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香怡 莊一兵
故宮保和殿后的云龍石雕是皇家威嚴的見證者與載體。在研究云龍石雕雕刻造型的基礎上,結合歷史,本文分析了云龍石雕的藝術魅力、思想理念、歷史意義以及中國人民對大尺度造物的美學體驗。
在紫禁城保和殿后,有一塊雕刻云龍與海水山巖的大石雕,與前三殿同時建于明代,到了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鑿去原來的雕刻內容,重新雕刻成流傳至今的流云驪龍圖案,圖案上有九條口系寶珠的游龍,飛舞在海水山崖和流云之中,動態自如,生機勃勃。人們流連忘返,不但為其精湛的雕刻藝術而贊美,更為這塊巨石之大而震驚,也為這塊巨石如何運輸而費解,這就是云龍石雕。
經過對云龍石雕的研究,筆者探索了人們對大尺度造物的美學體驗。諾伯特·維納在《控制論》中提到“一旦其數量級越過某個門檻,就會不可避免地涌現出目的”,從這個角度出發,大是一種涌現美,但又不得不承認,審美也并非沒有標準。當然還有設計上的美感,如比例符合一般審美的數學比例,但具體到審美體驗,云龍石雕圍繞“大”展開的美感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一、歷史之宏大
只有人們了解云龍石雕的歷史,再看云龍石雕時,云龍石雕才變得立體飽滿。離開保和殿,跨出云臺門,云臺門外辭別了外朝三大殿的奢華和肅穆。站在三大殿的臺階上,向北眺望,面前是保和殿的后廣場,廣場正北就是乾清門,經過乾清門可以從外朝去往內廷。走過保和殿是一個長長的臺階,臺階中間有一塊故宮中最大的石雕——云龍石雕。如果說三大殿是一首跌宕起伏、雄偉激昂的音樂,那么末尾一定有一個最強的音符,帶給聽眾最深的震撼;如果說三大殿是一幅濃墨重彩、氣勢恢宏的丹青長卷,那么在畫作揮就之時必少不了神來之筆將作品的藝術造詣提升至新的巔峰。這最強的音符、最重的一筆就是云龍石雕。
在談云龍石雕圍繞“大”展開的美感之前,要先定義“大”。“大”的放大功能,如被放大了的等級制度。在云龍石雕里,被放大的就是皇家的威嚴和氣派。云龍石雕是一塊長16.57米、寬3.07米、厚1.7米、重200多噸的石雕巨制。云龍石雕一定是在紫禁城建成之前運到故宮的,石雕的雕刻就在保和殿后進行,否則它是無法經過紫禁城的重重宮門,如果要搬運,就難免要拆除部分建筑。
二、技藝之偉大
古代對大尺度造物的美學體驗有跡可循。比如,《史記·高祖本紀》記載,劉邦對蕭何營建壯麗的未央宮而不滿,說:“天下匈匈苦戰數歲,成敗未可知,是何治宮室過度也?”蕭何回答:“天下方未定,故可因遂就宮室。且夫天子以四海為家,非壯麗無以重威,且無令后世有以加也。”秦漢宮闕氣勢恢宏,漢賦喜歡運用夸張和鋪排手法,如司馬相如《子虛賦》《上林賦》。古代對大尺度造物的審美還涉及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禮儀文化與排場文化,講究排場、注重東道主的禮儀。站在三大殿的臺階上,向下望去,云龍石雕至今已歷經悠悠六百年的歲月。石雕用浮雕手法刻出游龍、翔鳳等圖案,通過松散有度的離散關系有效降低對視覺造成的壓力,留白無形,賦予的想象空間卻有形。其中雕刻韻味和浮雕的離散關系所帶有的濃重藝術氛圍和儀式感,是清晰明了的。五座寶山和九條盤龍的數字也正和皇帝的九五之尊相吻合。
在盤龍的四周,還裝飾著中國傳統的吉祥紋樣,如纏枝蓮紋,纏枝蓮花紋旁,流云九龍與蓮花造型相互結合,賦予云龍石雕皇族的威嚴和氣派。從石雕的雕刻紋理來看,矩形長、寬、高標準,但元素差異,裝飾紋樣手法考究。浮雕的多樣性不僅在于形狀,更多地在于它所傳達的文化內涵。
