行走狀,獅身多有雙翼,且注重力量和變化的協調性,表現出極強的運動感,與唐代石獅相較,漢代石獅的軀體纖瘦。其技法風格借鑒了前代保留的大型紀念碑式雕刻手法,往往在物象關鍵處施以斧鑿,循石造型,粗獷豪邁,具有較強的整體感,這區別于后世精美寫實類型的雕塑造型樣式,反映了漢代獨有的藝術審美風格和中華民族壯闊豁達的氣概。漢代石獅作為漢代石刻藝術的重要代表,隨時隨刻展現著漢代人民神勇豪邁的精神特征。
位于山東嘉祥武氏祠前的一對石獅,規格相近,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石刻獅子。其身體四肢健壯,情態生動莊重,可謂獨具一格。這對石獅皆立足于石座之上,做昂首扭頸、張口怒目狀。其整體保存基本完整,飽經滄桑,但主體造型甚至部分毛皮刻線均清晰可見。有石闕記錄了這對石獅的雕刻時間:“建和元年太歲在丁亥,三月庚戌朔四日癸丑,孝子武始公,弟綏宗、景興、開明使石工孟孚、李弟卯造北闕,直錢十五萬。孫宗作師子,直四萬。”建和是漢桓帝的年號,建和元年為公元147年。因此,山東嘉祥武氏祠前的石獅雕造至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
四川雅安高頤墓的神道兩側擺放著一對石獅,其為東漢末年的石刻藝術作品。其通高為1.1米,長為1.6米。兩石獅均張口怒吼,闊步向前,其體態采用S形造型,線條刻畫蒼勁有力,形象塑造逼真,由于年代久遠,石獅的軀體已布滿青苔。雕刻匠人在創作時以獅子造型為基礎,進行藝術加工,其身體旁刻有兩肥短羽翼,這不同于現實生活中的真實獅子。這件作品規格雖不大,但給人以壯偉之美,并在氣勢上強化獅子的雄強威武,具有一種一往無前的精神風貌,也體現了東漢時期人們頑強不屈、激揚向上的活力和氣魄以及自強不息、剛健勇猛的精神和品格,是漢代石刻雕塑藝術的典型代表作品。
南陽宗資墓前也有一對石獅,其造型體態與四川高頤墓前石獅相同,也采用S形,只是相較略有夸張且軀體更為纖細,兩座石獅均做仰首挺胸、闊步行進的動作,線條簡練大方,瘦勁且有力,形象生動逼真,并刻有飛翼。目前留存的東漢石獅雖然大都殘破,但仍掩蓋不住那種極強的運動感,并在這運動變化中升華著神靈之氣,體現出傳統民族石像雕塑的博大氣勢。
縱觀高頤墓石獅和宗資墓石獅這兩組陵墓石刻,人們可以明顯發現,其共有特征就是均有線刻羽翅,這大概是受部分向東傳來的西方藝術的影響,再加之東漢時期得道成仙、羽化登天思想的盛行和追求,這樣便使其成為東漢陵墓石獅雕刻最為突出且獨有的特征,也是東漢神學思想在石刻藝術中的具體體現。大多數漢代陵墓石獅造型漸漸偏離真實世界中的獅子,而走向一種變體,以神獸的身份重新出現,究其原因,人們可以從當時的古籍記錄中“天祿”“辟邪”的名字得到答案。由石獅專屬名稱可以看出,古人將中國傳統的吉祥觀念移植到獅子的本體中,并借助一些藝術創作加工,寄托情感,以達到精神世界的外化與物化。
唐代石獅在造型上出現了重大的變革,除了沿襲東漢時期行走式的造型外,出現大量的蹲坐式,蹲獅造型的出現有其鮮明的時代特征,其體量較漢代有所增加。蹲獅的側面呈等腰三角形,渾厚飽滿,穩若泰山,盛氣凌人,給人以傲視群雄之感。這在側面體現了唐代的藝術審美意趣,同時將自強、博大的民族情懷注入石獅藝術中,使其呈現出雄邁威猛、大氣磅礴的精神氣象,無時無刻不向世人展示那盛世耀眼的大唐。除此之外,唐朝視獅子為國力昌盛、民族富強的象征,無論是帝陵的神道守衛獅子還是佛教的石窟造像獅子,其目的都是為了宣揚統治者的權勢威力,都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同時,石獅逐漸開始成為莊戶庭院等地的鎮守之神,其守護范圍從陵墓、寺廟擴大到宮室、官署。此后,唐代陵墓石獅藝術的樣式就成為中國獅子造型的楷模,這使得中國獅子藝術在那時便已成為中華民族形象和東方藝術典范。
唐代最具代表性的陵墓石獅要數乾陵和順陵。坐落于乾陵的石獅可謂是中國石獅造型藝術的典型代表,這兩尊石獅全部為蹲姿,采用整塊青石雕鑿而成,造型呈金字塔狀,昂首挺胸,四肢挺健,豐腴發達;巨頭卷毛,如層層鱗披;突目闊鼻,寬口利齒,似聞隆隆吼聲,其石獅底座均刻有奇花、異草等圖案。整體造型生動傳神,具有頂天立地之勢,展現兇猛威武之神情。石獅置于陵中,使得整個陵區帶有肅穆神圣、凜然不得侵犯之感,進而渲染了乾陵的威勢和大唐的興盛。順陵石獅體形碩大,雕鑿精美,雄強磅礴,逼真傳神,胸肌高高突起,其形體塑造與乾陵石獅有些類似。它雖體形碩大,但細微處仍刻畫到位,可謂神品,是現存唐代諸陵墓中體形最大且最具代表性的石刻之一。乾陵和順陵兩處石獅雕像均代表唐代精湛的石刻雕鑿技藝水平,也較為集中地反映唐代以豐腴為美的審美觀念和唐朝的博大胸襟。
縱觀漢、唐兩朝陵墓石獅,其運用范圍不斷擴大,從守衛帝皇陵墓到家宅庭院,不再僅僅是統治階級的專屬物。漢代,人們對“乘石氣,騎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的成仙得道思想有著強烈追求,期盼力量和生命能夠得到無限延伸從而達到永恒不滅,然而現實與理想的尖銳沖突,讓人們將這種境界追求轉移到石獅等藝術作品中,因此那時的石獸雕刻多見“雙翼”。而到了唐代,這種石刻裝飾手法并不多見,甚至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體強健碩、仰天怒吼的雄獅,以表達當時人們對避邪祈福、安居樂業美好愿望的追求。因此,人們至今還能在市井村落里找到它們的身影,其任憑風吹雨打,似乎都保留著時代的印記。
無論漢唐,人們都將美好的愿望寄托于陵墓石獅中,或是期盼得道成仙,或是祈福平安,或是歌功頌德。其本身也極具藝術價值和觀賞價值,成為陵墓石刻藝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面對那些昂首向天、似發出隆隆吼聲的陵墓石獅,人們不由追憶歷史,思緒飛揚,對陵墓設計者和建造者生出無限崇敬之情,不禁感嘆中華先民非凡的藝術創造力和中華民族英偉豪邁、氣貫河山的民族氣概。
(寶雞文理學院)
作者簡介:白金超(1994-),男,河北滄州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中國山水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