以互成性的雕刻而言,對留白處的操作反過來也能成就景色的形態,九條盤龍張牙舞爪,高高突出于巨石表面,仿佛下一刻就要破石而出,陽光下渾然一體的云龍石雕散發著奪目的光澤。這是一整塊艾葉青石,光澤為白里透青,紋理細膩,質地堅硬,是古建筑中的高級石料,人們所熟知的天壇的臺面就鋪滿艾葉青石。云龍石雕將精神層面的皇家威嚴投射到石雕的自然紋理上。這份莊嚴尊貴的精神主導石雕結構及形態,更顯云龍石雕的古樸和精美。
如此精美宏大的藝術品自然深受游客的喜愛。在故宮,云龍石雕已成為游客必看的作品之一,吸引著觀光者和攝影愛好者,使其久久不能離去,時光荏苒三百年,當時的乾隆帝也對這塊石雕十分重視。史料記載,乾隆帝特意命工部鑿平石雕上原有的圖案,重新雕刻流云盤龍,也就是人們現在所看到的樣子,那是一項極為浩大的工程,費銀一萬七千余兩,而經過那次工程后,大石雕的重量也從原來的239噸縮減為現在的174噸,如今,人們已經無法得知云龍石雕原來的樣子。人們為耗費在云龍石雕上的人力、物力而生出敬畏之心,600年前做出如此龐大且精美的石雕,無論如何都是讓今人難以想象的。
三、文明之壯大
以當時239噸的成品重量,其毛坯至少為300噸,與一架波音747最大起飛重量相當,難以想象如此巨大的石頭在沒有現代機械的600年前是如何搬運并在故宮安家落戶的。回到曾發生定都北京、鄭和下西洋、編撰《永樂大典》等重大歷史事件的永樂年間,公元1399年,中國的大地上發生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經過三年的浴血搏殺,終于攻入南京,從侄子朱允炆中奪取了大明江山,定國號為永樂。江山初定,他登基后的大手筆之一就是在北京修建一所前所未有的宮殿,這就是今日的故宮。為了營造出他心中無與倫比的宮殿,天下的材料和能工巧匠被動員起來,產自川、粵、浙的楠木,山東臨清的城磚,蘇州燒制的金磚,或從水路、或從陸路向京師(指北京)集結。整個中國大地上呈現出一片繁忙的開采、制造和運輸的景象。然而,那塊艾葉青巨石距離北京卻沒有那么遙遠,它就在距離京師90千米外的房山縣大石窩。明朝修建故宮時本著就地取材的原則,石料開采地點就選在大石窩,這里有著悠久的石作文化歷史,石材的開采、雕刻、利用可追溯到漢代。紫禁城內的石階、護欄等石料都來自大石窩,不止如此,隋、唐、遼、金、元、明、清七個朝代宮殿、園林的工程都選用大石窩的石材,時至今日,故宮維修的各種石材仍要從大石窩選取。因此,民間有“先有大石窩,后有北京城”的傳說,以當時的生產力及運輸條件,這實在是一項巨大而艱苦的工程。石匠們往往要透過一層層巖石開鑿下去,一直挖到十幾丈深,才能發現符合要求的石坯,難以想象,開采、雕刻和運輸云龍石雕是怎樣浩大的工程。這從側面說明了為故宮搜集巨型石材所克服的重重困難。
先人十分睿智地借助冰運送石雕,先讓萬名民工修路填坑,人們牽著騾馬走在先前勘察好的路上,這是一條平整的路,一切阻礙的樹木或凹地已經被清除或填補。然后采用施旱船的方法,每隔一里地挖一口井,等到隆冬滴水成冰的日子,從井里取水,潑成冰道,再用兩萬民工、千余騾子,用滾木的方法齊力向前拖拽。這樣在冰面上拖拽的摩擦力就小得多。即使這樣,還是整整用了28天時間,耗銀11萬兩,才把這塊巨石拉進紫禁城里,其艱難程度可想而知。
四、結語
就中國來說,并非國人以大為美,這里的大要抽象地理解。大小是在一種相對的比較中產生的,完全失去比例平衡,本身就毫無美感之說。比如,中國人賦予泰山和華山深厚雄壯的歷史文化,更覺其美,抱著欣賞美、愉悅自身的心態去欣賞泰山和華山。600年來,云龍石雕見證時代的變遷,多少王侯將相的豐功偉績早已無存,只有故宮和無數故宮的珍寶依然散發著永恒的光輝,令人嘆服于先人的勤勞與智慧。
(北京化工大學)
作者簡介:王香怡(1997-),女,遼寧大連人,碩士,研究方向:美術學、設計學。